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军人的价值在于奉献

军人的价值在于奉献

军人的价值在于奉献《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强化革命军人的精神支柱”,“当代革命军人的精神支柱,主要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自觉的牺牲奉献精神”,“自觉的牺牲奉献精神,是我军精神支柱的本质特征。

作为革命军人必须牢记神圣职责,任何时候都要把党、人民、祖国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都要大力发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都要始终保持不为强敌所屈、不为金钱所动、不为名利所惑的革命气节。

”按照上述要求,今天,我们讲一课,题目是:军人的价值在于奉献。

共讲三个问题。

一、认清军人价值,明确奉献的内涵(一)军人的价值体现在牺牲奉献上。

对于人生的价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和回答,总体上看无外乎两类。

一类是以名、利、权、乐来衡量人的价值。

有些人认为名气越高,价值就越大;有的人认为拥有金钱越多,价值就越大;也有的人认为权势越重,价值就越大;还有的人认为享受越好,价值就越大。

另一类是以牺牲奉献来衡量人的价值。

即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奉献的越多,就越有价值。

作为革命军人,我们理应坚持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说:“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称军人是“最可爱的人”,和平年代人们又称军人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这是对我们最高的赞誉,是对军队和军人巨大牺牲奉献的肯定和褒奖。

这些赞誉和肯定不是因为我们会享受、待遇好、凌驾于人民之上而是来自于我们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在人民群众有急难之时能挺身而出。

雷锋精神之所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七位英模之所以成为军人学习的榜样,我们身边的先进典型之所以爱到尊敬,就在于他们实践了军人的价值在于奉献。

(二)我军的性质宗旨任务决定了军人的价值在于奉献。

我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担负着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的任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宗旨。

我军的性质宗旨任务决定了我军必须忠于党。

军队建设、发展、壮大的历史已反复证明,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一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无条件地服从党的领导,接受党的指挥;必须忠于人民。

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来自于人民,是人民包括我们的父母亲人供给我们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理所当然要服务于人民;必须忠于国家。

坚持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牢记神圣使命,时刻准备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实现祖国的统一,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空而献出自己的一切;必须忠于社会主义。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自觉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

要实现军人的价值,做到四个忠于,就必须自觉地做出牺牲奉献。

(三)军人奉献精神的内涵。

奉献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对革命军人来说,应包含下列十个方面。

(1)热爱祖国,献身国防的理想;(2)爱军精武,建功立业的信念;(3)顾全大局,艰苦奋斗的品质;(4)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气概;(5)令行禁止,整体划一的养成;(6)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态度;(7)力争上游,顽强拼搏的意志;(8)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作风;(9)淡泊名利,克已奉公的修养;(10)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情操。

二、自觉改造思想,夯实奉献的根基首先,要走出误区,端正人生指导思想。

从日常掌握和问卷调查情况看,对奉献在思想认识上,主要存在四个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讲奉献就不敢讲利益,特别是物质利益了。

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坚持物质利益原则,提倡无私奉献精神。

军人也是人,而作为人,必须首先解决衣食住行问题,不能饿着肚子,光着身子干革命。

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

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的活动。

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专门讲了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重视和关心官兵的物质利益,引导官兵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并自觉为之奋斗。

”我们对大家入校后谈到入学动机时讲的:“报考军校是为了减轻家庭和父母的经济负担,毕业后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学校管理教育严格,家中亲人放心”等想法,认为是正常的,没有提出任何指责和批评。

因为大家能来军校,首先,是接受了祖国的挑选,个人利益符合国家整体利益,两者是一致的;其次,是能考虑到家庭和父母的辛劳,也是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对老人的一片孝心;再次,任何人都不是天生就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的,端正入伍动机需要有一个过程。

误区之二,认为奉献就得像抗洪英雄李向群、高建成和衡阳抢险英雄集体那样,在关键时刻能拉得出、冲得上、过得硬、打得赢。

其实,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中,奉献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的平凡事情上。

雷锋、李洪涛、范孝荣等同志,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也没有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只是像螺丝钉那样默默地奉献在本职岗位上。

就我们身边来说,学院在党员中广泛开展的“四出三一”活动,强调不仅要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站得出,还要在日常工作中显得出,言行举止上能看得出,而且还有在名利得失上能辨得出。

虽然这是对党员的要求,同样也适用于团员,尤其是新学员,应从入校之初就自觉用“四出三一”要求自己。

误区之三,认为在军校学习是“充电”,到部队工作岗位后才是“放电”,奉献是将来的事。

从我们军旅生涯的学习与工作整个过程看,在校学习阶段是以“输入”为主,但这种输入不单是知识营养的汲取和物质财富的消费,还包括奉献精神的培养。

如:从入学之初到毕业前开展的端正“双入”动机,树立建校爱校思想,服从毕业分配等教育和活动,都是为献身国防事业打基础的。

除此之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付出一些劳动。

除了打扫卫生、帮厨等自我服务之外,还要不断地按照《纲要》搞建设,提高学员队正规化建设水平,使我们之后的学员能在更好的环境和基础上学习、工作、生活,使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

同样,到部队工作岗位后,在完成机务维护工作任务和奉献于空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学习,继续接受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奉献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在学习中进一步提高奉献的军政素质。

既“放电”,也要“充电”。

另外,有部分同志认为奉献是建立在私利基础上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自私自利不是我们军人的本色。

试想,一个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以私利为半径画圆,圈内的事去干,圆外的事不管的学员,有谁愿与他交往呢?这样的学员,他还能在班、区队、队里立足吗?连个要好的战友都没有,生活还有什么意思,更谈不上人生的价值。

大家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和定型。

在观察事物、认识问题时,一定不能片面化、绝对化、极端化和理想化;要把我们在政治理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尤其是哲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人生实践中去,学会客观地、辩证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解决问题。

例:盛其顺对党的认识的两次反复三个认识。

盛其顺是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涌现出的一位英雄,身负重任。

在八十年代初、中期,被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到全国各地去作报告,同后来的徐洪刚一样名扬四海。

他从小接受的都是将来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正面教育,对中国共产党无限向往,表示长大了一定要做一名共产党员。

但就在他毕业后,由于一件事情,使他对党的认识产生了180度大转变,出现了第一次反复。

那件事情是,他们一起毕业的同学去报名参加一个单位的招工,按照条件他们应更有优势,但在录取时,这唯一的名额却落到了这个单位书记女儿的头上。

从此,他再也不相信党真正为人民谋利益,党的干部会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已奉公、多做贡献了,他认为以前老师讲的都是假的、骗人的。

到他入伍参军后,尽管连队搞了许多教育,他仍然没有转过弯来。

到上战场前,他的非党员战友们都写了入党申请书,只他一个人没写,他的老乡劝他说:写一份吧,让党组织在血与火的战场上考验自己,能不能入党是另一回事,万一牺牲了,写了入党申请书可以追认为共产党员,家里人也光荣。

但他仍坚持己见。

此后,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盛其顺再次对党产生了新的认识,思想出现了大的转变,有了第二次反复。

原因是每次安排人到最危险的前哨阵地或派部分人抢夺山头时,都没有他的份,去的都是干部、党员、骨干,而他每次向班长、排长、连长提出派他去时,得到的答复都是一样的:“你不是党员。

”作为一名革命战士,一名军营男子汉,竟然最危险、最光荣的事轮不到自己这个党外人士头上,他非常苦闷,也有许多感触。

事实终于使他明白:共产党就是伟大,光荣,正确;共产党员就是由特殊材料做成的,与一般群众不一样;任何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政党都有优缺点,好与不好都是相对而言。

终于他写了入党申请书,在医院的病床上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

其次,要虚心学习,及时汲取精神营养。

“三人行,必有我师”,“开卷有益”。

这都是老祖宗留下的至理名言。

越是虚心学习的人,越会感到自身的不足。

作为队干部,我们从学员身上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时常受到学员的极大激励和莫大鞭策。

这里所讲的学习的内容,不是指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领域内,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是指间接地创造价值,为创造物质财富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的知识。

如:邓小平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革命书籍等。

学习的目的,既在于运用,以指导工作的落实;也在于思考,用以总结提高;同时,还在于自我完善,不断提高个人修养;更为重要的是,在于激发不断进取的信心和决心。

学习的途径,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还要向他人学习。

关于向书本学习,可根据现有的条件、可利用的时间、心理情绪的变化规律等,把相关书本的内容分门别类予以区分:哪些是管长远的、管中期的、管暂时的,哪些是用大块时间学的、一段时间学的、插空时间学的,哪些是解决思想问题的、心理问题的、养成问题的等等,要把书本上讲的,即间接经验变为直接收获。

关于向实践学习,我们的日常活动都是实践,实践中会有成功和失败、也会有所得和所失、还会有经验和教训,每天在躺下的时候都要想一想、每周在班务会后都要总结一下、每月下来都要及时的作个记录,每个季度、每个学期、每个学年、三四年下来也是一样,只有总结才会有提高,要把实践的成果变为奋发进取的动力。

关于向他人学习,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大家在一起,如果我们能从每个人身上学一点,那就是了不起的成绩,这就是所谓的取长补短。

美国人首先登上了月球,但整个阿波罗登月计划中的科学发明,没有一项出自美国人之手,而是日本人和欧洲人的创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