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1、现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1、人文地理研究对象和内涵: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就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
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社会性:研究对象具有社会性: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性的人文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经济制度。
人文现象具有历史性。
(2)区域性:均质区域:二战前的研究对象结节区域(功能区域):D. Whittlesey提出区域性的体现: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以及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
重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划。
区域性:地理学研究的焦点就是地区差异、地域分异规律。
(3)综合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人文环境本身是综合体;人文环境组成的多样性;需要借助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方法的多样性:观察方法和试验方法、描述解释方法、数学方法、行为方法。
三、地理学的四大传统1、空间(分析)传统:亦即区位分析的传统,尝试为事物空间分布的特性找到普遍的法则与解释的理论。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2、区域研究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
从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本质出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是早期地理学发展的核心,強调对一地区的整体性(holistic)了解。
3、人地关系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式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4、地球科学传统:地球科学传统包括对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地球上的水体、地球周围的大气、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联系等在内进行研究。
总结:从逻辑上看,地理学的四个传统式有区别的,但是它们是共同起作用的。
地理学同时从事这四个传统的研究。
用四个传统的不同组合,可以达到地理学领域的传统划分。
人文地理是有前三个传统应用于人类社会所组成的,自然地理学是在第一、二个传统的约束下,第四个传统所从事的领域。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文化的结构:物质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制度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
(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3、文化区(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和文化景观(文化现象综合体)成文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4、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一、文化区的类型及其区别1、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特征: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通常的文化区实际上是指形式文化区,划分形式文化区的重要指标是语言和宗教,并不是国界。
文化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2、功能文化区:在形成上与形式文化区不同。
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彼此内部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不清范围的文化区。
特征: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知道作用的所在地。
功能文化区因其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限确切、中心的功能性作用、区内的功能联系而与形式文化区有显著的差异。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是相互重叠、彼此有高度一致性的。
3、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除了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
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相比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这种存在人们思想感情上的文化,往往会在某种利益的活动中表现出来,有的则扎根于当地的民俗中。
二、文化扩散的类型及其例证1、扩展扩散扩展扩散指的是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1)传染扩散:也称为接触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就自然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如电视机的传播。
特点是传播速度较快。
(2)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影响的人,在空间上或者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例如,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的普及程度在聚落等级及人员对外交往程度上存在一种等级现象;美国的购物中心这种商业形式在传播上也呈等级现象,按城市规模大小和人口数量的等级往下传播。
(3)刺激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再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例如俄罗斯西伯利亚土著人由狩猎转向放牧驯鹿为生。
2、迁移扩散人是文化的载体。
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
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特点是较扩展扩散快;易于保持该文化本身的特点;空间上与原文化区不连续。
例如,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宗教的扩散;汉族文化的扩展扩散。
三、人地关系论与人地相关论的区别与联系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简称。
而人地关系理论则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论。
人地关系式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文地理研究的中心课题,也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地理学研究核心就是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
人地关系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的人地观,由最初的天命论到环境决定论、可能论(或然论、人地相关理论)到生态论等。
其中,人地相关论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占据过主导地位的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相关理论的观点认为,在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环境包含着许多可能性,至于哪种可能性能变成现实则取决于人的选择能力。
这种选择受到人类文化传统的主导。
该理论不是强调环境与人的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四、人地关系论的具体理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环境感知论,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重要著作)1、地理环境决定论:基本理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人类活动的性质受其所在自然界状况控制。
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
代表人物及其重要著作: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扩展到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决定性作用。
黑格尔《历史哲学》拉采尔《人类地理学》认为地理环境从多方面控制人类,对人类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社会组织和经济发达状况均有影响,并决定着人类迁移和分布。
E.C.森普尔《地理环境之影响》认为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特定自然环境造成的。
评价:积极:是一种机械唯物论,比神学解释进了一步不足:简单化,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2、可能论(或然论、人地相关论)基本理论:指在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环境包含着许多可能性,至于哪种可能性能变成现实则取决于人的选择能力。
这种选择受到人类文化传统的主导。
代表人物及其重要著作:维达尔•白兰士主张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同样的生活环境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有不同的意义。
生活方式是决定某特定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白吕纳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变化文明水平越高,则供其选择的可能性就越多,自然环境的影响与限制就越小。
评价:积极:基本上较客观地反映了人地关系的实质,纠正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把地理学的重心从自然转移到人这个积极的因素上来。
不足:可能论并非完美无缺。
3、环境感知论基本理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即环境感知。
环境感知指外界环境在人脑中产生的映像,这种映像更多在决定了人类对环境提供的可能的选择。
同一文化内的人对周围环境产生大致相同的感知。
典型现象:对于自然灾害的感知问题。
对于人口流动和移民的分析。
对待自然的方式。
4、其他:适应论、生态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
五、在人文地理学中,文化景观研究为什么重要?1、文化景观: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了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2、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重要的研究对象。
文化地理学者通过观察、研究某地的文化景观,可以获得关于该地区人类集团的许多有用信息。
文化景观较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即衣食住行娱乐。
文化景观也反映了人类集团改造世界的态度。
此外,文化景观还包含着有关文化起源、文化传播、文化发展诸方面有价值的证据。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有的地理学者把文化景观研究看成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的中心课题;国内有人把文化景观研究看成是人文地理学的三大支柱之一。
文化景观除了上述的空间变化外,还有时间上的变化。
从遗留下来的片段的文化景观与其遗迹中可以追溯出过去某一时期的文化景观和发展过程,这成为了人文地理学中一种体术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