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市番禺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广州市番禺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广州市番禺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
第二次会议第32 号
内容: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6%的受访者所在地区普遍存在“入园难、入园贵”的现象。

2015年年底,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指出,学前教育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还未根本解决。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二孩时代”的全面来临,“入园难、入园贵”还会进一步突显,幼儿园建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接受采访时表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全国每年预计新增300万名儿童,按现在的学制,3年后会有约900万儿童在幼儿园读书,学前教育压力很大。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我区医院产、儿科已受到严重冲击,甚至措手不及。

可以预计,三年后我区学前教育也会迎来第一波高峰,我们应该吸取经验教训,提前做好准备,积极应对“二孩”“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

一、关于我区“全面二孩”政策下入园问题调查简介
农工党番禺区委会及其他单位的十多名区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组成调研小组,走访了我区的幼儿园、社区及教育卫生部门,听取老师、家长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并随机对100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男25人,女75人;主要有事业单位42人,教师28人,公务人员
14人,企业员工及其他8人;年龄25-40岁59人,40岁以上33人;大学及以上学历88人;家庭月收入7千元以上占50%,4千至7千元之间占33%。

调查结果显示:89%的调查对象对于国家出台的“二孩”政策很了解或比较了解,不太了解仅占9%;88%的调查对象自已或身边的朋友想要“二孩”;认为影响“二孩”政策顺利推行的因素中“经济压力大,同时抚养两个孩子费用高昂”占87%,“精力有限,无法很好地照看孩子”占79%,“人口压力大,今后孩子可能后面临更大的竞争”占59%;92%的调查对象觉得“现在的幼儿园数量不能够供应得上将来要入园的孩子们的需要”;87%的调查对象“对自已第二个孩子幼儿园入园的问题感到担忧”,其中83%的调查对象“担忧学费高昂,会给家庭造成一定的负担”,79%的调查对象“担忧幼儿园数量不够,入园报名困难”,70%的调查对象“觉得师资良莠不齐,担心没有好的幼儿教师”,60%的调查对象“认为上下学接送不方便,对校车安全存疑”,30%的调查对象“对小饭桌卫生安全无法保障,对孩子的吃饭问题很担忧”。

对于将来的幼儿园建设问题普遍的意见及建议有:希望政府加大投入多建公立幼儿园,不断完善幼儿园的设施设备及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按一定规模的新区、楼盘人口数量配置幼儿园数量;放宽准入让社会力量参与办园,多办质量好的私立幼儿园;政府补贴村镇低收入幼师,增加幼师数量,加强培训,提高师资水平;严格监管幼儿园的教学、饮食、安全等工作,避免幼儿受到身体和言语上的暴力伤害;希望镇街、教育、卫生、交通等部门在设施建设、教育质量、食品安全、出入接送安全等方面出台更多的措施,确保“二孩”顺利入园;更希望将来幼儿教育能纳入义务教育,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

二、“全面二孩”政策下可能造成我区儿童入园难的原因分析
(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第一年,我区出现分娩高峰,预计三年后幼儿园数量明显不足。

伴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行,我区2016年1-12月共分娩39604
人,比2015年的35257人增加4347人,增长12.3%,其中2016年10-12月分娩高峰突现,出生数比2015年同期增长38%,增加3537人。

而近三年的平均年增长率是3.0%(按妇幼年度[1]统计)。

如果按2016年第四季度的速度增长,2017年将在2015年的基础上增加16698人,三年后我区学前教育将会迎来第一波入学高峰,相当于需要增加大型幼儿园(约300个学位规模)55所,三年共需增加165所,相当于目前我区幼儿园总数的50%。

“全面二孩”放开前,我区幼儿园容量就已基本饱和,特别是公办及省市区一级的大中型幼儿园更是一位难求,预计三年后这一供需矛盾将会更加凸显。

(二)目前我区公办园和优质园偏少,与人民群众普遍期盼的幼儿教育的普惠性、公益性和福利性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番禺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全区学前教育的长足发展。

番禺区学前教育一直走在全市前面,特别是近几年在增加投入、扩大资源、补充教师、提升质量、规范管理等方面又上了新的台阶。

据统计,截止2016年12月底,我区共有学龄前儿童86158人,教育局注册的幼儿园共有310所,其中,公办园86所,社会力量办幼儿园224所(其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有136所),那么具有公益性的幼儿园占比为71.6%。

我区目前有省一级幼儿园14所、市一级幼儿园32所、区一级幼儿园88所、规范化幼儿园227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100%,近三年共增加新办园55间,平均每年新增18间。

但我区幼儿园现状与“全面二孩”政策下我区出生人口增长速度相比,与人民群众普遍期待的优质教育的普惠性、公益性和福利性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具体表现在:一是目前幼儿园的数量远不能满足“二孩”增长的需求,前三年幼儿园的增长率只是将来需求量的三分之一,目前我区幼儿园儿童密度较大的镇街有南村镇、洛浦街、市桥街和新造镇,如果不及早部署,届时会出现各种争抢学位的混乱局面。

二是省、
市及区一级的优质幼儿园偏少,布点不够合理,全区共有优质园134间,平均占比41%,最多的是桥南街56%,最少的是沙头街5%,比较少的还有石壁街10%、石基27%、石楼29%、东环及大石为38%。

三是幼儿园发展不均衡,真正的公办幼儿园较少, 只占总数的28%。

入园难,入好园更难,家长宁愿舍近求远,这样既不符合就近、方便的原则,又造成交通拥挤,增加家长负担,造成千家万户挤几个好园的现象。

而部分条件差的幼儿园建筑陈旧,设施设备落后,无户外活动空间或借用街道或小区场地,存在安全隐患,导致无人愿去,使这些幼儿园正常运转困难,入学率不高。

四是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符合专业要求的不多, 保教师资力量不足,整体水平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

三、建议
在“全面二孩”政策实行的背景下,幼儿入学难问题将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成为家庭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

公立幼儿园收费合理、校园管理规范、师资条件好,但数量少,许多家长“挤破头”也报不上名;条件好的民办幼儿园收费昂贵,经济困难的家庭只能“望而却步”。

再加上频频爆出的幼儿园老师虐待儿童等事件,使得家长们神经紧绷,在幼儿园上的选择更是慎之又慎。

这些问题既困扰着家长,也影响着学前教育的良性发展。

面对即将到来的幼儿入学高峰期,我们应未雨绸缪,通过狠抓供给侧结构化改革,加强政府指导,鼓励各街镇因地制宜,继续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重视公办园建设,加大对民办园的扶持力度,大幅提高普惠性幼儿园比例,同时大力整治一些不具合格资质的民办园,使其由“黑”变“白”,有效缓解“入园难”、“入园贵”、“安全无保障”等问题。

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优化幼儿园规划布局, 按出生人口比例配套幼儿园数量,加大力度增建幼儿园。

一是按照“广覆盖,保基本”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对即将到来的3-5岁适龄儿童人口高峰分布情况的调查研究,根据我区实际,
结合城区改造,及时完善政策措施,合理确定幼儿园的布局,应根据地区差异、人口密度规划建设数量, 落实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的规划,逐年安排新建、改扩建一批条件较好的幼儿园,尤其是以增建公办幼儿园及普惠性幼儿园为主。

(二)加强和改进公办幼儿园建设,充分发挥公办幼儿园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要落实责任,统筹协调,多渠道改善办园条件,努力建设高标准的公办幼儿园。

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积极鼓励现有公办幼儿园通过举办分园、联合办园、集团化办园等方式,扩大公办资源,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

不符合条件的幼儿园要重建, 条件未达到的要改建, 加强督促检查,落到实处,进一步体现公益性。

同时要兼顾各镇街公办园及优质园的均衡发展,优先发展沙头街、石壁街、石基镇、石楼镇、东环街及大石镇等资源比较簿弱的区域,力争使我区适龄儿童都能就近入读心仪的幼儿园。

(三)加强供给侧结构化改革,让高端的民办幼儿园平民化。

公办幼儿园难进,条件较好的民办幼儿园太贵,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高端民办幼儿园给予“降费奖补”,引导原本价格不菲的民办幼儿园放下身段、实现向普惠性幼儿园“转身”,也有助于民办幼儿园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教学环境和质量,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服务。

目前,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占我区现有幼儿园的比例为44%,还应该进一步提高比例,让更多的孩子以较低费用享受良好的学前教育,真正做到让惠于民,从而破解“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

(四)加快现有民办幼儿园的升级改造,不断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提升幼儿园办学层次。

取缔一些管理不规范、规模小、园舍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的民办幼儿园。

对于具备一定条件的幼儿园,则应该通过政府投入、扶持、整治,提高硬件水平,着力改善幼儿园环境设施、规范班容量、确保运行安全、规范教师行为,同时改革现有幼儿园的
管理体制,通过加强管理指导,加大监管力度,让它成为家长放心,孩子喜爱的普惠园,增加学前教育的优质资源供给,从而缓解我区即将进一步凸显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注:1.妇幼年度是指统计数据从上一年的10月1日到本年度的9月30日。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