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巴公路安保工程评估方案报告

张巴公路安保工程评估方案报告

第一章概述1.1 工作依据根据省交通运输厅云交规划(2011)544号文件和交通运输部《公路路网结构改造工程管理办法》(交公路发(2011)182号,以下简称《办法》及部公路局公路路网结构改造工程管理工作会议精神,为加强全省“十二五”期公路路网结构改造工程管理,规工作程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有效争取国家车购税专项资金补助。

对墨江县巴公路(XJ11530822)36.510公里安保工程评估。

旨在通过运营阶段安全保障设施评价,及时发现事故隐患或对安全有不利影响的地方,提出对策,提升公路行车安全水平,完善公路引导、诱导及安全防护设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死亡率和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为保障行车安全提供良好的公路环境,给项目在今后的运营和养护工作带来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次评估工作主要参考了以下标准、规及文件作为评价依据:1)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 B05—2004);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3)公路路线设计规(JTG D20—2006);4)公路路基设计规(JTG D30—2004);5)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JTJ017—96);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JTG D40—2002);8)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JTG D60—2004);9)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JTG D62—2004)10)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JTG D63—2007)11)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12)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技术规(JTG D81-2006);13)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技术细则(JTG/TD81-2006);14)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技术指南1.2 评价容及方法1.2.1 评价容根据评价的要求,对墨江县巴公路(XJ11530822)36.510公里的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方案进行风险性评估及桥涵结构物进行安全性评价,对公路上影响行车安全的隐患路段,采用交通工程等措施进行综合整治,并结合日常养护工作以提高公路行车安全性。

评价的主要容有:事故指标:近三年末发生交通事故路段。

公路指标:急弯路段、陡坡路段、连续下坡路段、视距不良路段、路侧险要路段等其他因素:行人、自行车或环境等对行车造成安全隐患的路段,如:平面交叉、过村庄路段、过城乡接合部路段、公路条件变化路段等。

1.2.2 评价方法以《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中的评价方法为基础,基于数据统计及分析的方法,运用多年来积累的农村公路设计经验和新的设计理念相结合的思路,结合本项目的主要重点,力争得出全面有效的评价结果。

1.3 评价的工作程序墨江县巴公路(XJ11530822)是墨江县农村公路网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县农村公路之一,该路线建成于1963年,全长36.510公里,路面为沥青路面1.1公里,泥结碎石路面35.410公里,公路等级为四级。

由于该路线山高坡陡、连续纵坡较大。

为尽可能提升公路行车安全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死亡率和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为保障行车安全提供良好的公路环境,给项目在今后的运营和养护工作带来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据墨江县的具体情况,墨江县交通运输局着手进行安全性评价工作,收集了竣工文件、交通事故等相关资料,召开工作会议,确定评价目的和容,制定评价大纲,结合项目工程特点,进行研究评价分析,最终给出评价结论、提出改善措施及建议,并提交安全评价报告。

1.4主要评价结论表1-1 主要评价结论及改善措施一览表第二章工程概况2.1 项目概况墨江县墨江县巴公路(XJ11530822)是墨江县农村公路网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县农村公路之一,该路线建成于1963年,全长36.510公里,路面为沥青路面、泥结碎石路面,公路等级为四级,路面宽度5.5米、4.5米,起点为通新路K53+OOO,止于南灵渡口,路线全长36.510公里。

2.2 自然地理条件2.2.1地形地貌概况墨江县地处省南部,普洱市东部,位于东经101°08′~102°04′,北纬22°51′~23°59′之间,东与元江、红河两县接壤,西与普洱县隔把边江相望,南邻江城县,北接新平县,东南接绿春县,西北连镇沅县。

东西横距64千米,南北纵距135千米,总面积5312平方千米。

县人民政府驻地玖联镇,北回归线穿城而过,沿昆洛公路距省会276千米,距普洱市163千米。

2.2.2工程地质概况墨江县沿线所经地层主要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其中以中生代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的泥质岩、紫色岩、红砂岩类最为突出。

其次为古生代志留系、泥盆系、二叠系的泥质岩、碳酸盐岩类。

而新生代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较少。

新生界第四系地层,地表分布岩石主要有石灰岩、泥岩、园岩等,从整体情况看,可用岩石较少,沿线工程地质对路基、人工构造有一定影响。

2.2.3水文、气象概况墨江县境河流有三江五河,三江为把边江、阿墨江、泗南江,五河为他朗河、布竜河、坝兰河、坝干河、那卡河。

墨江县地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全县2/3的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南,1/3的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北,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四季冷暖不太分明,有四季如春之称,干湿季明显。

年平均日照2161.2小时以上,年平均降雨量1338mm,县城平均气温17.8℃,年无霜期306天。

风向多西南风。

2.2.4地震新登公路地处地震断裂带,建议道路工程按JTJ004-89《抗震设计规》中规定7度控制设防。

2.3 工程规模本安全保障项目推荐方案路线总长36.510km,交通标志463块,C20混凝土警示墩4963.2米/2256块/1587.224m3,钢筋混凝土防撞墙927.48米/788.3613596m3,里程碑36块、百米桩325块。

2.4 技术标准本项目全线采用单车道四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采用2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5.5米,1.1公里沥青路面,路面宽4.5米,35.410公里泥结碎石路面,路面宽4.5米,荷载等级为公路-II级。

本项目主要技术指标见表2-1。

表2-1 主要技术指标表2.5交通量分布及构成情况根据交通量调查资料,本项目2011年全线平均交通量为160pcu/日,现状通道车型组成以小型货车为主,占比超过60%、中货20%、小客10%。

第三章交通事故调查及统计及评估3.1交通事故统计资料墨江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事故中心及交通运输部门统计数据(表3-1)表3-1 交通事故统计表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底前交通事故发生情况明细表近三年未发生交通事故路段3.2交通事故分析评估根据道路具体情况虽近三年没有发生交通事故,但由于该路段纵坡较大、弯道视距较差。

因此,在今后安保工作中应注意限速标志及措施的设置,提醒驾驶人员超速行驶的危险性,并设置警示桩、警示墩、护拦等安全设施,降低事故损失及人身安全。

3.3交通事故段改善措施第四章总体评价4.1设计符合性根据现行的公路标准、规的有关规定,按照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技术标准,对项目设计成果采用的技术指标的正确性进行检查,并提出不符合现行标准、规规定的技术指标。

本项目设计速度为20公里/小时,路线全长36.510公里,根据设计文件与标准、规的对比分析,在线形方面,平曲线最小半径为15米,满足所在路段所对应的一般最小半径15米要求;纵坡超过规9%的最大纵坡规定。

总体上,本项目的线形指标均比规规定的一般值大,设计符合性均能满足要求。

4.2速度协调性评价以上项目与设计通行能力相距甚远,一般车辆超速行驶的预期较大,因此,应注意限速标志及措施的设置,提醒驾驶人员超速行驶的危险性。

4.3交通适应性分析项目各路段交通量分布较为均衡,各路段交通量差别较小,整体运营比较平稳。

本项目交通量较小,基本能保证道路的正常运营、满足道路使用者的基本需要。

后期运行条件会受到限制,应考虑加强运输管理、确保运营安全。

第五章公路指标5.1 评价围路线部分的评价容是在总体设计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协调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按照设计速度采用的线形指标符合运行速度的行车安全性。

本项目路线全长为36.510公里。

在运营阶段的路线评价中,针对项目推荐方案从运行安全性角度确定相应的评价容。

5.2 急弯路段5.2.1单个急弯设计速度20km/h R<30m表5-1 单个急弯段5.2.1连续急弯连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小于下列半径(R)的平曲线,且各曲线间的距离设计速度20km/h R<30m L<25m表5-2 连续急弯段5.3 陡坡路段纵坡对小客车运行速度的影响很小。

一般认为,几乎所有小客车在4%~5%的坡度上的行驶速度与在平坦公路上的正常行驶速度相比变化不大。

坡度对货车速度的影响比小客车速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在平坦的路段,对货车的平均速度与小客车的平均速度影响不大。

与平坦路段相比,货车在下坡路段的速度大约增加5%,而在上坡路段则降低7%或更多,因此纵坡安全性评价主要是对货车进行的。

本项目设计速度为20公里/小时,小汽车的运行速度均为20公里/小时,货车的运行速度均为25公里/小时,最大纵坡和坡长限制指标,主要考虑了汽车的上坡动力性能,而缺少对长大下坡的安全性考虑。

根据下坡路段的事故原因分析,超过半数的事故车辆是由于重型货车制动失效引起的。

最大的纵坡坡度为12%,已经超过标准、规的规定。

对于纵坡达到最大纵坡的路段,建议增加警示性的标志及相关安全保障设施。

5.3.1纵坡超标路段表5-3 纵坡超标路段表5-4连续下坡路段5.4视距不良路段视距是保证公路安全的一项重要设计指标。

公路沿线应有足够的视距,使驾驶员能及时察觉潜在的危险,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5.4.1 小客车的停车视距小客车的停车视距是汽车以特定速度行驶时,普通驾驶员在驶抵车道上的障碍物之前能作出反应并安全停车所需的最短距离。

小客车停车视距采用路段运行速度计算值计算。

当采用路段运行速度计算值计算的停车视距大于设计速度对应的停车视距时,应加大停车视距。

停车视距公式(4-1)()gf v t v S c 26.3/6.328585+= (4-1)式中:c S —— 小客车停车视距(米);V 85 —— 运行速度的计算值(公里/小时);t —— 空驶时间,即反应时间,取2.5s (判断时间1.5s ,运行1.0s );g —— 重力加速度,取9.8m/s 2;f —— 纵向摩阻系数,依运行速度和路面状况而定,本项目取0.29。

本项目全线小客车运行速度为20公里/小时,经计算,S C =10.94米。

通过停车视距就可以计算出不同的平曲线半径所需要的横净距,横净距是指行车轨迹线与视距曲线之间的距离,横净距的计算公式为(4-2)。

⎥⎦⎤⎢⎣⎡⎥⎦⎤⎢⎣⎡-=R S R m 65.28cos 1 (4-2) 式中:m —— 所需横净距(米);R —— 车道中线处的曲线半径(米); S —— 小客车或货车的相应停车视距(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