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简纲及练习
As you know, our native language Chinese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English. There is really a big gap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languages. In order to learn the translation course better, we have to study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Just because all the theories, methods, techniques concerning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are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it is very important, so to say, to master the languages’ peculiarities.
• 20世纪70年代至今: • 本次翻译高潮方兴未艾,在规模、范围、质 量、水平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大大 超过了50年代。翻译队伍逐渐壮大,翻译领 域百花齐放,包括社科、科技、军事、外交、 贸易、法律、文教、卫生等领域。这是全球 化时代来临的结果。信息爆炸、知识爆炸, 同时也就是翻译爆炸。
第二章: 第二章:英汉语言现象比较
•
2. 按活动形式分类: 按活动形式分类: • 笔译(translation)和口译(oral interpretation)。 • 口译又分为连续传译(consecutive translation)和同 声传译(simultaneous translation)。 • 连续传译称即席翻译,用于会议发言﹑商务谈判﹑参 观游览等场合,发言人讲完部分或全部内容之后,由 口译人员翻译; • 同声传译:通常用于大型正式会议上,要求译员利用 专门设备,不间断地边听边译。 • 笔译多用于文献资料的翻译,可以字斟句酌,但要求 更高更严。 本课程主要讲笔译,当然基本原则和方法 也是用于口译。
第四次:公元14~16世纪 •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 学、宗教等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 秀的翻译作品。在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顺从民众的意愿 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 新纪元。路德的翻译原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精神,是圣经翻译摆脱宗教思想的禁锢,顺应民意的重大 突破。他的人文主义观点,无疑影响了《圣经钦定本》的 译者。 • 在法国,文学家阿米欧用17年的时间翻译了《希腊罗马名 人比较列传》。英国的查普曼则用18年时间翻译了《伊里 亚特》和《奥德赛》。 •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以语言通俗、优美和流畅而闻 名于世,被视为“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对现代英 定义: • 翻译是一种把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 语言传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情感﹑ 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特别是 推动译语文化兴旺昌盛的目的。
第一章:翻译概述 第一章:翻译概述——翻译的分类 翻译的分类
2. Scope of Translation 1. 按所涉及的语言分类: 按所涉及的语言分类: • •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和语际翻 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语内翻译:即同一语言的各个语言变体之间的 翻译,如把方言译成民族共同语,把古代语译 成现代语,把诗歌译成散文等活动; 语际翻译:指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活动,如英 译汉﹑汉译英﹑法译德等。我们常说的翻译, 都是指语际翻译。
第一章:翻译概述 第一章:翻译概述——翻译的过程 翻译的过程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 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它既是语言的再现艺术, 又带有很强的科学性,要想很好地胜任这项工作,必须 遵循一定的规律和顺序/过程。 • 合理的翻译顺序和过程是什么? 译界学者众说纷纭。 在国内比较认同 ﹑适合初学者的 翻译过程为理解 ﹑
导 学 第一章: 第一章:翻译概述 第二章: 第二章:英汉语言对比 第三章: 第三章:词语的翻译 第四章:句子翻译技巧( 第四章:句子翻译技巧(上) 第五章:句子翻译技巧( 第五章:句子翻译技巧(下) 第六章: 第六章:常见文体的翻译
第一章: 第一章:翻译概述
教学目的:本章旨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翻译,掌握翻 教学目的 :本章 译的类别、标准、过程;同时了解部分中西代表译论。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1. 翻译的地位 2. 翻译的定义、分类 3. 翻译的标准 4. 翻译的方法 5. 翻译的过程:理解——表达——审校 6. 中、西译史 练习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十八世纪末的英国学者亚历山大·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 1747-1814)。他在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论翻译的原 则》)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1)(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3)(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傅雷: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 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神似。 神似 钱钟书: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 钱钟书 “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 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 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那就算得入与“化境”。 化境” 化境
第一章:翻译概述 第一章:翻译概述——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标准
•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时期: • 代表人物是林纾和严复。 • 林纾不懂英文,是由他人口述给他听,然后由他 笔录整理出来。这些译作可读性强,使中国读者 接触到西方文学作品,同时也打破了章回小说的 旧格式,对中国文学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 严复的译作多为西方政治和经济学说,向国人介 绍西方进步思想,因此他又被称为资产阶级启蒙 思想家,其主要译著有《天演论》、《原富》等。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流传至今 仍为许多译者所推崇,足见其强大生命力。
• 第一至第四阶段的翻译主要限于宗教和文 学领域; • 而第五阶段则普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
•
主要阶段特点以及主要代表人物
东汉以前:各民族为沟通交流需要口译
中国翻译史
•
两汉至唐宋的译经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才出现了大
规模的书面翻译。佛经的翻译肇始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到 唐代臻于极盛,至宋代逐渐式微,入元代已近尾声。一千多 年.
• • • • • • • • •
3. 按翻译材料的文体分类: 按翻译材料的文体分类: 应用文体翻译, 科技文体翻译,论述文体翻译,新闻 文体翻译,艺术文体翻译 4. 按处理方式分类: 按处理方式分类: 全译 节译 摘译 编译 译述 节译指对原文进行局部的删节性翻译。 摘译指译者根据需要,摘取原文的中心内容或内容梗 概。 编译指译者把一个或甚至几个稳步的相关内容进行编 辑加工,根据要求作出概述性的传译。 译述最为灵活,一般指译者仅仅表达出原文的主要内 容或大意,而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论述格式或语言表现。 以上五种以全译是用最多,也是其他处理方式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讲述这种处理方式。
1.4 翻译的标准
• 翻译的标准之争由来已久,“文质之争”、 “直译意译之争”、“归化异化之争”,不 一而足。 • 让我们看看译学前辈怎么说: 严复:信、达、雅 严复 Yan Fu’s (严复) “three character guide”, which was first proposed in 1898, is the principle of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鲁迅:宁信而不顺(直译)vs. 赵景深:宁错 鲁迅 而务顺
• 五四运动至建国前时期,我国的翻译活动 为马列主义和世界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 了巨大的贡献。 • 譬如马列主义经典《共产党宣言》、世界 文学名著《莎士比亚剧本》(梁实秋译) 和苏联文学作品《死魂灵》、《毁灭》等。 该时期译作的典型特征是以白话文代替了 文言文。 • 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的东西方文学翻译: • 重点是译介西方的文学作品,译文质量普 遍较高,涌现出一大批名著名译。
20世纪,国外翻译理论界涌现了众多的理论学派, 如Jackbson, Catford等学者倡导的等值论,佐哈 尔的多元系统论,Toury的描写翻译学, Lefevere的“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三因
素论,Vermeer的目的论,以及解构主义﹑ 后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 女性主义等理论。其中,在我国影响最大 的为等值论。 等值论要求译作与原作在思想内容及言语 形式上“等值”,首先要求译作与原则要 有相同的信息﹑思想﹑ 形象,而且要有相 同的言语节奏﹑言语风格﹑言语韵味和言 语美学价值。
• 第五次: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 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和 当代的作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塞万提斯、莎 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等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 再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的译品也陆续问世。 • 第六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 (1)翻译范围从传统的文学、宗教作品扩大至 其他领域,尤其是科技、商业领域;(2)翻译 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不仅文学家、哲学家、神 学家从事翻译,而且还有一支力量雄厚、经过专 门训练的专业队伍承担各式各样的翻译任务; (3)兴办高等翻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以聚集 翻译力量,打破传统方式并发展机器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