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成藏动力学概述

第一章成藏动力学概述

4 、 随着国内外石油勘探研究的深入发展,证实了陆相成油理论, 地质学家可从更广泛的角度考虑石油的生成和聚集, 研究油气 成藏机理。
第二阶段 全面研究油气成藏机理
(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主要表现在: 1. 确定了油气形成的地质环境,包括大地构造位置、
盆地类型、古地理面貌和生物环境。 2. 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在烃类生成、成熟和初次运移
第三阶段 油气成藏进行多学科综合、系统研究
(从80年代初至现在) 主要表现在:
1. 以热力(地温场)为成烃的主控因素
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有机质丰度、类型、成 熟度、成 熟门限、石油窗以及油气生成化学动力学机制。
2. 油气初次运移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对排烃机理的实例分析以及实验室模拟研究基础上,通过计 算机模拟,耦合压实史、超压形成史、热史和烃类生成史方面,重 建排烃过程。(国内胜利地科院利用计算机控制的油气生成运移热压模拟装置,
渗透的孔隙、裂缝 (隙)地层
③阻碍油气运移的非渗透性地层(盖层)、储集层与地层褶皱弯曲组 成圈闭,
2 、 在“背斜圈闭理论”基础上,提出了 “非背斜圈闭理论”进 行
了早期的石油圈闭分类,分析了油气藏形成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体地质条件。
石油工业发展初期,背斜理论在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数以万计的油气藏(特别是地貌正地形、有油气显示的山前 地区和中浅层的潜伏构造发育地区)都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发现 的。但是,自从1917年发现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湖玻利瓦尔油区的 许多巨大地层圈闭油气藏,以及1930年发现美国东得克萨斯大油 田地层圈闭油气藏之后,一些石油地质学家提出了“非背斜圈闭 理论”,丰富了油气成藏理论。
第一阶段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初始阶段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初,背斜说或重力说为代表 主要研究成果有: 1、 在1861年亨特提出的早期背斜学说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石油 勘探实践和理论研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油气藏形成的背斜学说。 其要点是: ①油藏内的油气和水,在界面张力作用下界面分明,并且呈水平状态; ②石油、天然气运移、聚集的主要动力是浮力,按动力学原 则通过可
3 、 通过对烃类运移和聚集的流体动力学研究,确立了浮力、 水动力和毛细管力为成藏过程中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控制因 素,提出了流体势的概念,并根据流体势分布判断地下油、气 和水的运动方向,解决油气运移和油气成藏问题(Hubbert, 1940,1953,1954),将油气成藏过程作为动力学过程,从而使 油气成藏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笫三章 成藏动力学模型研究
第一节 油气运移动力学模型 第二节 油气运聚史模型 第三节 成藏动力学实验研究
第四节 成藏动力学模型初步分析
主要参考书:
《论成藏动力学系统》 田世澄 毕研鹏 地质出版社
《油气运移及成藏动力学模型研究》关德范 王 捷 石油工业出版社
《油气勘探工程》 丁贵明、张一伟 石油工业出版社
4. 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统一研究,提出了“流体封存箱
理论”(Hunt,1990)。
研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确定了有机质类型、 丰度、演化,对成烃和排烃进行了系统的评价。
3. 研究了成藏过程中油气的二次运移和聚集机理,在油气二次 运移的相态、动力、阻力、运移通道、方向、距离以及运移 时间和运聚效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毛菅力对二次运移和聚集的影响、地层圈闭中油桂 高度预测,岩石孔结构、烃-水界面张力、润湿性和毛 细管力等对油气运移和圈闭的作用原理、油气在圈 闭中聚集的渗滤作用机理、排替作用机理等)
确定了生烃过程中泥岩孔隙的酸化增容和化学封堵作用,提出了在压实作用下流 体间歇压裂运移的机理,并计算了泥岩孔隙中石油的浓度及有效运移门限值,最 后概括出两个数学模型: 随涌流运移模型和分子运移模型。)
3. 将流体势分析引人含油气盆地系统
通过盆地模拟,进行含油气盆地范围内地下流体运动的物 理模拟和数学模拟,并结合油气生成和保存条件以及沉积盆地 发展演化条件,进行成藏过程中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的定量研 究,对盆地油气资源及油气二次运移的区域方向和聚集的主要 区带、层位作出定量模拟分析。
(例如:建立了区域地下水流动系统基础上的重力穿层流动的石 油运聚理论,将沉积盆地区域水动力场分布和演化与石油的运 移和聚集有机结合起来。)
6. 建立了陆相石油地质理论 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以及世界
其它陆相盆地大、中型或特大型油气田的发现,证明了陆 相 地层具有较大规模的有机质堆集、转化、运移并形成较大型 油气田的事实。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陆相油气成藏机理,在 陆相油气生成、陆相储集层发育、油气运移和聚集、油气藏 类型与分布以及油气藏形成特点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含油气系统的应用与进展》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石油工业出版社
绪论
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取得 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油气藏形成过程非常复杂,影响 因素众多,致使油气成藏机理仍为石油地质理论研究中最薄弱的 环节,许多油气生成、运聚和保存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目 前仍停留在推理阶段,从而直接阻碍着盆地模拟技术、圈闭评价 技术和油气藏描述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油气勘探向更深更广的领 域发展。过去关于油气成藏理论、机理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 发展阶段。
4. 系统地研究了油气成藏的宏观条件,指出在一个能形成油气
藏的圈闭中,充足的油气来源有效的圈闭是油气成藏的两 个最重要的条件。其中影响圈闭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圈闭形 成时间与油气运移时间的相应关系,圈闭所在位置与油源区 的相应关系,以及水压梯度和流体性质。 5. 进一步认识到水动力对油气藏形成、保存和破坏构成的重要 影响,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油气成藏动力学
颜其彬 主讲
绪论
笫一章 成藏动力学系统概述
第一节 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目的、任务 第二节 成藏动力学类型及特征 笫三节 成藏动力学条件 第四节 成藏动力学研究方法
笫二章 成藏理论
第一节 油气成藏研究概况 第二节 含油气系统理论 笫三节 油气源判别理论 第四节 油气运聚理论 第五节 成藏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