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法复习提纲word版

劳动法复习提纲word版

1.狭义上的劳动法,一般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制定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即法典式的劳动法。

2.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法学上的劳动法研究范围是广义上的劳动法。

3.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于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综合性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

4.劳动法的特征:(1)是人们在争取与实现劳动权过程中的劳动;(2)是有偿性劳动;(3)劳动关系双方具有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5.劳动法的渊源,也称劳动法的形式:宪法中的有关规定;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其他法律规范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地方性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地方规章;国际法律文件;国际惯例;法律解释。

6.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指其所调整的劳动关系及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7.劳动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8.劳动关系的特征:(1)劳动关系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2)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劳动使用者(或用人单位);(3)劳动关系主体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4)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注:承揽关系中的制作人和定作人的关系、出版社与著作人的关系不属于劳动关系)9.劳动关系的种类:(1)按不同所有制关系:全民所有制劳动关系;集体所有制劳动关系;个体经营劳动关系;联营企业劳动关系;股份制企业劳动关系;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关系等;(2)按职业分类:企业的劳动关系;国家机关的劳动关系;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等;(3)按资本的组成形式:国有控股公司的劳动关系;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关系;有限责任公司劳动关系等;(4)工人运动角度分类:利益冲突型劳动关系;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5)从集体谈判制度上: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

10.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1)列举式方法:国家进行劳动力管理中的关系;社会保险中的某些关系(社会保险);工会组织与企业在执行劳动法、工会法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关系;其他有关管理机构在监督劳动法执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关系;(2)区别式方法:是劳动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如劳动就业中的某些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直接后果,如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是劳动关系附带产生的关系,如职业培训中劳动者与培训机构产生的关系。

11.劳动法产生的社会基础是劳动关系。

12.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劳动法规,是1802年英国议会颁布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

13.劳动法产生的原因:(1)劳动法产生于大工业时期是“人类理性”的体现;(2)劳动法产生也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3)劳动法的产生,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劳工劳动条件不断恶化。

14.初期劳动法的特点:(1)多数是从改善女工和童工的立法开始;(2)适用范围很小;(3)虽然法律规定了对某些劳动条件的改善,但一般缺少监督条款、责任条款。

15.德国开始进行社会保险的立法,1882年至1889年颁布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老年和残疾保险法》,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保险立法。

16.20世纪以后,各国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工时立法;带薪年休假立法;职业安全与卫生立法;最低工资立法;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立法;关于调整劳资关系,处理劳动争议的立法;前苏联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劳动立法及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变化。

17.各国劳动立法的发展趋势:(1)世界各国均已颁布适合本国特点的劳动法律、法规;(2)劳动法范围不断扩大;(3)劳动法已成为完整而系统的法律体系;(4)当代各国劳动法加强了责任条款及处理劳动纠纷的机构;(5)为保障劳动者的最基本权利,各国劳动法一般均定了各项主要劳动条件的最低标准;(6)国际劳动立法的发展,对各国劳动法的影响。

18.1922年成立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是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

19.北洋政府时期颁布的劳动法,是我国劳动法颁布的开始。

20.国际劳动立法范围广义上主要包括:国际劳工组织的章程、公约及建议书;联合国和区域性的公约或协定;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协定。

狭义上的国际劳动立法包括:国际劳工组织章程、国际劳工公约、国际劳工建议书。

国际劳工公约和国际劳工建议书也合称为国际劳工标准。

21.国际劳动立法思想开始于19世纪上半叶。

到19世纪下半叶,国际劳动立法思想才开始被工人组织、社会团体所接受,并提出了制定国际标准等主张。

22.1990年在柏林召开了包括15个国家参加的会议,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派代表讨论劳工问题的会议。

1900年在巴黎成立了国际劳动法协会,1906年在瑞士召开了有15个国家参加的会议,通过了两个公约《关于禁止工厂女工夜间工作公约》、《关于禁止火柴制造中使用白(黄)磷公约》(又称伯尔尼公约)。

1993年又起草两个公约《关于女工童工工作时间公约》、《关于禁止童工夜间工作时间公约》。

23.国际劳动立法于19世纪下半叶有了开端。

24.1919年6月成立了国际劳工组织。

25.国际劳工组织的性质是普遍的、官方的国际劳动立法组织。

特点是“三方性原则”,三方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涉及劳动问题上,劳工代表、雇主代表与政府代表处于平等地位,共同协商做出决定,以协调劳动关系。

包括各成员国参加国际劳工大会应有劳工、雇主、政府三方代表出席。

26.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机构有国际劳工大会、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国际劳工局。

27.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通过国际劳工公约和国际劳工建议书。

28.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公约和建议书的主要依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国际劳动宪章》规定的9项原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1944年通过的《费城宣言》中的原则。

29.中国是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因此,也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国之一。

30.劳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的理由:(1)有特定的调整对象;(2)有特定的主体;(3)有独立的内容体系。

31.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1)调整对象不同:民法调整财产关系以及与财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人身关系;劳动法虽然有一部分也涉及财产关系如工资报酬和人身关系如职业安全,但都是基于双方主体的劳动关系而产生的;(2)主体不同:民法主体双方可能是公民、法人或一方为公民另一方为法人;劳动法的一方必须是劳动者。

另一方为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3)两者调整的原则不完全相同:民法以双方平等主体等价有偿等位原则;劳动法除一般性双方平等原则外,对某些主体还有特殊保护原则。

32.与劳动法关系最密切的是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是调整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住房福利等社会关系。

社会保障法中的社会保险与劳动法中的社会保险,是两个法律部门中的交叉部分。

33.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整体。

34.劳动法体系的结构:(1)劳动管理法:劳动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权;(2)劳动就业法;(3)劳动关系协调法:劳动合同、集体协商、集体合同;(4)劳动标准法:工资法、工时休假法、职业安全卫生法、女工未成年工特殊保障法、职业训练与职业资格标准法、职工奖惩规则;(5)社会保险法:生育保险法、养老保险法、失业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医疗保险法、遗嘱津贴;(6)处理劳动争议程序法:劳动争议(调解程序、仲裁程序、司法程序)、集体协商争议:行政调解程序、集体合同争议(同劳动争议);(7)劳动监察监督法:监督检查机构、监督检查职权;(8)工会的法律保障:结社权、协商权、参与权、监督权。

35.劳动法学体系:是指在劳动法体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体系。

一般包括基础理论(总论、概论)和分论两部分。

36.劳动法的作用:(1)是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保障;(2)是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3)保障劳动力市场有序发展,促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4)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37.劳动法的适用范围:是指我国劳动法适用于什么地域、什么时间和什么人,即我国劳动法的效力范围。

38.劳动法的空间范围即劳动法的地域范围。

39.劳动法的时间范围是指劳动法的生效和失效时间,即劳动法的时间效力。

40.法律生效时间有两种情况:(1)法律自通过或公布之日起生效;(2)法律通过或公布之日不立即生效,而另行规定生效时间。

41.法律失效时间有两种情况:(1)法律规范本身明文规定终止效力的时间或特定条件出现时失效;(2)同类法律新法生效,旧法即失效。

42.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是指劳动法对哪些人发生效力。

无劳动合同关系的国家公务员、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农业劳动者、现役军人、家庭保姆等不属于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4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各项劳动法律制度之中,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

它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44.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渊源是宪法。

45.宪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宪法原则确定的,它是劳动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所特有的原则。

基本原则比具体远在在效力层次上高。

46.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标准:(1)抽象性和概括性;(2)稳定性;(3)覆盖性和权威性。

47.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1)指导着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的立、改、废,有助于劳动法制的统一、协调和稳定;(2)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劳动法律法规,解决各具体劳动法律制度之间的矛盾。

(3)可以弥补劳动立法具体规定的不足,用于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48.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劳动法主体利益平衡原则(国家、用人单位、劳动者三者利益平衡)。

P38会解释49.劳动者的劳动权利:是指任何具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都有获得保障的工作的权利。

狭义上的劳动权利,是指劳动者获得和选择工作岗位的权利,与工作权、就业权同义,具体包括职业获得权、平等就业权和择业权;广义上的劳动权利,是指劳动者依据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所获得的一切权利,包括工作权、报酬权、休息权、职业安全权等等。

50.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包括:(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分为报酬请求权和报酬支配权);(3)获得休息休假的权利(每天8小时每周40小时;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安排休假);(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8)结社权;(9)集体协商权(集体谈判起始于18世纪末英美等工业化国家,到19世纪中期集体谈判在欧洲各国取得合法地位);(10)民主管理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