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靖江名胜、特产简介

靖江名胜、特产简介

风味饮食--靖江特产靖江位于江苏省苏北平原南端,地处长江下游,东、南、西三面环江,拥有江岸线54公里。

境内长江段为长江黄金水道的一部份。

境域东西距离43公里,南北距离18公里,总面积673.10平方公里。

三国,吴赤乌元年(238)年前,靖江还是长江中的沙洲,孤山屹立江心,后因海潮逆江,泥沙沿孤山之麓不断积聚而成陆地。

赤乌二年时曾是吴大帝孙权的牧场。

故靖江古称马驮沙.主要特产有:粞子粥,香沙芋,猪肉脯,蟹黄汤包etc.靖江粞子粥成份:粞子(元麦细磨,细筛而成)、米、少量碱。

特色:煮成的粞子粥成红色或浅褐色,闻之有香,吃之有味,爽口滑溜,口感良好,如果在粞子粥里加之黑豇豆或红薯,其味更加独特。

元麦粞子营养丰富,含有较高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易消化为人体吸收。

制作:先将米或米饭加水烧开,再将用冷水调成糊状的粞子倒入锅中,搅匀后煮沸片刻即成。

再放入少量碱其味更佳。

靖江香沙芋香沙芋是冲积平原中特有的特产,其味道很香,粘而不腻,口感特好,老少皆宜,营养丰富。

制作:一种是干烧,即连皮煮,煮熟后去皮,蘸调料吃。

(此法靖江人叫“烧毛芋头)。

一种是烩芋头。

将干烧好的芋头去皮冷却后,再用油烩,烩时加入少量的盐、味精、蒜叶味道更佳一种是同鸡、猪肉、鳗鱼等一起红烧,做成菜肴。

香沙芋还是赠送亲友的佳品,阴历八月半前后,是香沙芋收获季节,这时乡下人探亲,访友,往往送一些芋头作礼物。

靖江的汤包(蟹黄汤包)蟹黄汤包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其它包子相比,有其独特的“个性”:一是制作“绝”,二是吃法“奇”。

制作蟹黄汤包工序为:制作馅、擀皮、包、蒸。

制作馅:首先是取猪蹄膀的厚皮,切细、文火煨,至猪皮完全溶入汤中,冷却后成为透明果冻一般的胶状物。

然后取蟹黄、剁碎的猪腿心肉,一起把熬好的鸡汁、姜丁、蒜末放入胶冻内拌匀。

擀皮:选用上等精粉,揉、捏后即可擀(不必发面)汤包皮要求圆而薄。

包汤包:包汤包需要熟练的有操作技术的老师傅,其动作如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样,轻、揉、均匀。

蒸:蒸熟的汤包雪白晶莹,上面的折皱细巧均匀,恰如一朵朵饱满圆润、千瓣紧裹、含苞欲开的玉菊,加之皮薄如纸,几近透明,稍一动弹,便可看见汤包里的汤汁在轻轻晃动。

吃法奇:吃蟹黄汤包有“十二字”口决——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

靖江的肉脯靖江的肉脯制作历史并不长,1937年上海三友美味食品厂从上海迁至靖江,靖江开始生产肉脯的历史。

三友美味食品厂如今已成了靖江食品厂,该厂生产的“双鱼”牌肉脯,薄如纸,形方正,色如玛瑙红玉之艳,脱净油脂,细而不腻。

甜咸适中,酥而略脆,味兼鱼肉两鲜之美。

靖江简介靖江,位于江苏省中南部苏中平原的最南端,处在沪宁长江水道的中心点。

是上海都市圈的组成部分。

面积673平方公里,辖12个镇,人口66.5万人。

在长江“龙头”、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带动下,靖江因优越的区位条件、优厚的经济基础、优良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被越来越多的中外客商青睐和关注,成为长江“龙颈”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靖江三面环江,沿江岸线52.3公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靖江临江襟海,是长江下游重要的交通枢纽。

京沪、同三、宁通高速公路和新长铁路均在靖江交汇,上海、南京等中国东部重要的国际航空港距靖江仅一个半小时左右行程。

靖江在中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中显现出愈益重要的作用。

靖江是国务院最早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1993年和2001年两度被评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1995年进入全国首批80家小康县(市)行列。

2001年进入中国最发达100县(市)行列,列第65位。

靖江,是开放开发意识超前的城市。

靖江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地区并加入苏锡常火炬带,成为上海浦东开发区和苏锡常火炬带向苏北辐射、延伸的重要“桥头堡”。

弦八弹靖江民间为婚庆渲染气氛的小型丝竹乐队,常用乐曲有《八段景》、《诵腔》、《浪淘沙》、《梅花三弄》等。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群众的需要,现今弦八弹在保留传统曲目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流行歌曲的演奏。

讲经元末明初传入靖江,经过民间艺人长期口头加工,至清末达到定型阶段。

由于讲经具有可贵的原始性、独特的地方性和鲜明的艺术性,深受海内外专家的重视。

他们称靖江讲经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腰鼓兴于解放初的群众文艺活动,后因曲艺和戏剧的普及,腰鼓活动逐渐沉寂。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中老年人将其作为娱乐健身活动。

如今靖江的腰鼓队遍及各个社区,不仅阵容强大,而且演技高超,成为群众文化艺术的一大亮点。

孤山泥狗子靖江传统民间工艺品,已有数百年历史。

该工艺品由孤山风化的岩粉烧制而成,中空,首腹部有孔,可吹出蛐蛐之声,是儿童喜爱的玩具。

除了制成泥狗,还可制成鸡、猪、老虎等动物形状。

孤山庙会靖江历史上曾是多庙之县,凡是大庙均有庙会。

孤山寺历史悠久,名闻遐迩,每年三月初三的庙会更是规模宏大。

是日,庙里的僧侣举行佛事,善男信女朝山进香,而山下则有数以万计的群众从事各种贸易活动,其场面十分壮观。

小狮子舞极富靖江特色的民间舞蹈。

其特点是舞狮人模拟小狮子的各种姿态,一边腾挪扑逗,一边变换队形,将小狮子威武、健壮、憨厚、活泼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该舞蹈曾多次在省内比赛中获奖。

图为排练现场。

荡湖船普及全国的民间舞蹈,但靖江的荡湖船自有特色。

外地荡湖船为“船娘”、“艄公”2人配档,而靖江荡湖船多为“艄公”、“船婆”、“撑兄”、“船娘”4人配档,并有乐队、伴唱队伴唱。

打莲湘新世纪靖江再度兴起的民间舞蹈。

舞蹈者一边敲击莲湘,一边表演各种舞蹈动作,在清脆而有节奏的响声中不断变换队形。

舞蹈者可以自舞自唱,也可由合唱队伴唱。

秧歌舞靖江秧歌舞兴于解放初,后被更具表演性的民族舞和现代舞所取代。

20世纪末,在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中,群众性的秧歌舞再度兴起。

现今的秧歌舞既有传统特色,又融入了民族舞和现代舞的表演技巧,令人耳目—新。

龙灯舞靖江的龙灯舞富有特色,龙头、龙尾、龙珠制作都很讲究。

表演时,随着锣鼓的伴奏,舞龙者耍出“二龙戏珠”、“金龙盘柱”、“叠罗汉”、“撬荷花”等各种招式,将龙的动态和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屋脊艺术靖江房屋建筑的一大特色。

匠人运用“堆灰”和“瓦花”工艺,在屋脊上制成“喜鹊登梅”、“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麒麟送子”等各种图案,使屋脊富丽堂皇、美不胜收。

靖江的屋脊艺术早为民俗学家所重视,有些专家学者还对此作了专门研究,并有文章在报刊发表。

唱凤凰流行于靖江农村的民间艺术。

其道具是一只纸扎的造型优美、色彩斑斓的凤凰。

凤凰是传说中的吉祥之乌,所以唱凤凰的艺人,大都在春节期间去各村各户演唱,以表示对主家的良好祝愿。

唱词有的是先编后唱,也有的是现编现唱,并用锣鼓伴奏,渲染节日的喜庆气氛。

孤山简介孤山位于靖江市孤山镇,海拔55.6米、周长1.5公里、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是靖江最早的陆地,原为海上孤岛,成陆于距今约7000―250万年。

孤山与天目山、黄山(江阴)同出一脉,是天目山的余脉,也是南通狼山以西、连云港云台山以南苏北平原唯一的山。

孤山行似坐狮,高53米,总面积约5.8公顷。

山上古木葱茏,大树林立,丛林密布,通体碧绿。

孤山的开发时间在距今约1800年。

靖江人很早就在山上建成孤山寺等建筑,成为一处宗教的热土。

如今山上有蹑云坊、孤山寺等景点,山脚旁建有靖江烈士陵园。

每年农历三月三的孤山庙会场面壮观,远近闻名。

1993年孤山列入了市政府的建设规划,如今的孤山山更青、林更幽,晨钟暮鼓,香烟缭绕,再度成为人们寻胜探幽、登临极目崇教信仰的旅游胜地。

我国称“孤山”的山峰不少。

靖江的孤山,虽没有鄱阳湖畔大、小孤山隽秀,也不比广东肇庆孤山俏丽,更不如杭州西湖孤山妩媚……然而,它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山”,又因其独特的风韵和神奇的传说而被靖江人视为一座神山或一座宝山。

这座苏中通南地区仅有的一座山,位于靖江市区北面五、六公里的孤山镇。

海拔高55.6米,周长1.5公里,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是浙江天目山向东北延伸的余脉之一。

数千年前,它还是长江江面上高耸的一块礁石,后因江水冲击泥沙,不断在山脚下淤积,到东汉前后,渐渐形成陆地,陆地继续延伸、扩展,在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孤山全部登陆,成了这片平原上独特的山峰。

这是真实的历史,而在神话中,靖江孤山的形成却有另外两种说法:一说是铁拐李装满山种的乾坤袋被百草仙子戳破了,山种四处抛撒,最小的一粒就长成了孤山。

另一说是秦始皇怒鞭大山,大山断为三截,一截溅落南通,叫狼山;一截飞至江阴,称黄山;一截来到靖江,就是孤山。

神话自然离奇,却表达出靖江人对孤山的钟爱。

平地而起孤峰一座,既以孤取胜,也以小出奇。

孤山东、北、西三面陡峭,只有南坡平缓,东西狭,南北长,远看象一只坐南朝北的大石狮子。

所以旧县志上称它“形如狻猊”,就是这个意思。

过去山上还有两处自然景观。

一处是石舫,在孤山西坡,巨石似船,极有妙趣;一处是仙人洞,在孤山东侧峭壁之上,据说可坐数十人,人们可望而不可及,便传说里面有个仙婆,整天摇着金绞车,能把白棉纱纺成金纱线。

可惜这两处景观都因山崩或毁损、或闭塞,只给后人留下美丽的想象。

孤山孤得神奇,让平原上的人们为之陶醉。

从明代正德元年(1506年)开始,靖江人就着意地修饰它,打扮它,在山上陆续建成以孤山寺为中心的建筑群,使它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沿着南坡山路拾级而上,半途有座石坊,题额为“蹑云”,故称“蹑云坊”,意即从此上山如登云而上。

两旁石柱刻有楹联:“对此长江左蠡烟波今宛在,位当绝顶西湖风月定何如。

”题额和楹联,都是明代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靖江知县赵应手书。

走过蹑云坊向东,地势稍平,不远处有关圣大帝祠,折转向西有土神祠,再向西转而向北为山门,门东有三茅真君祠,门西高坡为仙人台。

此处古柏参天,葱郁一片。

古柏丛中有庵,叫观音庵。

正北有重门,进入重门就到东岳行宫,也就是孤山寺的正殿。

殿中有佛像百尊,金碧辉煌,流光溢彩,一峰之上,佛道比邻,正应了“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诗句。

孤山寺后有“不孤亭”,翘角飞檐,雕梁画栋。

后山顶上有一楼,叫“望江楼”,登楼远眺,澄江如练,平畴百里,其景色确实不逊于“西湖风月”。

由于战火频仍,除蹑云坊尚存遗迹外,其余建筑都在民国时毁圯,只是从史料记载上,仍然可以想见当年孤山的壮丽景象。

山色秀美,建筑宏伟,加上美丽的神话传说,使得孤山以极为丰富的文化蕴藉而受到骚人墨客和历任县官的青睐。

他们登临抒怀,诗文唱和,对孤山尽情礼赞。

明代靖江县丞韦商臣夜登孤山后写下《登孤山诗》云:孤山忽自拥平沙,下界犹连十万家。

天压海门烟雾渺,风搏山寺竹松斜。

渔灯明灭缘遥鸟,鲛宝参差带落霞。

绝顶夜深衣袂冷,愁看北斗是京华。

明代另一位靖江知县朱勋的散文《孤山记》,则从军事角度叙述孤山的价值:“……更立重兵,俾此山与狼(指南通狼山、镇江山)上下响接,则外可控制江北,内可以固江阴藩篱,彼诸不轨,能飞渡哉?”这说明当时近江兀立的孤山地势十分险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