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融资案例
蒙牛中小企业融资意义
• (1)高速发展 • 蒙牛集团上市前累计引入投资达6123 万美元,这些资金有力地推动了蒙牛集 团的高速发展。蒙牛集团2002年收入 16.69亿元,2003年则达到40.72亿元, 收入增幅显著。
• (2)管理规范
• 摩根等投资者除了为蒙牛带来实现高速发展所不 可或缺的资金外,还为蒙牛引入更加规范的管理 体系。摩根等投资者的全球品牌效应和关系资源, 也为蒙牛集团的国际化战略注入了更多活力。
• 两轮投资 • 摩根、英联和鼎辉三家国际机构分别于2002年 10月和2003年10月两次向蒙牛注资。首轮三 家国际机构联手向蒙牛的境外母公司注入2597 万美元同时取得49%的股权;二次增资注入 3523万美元。两次市盈率分别是10和7.3倍。 第一次注资后蒙牛所持股票约10%的收益权, 而三家享有约90%收益权。第二次三家投资机 构提出了发行可换债券,其认购的可换债券出了 具有期满前可赎回,可转换为普通股的可转债属 性,它还可以和普通股享有股息。可换股锁定了 三家战略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保证了一旦蒙牛业 绩下滑的投资风险。
为保持高速发展,蒙牛通过私募融资扩大进 一步走向国际资本市场。2002年,蒙牛成 功引入三家世界级的投资公司———摩根士 丹利、鼎晖、英联做了蒙牛的股东。当时, 鼎晖的规模还比较小,完全采取了“傍大款” 的策略,跟着摩根斯坦利进行投资。到 2003年,他们先后两次向蒙牛注资6100万 美元(折合人民5亿多元),这也是摩根士丹利 在亚洲直接投资额最大的项目。随后,蒙牛 建立了适合境外资本市场的多层控股投资结 构。
有了资本,生产出了产品,如何占领市场?一个在 国内谁都没有实践过的销售举措———“一线插旗, 二线飘红”应时而生。蒙牛是幸运的,在其发展最 关键的初期,市场上只有伊利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 国性品牌。而包括光明等在内的老队员们仍受制于 奶链和传统国企思维惰性而举步不前。大部分的企 业守着几个农场和一个城市玩着靠山吃山的经营方 式。这给了蒙牛足够宽松的空间去大举开拓市场而 遇到较少的抵抗。凭着一股冲劲儿,蒙牛首先赢得 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消费认同, 然后在港澳荣登销售“宝座”。到现在,蒙牛已经 捧回液体奶、冰淇淋和酸奶的全国销量冠军,世界 无菌奶产销量的总冠军。
2004年6月10日,经过8个多月的共同努力, 蒙牛公司股票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发售 股份35000万股,以每股3.925港币的价 格发行,公司筹集资金10多亿港币,成为第 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大陆乳制品企业。上 市当天,涨幅达24.2%,创造了当年二季度 全球发行的最高散户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超 额认购率,并夺得2004香港最佳IPO桂冠。 到现在,蒙牛已经整合国内外资源50多亿元, 实现了“用世界股民的钱办中国奶农的事”。
• (2)对赌协议 • 投资者一方面想获得更大的投资回报,另一方 面想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资风险。在与投资方的谈 判博弈中,牛根生将信心更多地寄托在蒙牛的高 速成长上。双方签订了对赌协议,规定,2003 年-2006年,蒙牛业绩复合年增长率不得低 50%。如果达不到该预期,蒙牛管理团队支付 投资方7800万股上市公司股份;反之,投资方奖 励蒙牛管理团队相应股份。
• (3)双赢合作 • 投资者与被投资企业之间是一种利益相关,蒙牛 借外来资本实现了自身的高速增长,迅速成为国 内乳业巨头,而投资者也因投资蒙牛获得了超额 回报。蒙牛上市后了对蒙牛的管理。
融资结果
• 从结果来看,蒙牛集团与摩根等投资方的这一 合作双方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虽然事后很多分 析人士认为摩根等对蒙牛集团的对赌条款设计 得过于苛刻。但龙耀资本分析,在2002年恶 劣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下,蒙牛集团能够与国 际顶级资本达成合作,实属不易,其遭遇倒也 在情理之中。所幸,蒙牛集团成功了!而这一事 件也被认做中国民营企业与国际资本合作的经 典案例。
蒙牛企业融资策略
• (1)投资者选择 • 企业中小企业融资,既可以选择战略投资者, 也可以选择财务投资者。二者的不同点在于, 战略投资者往往是相关产业内的知名公司,其 对目标企业的投资出发点,更多在于自身产业 的战略布局而非单纯的金融利益,比如法国达 能对杭州娃哈哈的投资即属于战略投资。而财 务投资者更多考虑的是资金投资回报率,所以 它们一般不会参与企业的具体经营决策。基于 经营决策权掌控方面的考虑,牛根生决定引入 财务投资者而不是战略投资者
蒙牛企业简历
• 蒙牛集团是中国知名的乳制品企业,拥 有液态奶、冰淇淋、奶品等产品。蒙牛 集团成立于1999年1月,集团总部位于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截至 2007年底,蒙牛总资产76亿元,员工 规模达3万人,市值超过250亿港币
蒙牛创建初期,在一无奶源、二无工厂、 三无市场的情况下,创造性地提出了“先 建市场,后建工厂”的主张,按照“虚拟 联合,承包经营”这一0EM经营方式,利 用黑龙江、包头和宁夏等乳品企业, 贴牌 生产出“蒙牛”牌产品,成功运作了国内8 个乳品企业,盘活7.8亿元不良资产。在 蒙牛的发展的初期,其年营业额也只有 3700万元人民币。
2006年9月20日,国家统计局 第一次公布了全国企业竞争力 500强排行榜,蒙牛位居第11位, 在全国乳品行业位居第一。 2006年11月,蒙牛的股价已经 突破16港元
蒙牛企业融资历程
• 2001年,蒙牛集团销售收入约7.3亿元。 为了寻求更快发展,蒙牛集团需要更多 资金,牛根生开始与国内外投资者接触, 欲借力资本市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2004年6月蒙牛集团上市前,牛根生先 后引入两轮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