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安全教育培训

建筑安全教育培训

建筑安全教育培训
【摘要】本文通过建筑安全教育的特点及现状分析,指明当前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参考性建议。

建筑施工行业风险高、事故后果严重,目前已成为仅次于交通运输的第二大事故发生行业。

根据事故致因理论的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导致事故发生可概括为:“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这五个因素环节环环相扣,就像多米诺骨牌,任何一项出问题都将发生连锁反应,而同样的,移去中间的因素,连锁将被破坏。

因而如何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杜绝人的缺点和不安全行为就成了预防事故的核心工作,这也就将人员的安全教育摆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1.当前安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筑施工安全教育培训受建筑行业本身特点的束缚较大,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1)人员流动性大。

我国建筑行业中的作业人员普遍被称为“农民工”,正体现了其农忙时在家务农、闲时外出务工的特点,人员流动性较大,企业往往刚刚投入人力物力教会一批就又换了一批,长此以往对企业的安全教育时间、成本投入均有极大负担。

(2)作业人员自身素质影响。

在我国建筑行业技术含量不高、入门门槛低,也常被认为是“搬砖”的苦力工作岗
位,同时受到待遇的限制,导致建筑行业作业人员的来源往往是未经过基本义务教育、对知识和技能缺少兴趣的贫困地区。

他们受到传统思维的制约、生活环境的影响及教育程度的限制,目光不够长远、视野也不开阔,因而既缺少必备的知识技能又不愿意花时间学习,缺少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即使参加培训,短时间内也无法理解主要的培训内容,有些甚至连字都不会写。

(3)经济利益的影响。

对企业来说,现阶段我国普遍存在不合理压缩工期的情况,而组织作业人员参加培训必然会影响现场施工,在一些班组可能只是干几个月就走的情况下,企业不可能付出过多投入在教育上。

对工人自身来说,粗浅的文化知识水平使他们更加重视短期收入,花费时间和精力接受教育而没有现成的经济收入,显然是一桩赔本的买卖,因此教育培训参加者寥寥也就不难理解。

(4)政策制度不接地气。

国家、地方及企业均在作业人员安全教育方面通过立法、建章等方式进行了明确规定,然而真正实施起来缺少相应的资金保障、监督手段及引导措施,不同地区或企业又无法建立统一标准,这就造成了一方面有制度可以遵循,另一方面作业人员则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最后只能是各级单位通过补资料、做样子等手段弄虚作假应付了事,难以起到真正作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通过建筑安全教育培训手段减少事故发生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需要政府层面解决制度政
策问题、行业层面解决人员模式问题、企业层面解决投入落实问题,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2.建筑安全教育的模式分析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国在几十年的建筑发展过程中,也在逐步创新和改变着教育的模式,希望能够从教育手段及方式方面进行突破,解决这一难题。

传统的师徒制延续传承,并逐步发展为班组带班制,这一制度从人类生产活动之处延续至今,是最直接也是最广泛使用的教育模式。

此模式将学习贯穿于生产过程中,省时省事,但却受师傅或班组长水平、经验、关注重点等因素的限制。

为弥补师带徒模式的不足,行业及企业纷纷成立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负责统一组织、规范记录作业人员的培训学习情况,并逐步制定了“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安全技术交底”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将安全教育培训整体框架进行了确定。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主流的安全教育模式正是此类型,该模式明确了组织教育培训的责任单位及人员、教育的频次及主要内容、教育的类别及对象,对教育者水平及教学内容提出要求,同时也对作业人员的受教育情况进行考核,将“人—人”的教育施以制度的框架,使安全教育在固定的模式中进行,避免了缺漏。

在此类教育模式下又暴露了作业人员难组织、培训合格率不高、教与学分离等弊端,走上填鸭式、灌输式、洗脑式教学的错误道路。

在以上规范化安全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各地市及企业又
综合创新,利用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创建了各种类型的安全教育网络平台,将安全教育发展为“人—机—人”的模式。

教育内容由专业团队进行开发,减免了企业负担;考勤、教学、考核及记录一体化、信息化,为安全教育提供便利;教学形式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视频、动画、案例等进行融合,去除了单调枯燥的体验;不同岗位的受教育者在教学内容选择、课时安排等方面自主性更强;融合门禁卡、饭卡等功能,在施工现场管理方面更加智能。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广东省开发使用的工人“平安卡”、湖北使用的工人“安全信息卡”、中建三局使用的“多媒体安全培训工具箱”,在专业的开发机构、充分的资金投入下,教育人与受教育人的负担均大大减轻,也为不同区域、不同企业的“同制化”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道路。

新兴科技及互联网的使用刺激了传统建筑业的变革,安全教育培训的手段从言传身教到如今的网络化自主化,教育培训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体验馆模式的推广,将安全教育代入实景体验,作业人员参与度更高、体验性更强、切身感悟更加深刻;VR场景模拟的应用更将作业人员代入事故现场,使作业人员在危险的场景中亲临其境,感受违章操作带来的危害、掌握正确的作业方法及自救逃生技能;各地更是纷纷建立了大型的安全教育培训基地,通过多媒体手段,借助声、光、电、体感信号等措施,使安全教育生动形象的同时,也寓教于乐,增强了受教育者的兴趣。

应该说,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教育培训模式及方法已基本能够满足建筑施工安全教育的要求,不断创新的手段和方法更是能够激发出作业人员的学习热情。

在技术及硬件层面上已达到要求,只需要继续向正确的方向努力发展即可,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就只剩下如何做好人员组织这一组织保障及落实执行方面的问题了。

3.教育培训组织创新的建议
结合以上的分析,本文对需要解决当务之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开始探索建立保障制度执行落实的相关政策及法规,在安全教育培训经费分摊落实、建筑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认证、违法违规查处力度等方面指明方向。

要从经济成本角度厘清政府、行业、企业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劳务输出及接收地政府要组织务工人员基础知识及法律法
规教育、地方行业协会要组织作业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企业要组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事故案例等具体培训,明确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经费的来源及使用要求,共同出资、分层落实。

严把工程建设项目、施工企业、施工作业人员入场关,对企业及人员建立相关档案系统,全国联网,采取上岗资格准入制度,加速促进优胜劣汰发展,提高建筑行业门槛向产业化转变。

同时从监督考核方面入手,切实发现当前制度模式下落实执行存在的症结,从而对症下药,解决完善法律法规中存在的问题。

(2)行业应建立健全帮扶机制。

通过牵头开发教育培
训标准、课件、平台的方式对全行业进行整合统一;同时着手建立建筑行业劳务市场信息平台,与身份信息挂钩,无论在任何地点任何企业都能对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行业技能及违章处罚等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也对作业人员的职业生涯有更为全面的规划帮助;还需设立“黑名单”机制,对违反违规的企业或个人在全行业进行抵制,加大违章成本。

(3)企业应加大对作业人员的投入成本。

探索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的薪酬补贴、考核奖励机制,利用经济手段吸引作业人员自觉接受培训;引入先进的教育培训手段,通过新颖、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加强教育的参与度;提高作业人员薪酬待遇、改善生活居住水平,以此提高作业人员的地位感受,使作业人员主观上愿意留下,从而借教育及考核手段进行筛选,符合要求的上岗作业、不符合要求的离开,使作业人员主动寻求进步。

4.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不难发现,传统的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然而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却日益显著,如何解决好政府、行业与企业不同层面的问题,利用好互联网及新兴科技的东风,这是从根本上减少事故发生率、保障安全生产的保障。

企业员工及建筑行业工作者作为保障施工生产的最核心因素,其整体素质及技能水平决定了企业与行业的发展道路,在建筑行业的转型之机,破旧立新也会随之而来,谁能走在变革的最前列,谁就能把握住发展的方向。

[1]李明玥. 建筑业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研究[D]. 武汉工程大学, 2014.
[2]冯秋霞.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方式研究[J]. 建筑安全, 2015, 30(9):31-33.
[3]吴普生. 创新建筑安全管理模式探索“平安卡”培训教育新机制[J]. 建筑安全, 2006, 21(10):19-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