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一)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内容理解与概括题型一:情节梳理方法指导1.审题干。
看清题目要求,可能是时间、地点、场景,也可能是故事情节、心理活动等。
2.明范围。
根据题目所给的提示,找到相关情节在文中所对应的段落。
3.抓关键。
抓住如起首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体现思路的标示句等关键句,加以提炼整合。
题型二:内容理解与概括方法指导1.合段意。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的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联要素。
写人记事的文章,弄清楚六要素,将其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分结构。
即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结构构成,关注表示时间、地点等的词语,分别归纳各环节的主要内容。
4.扩标题。
有的文章题目就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对其稍加扩展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词语的指代含义方法指导理解指示代词的含义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答题:(1)认真阅读代词所在的段落,多数情况代词指代的内容出现在词语的前面,极少数情况是在代词的后面。
因此,首先看代词的位置,先往前找,再往后找。
然后联系文章内容推断含义。
词语的指代内容有时是一个词或一句话。
对于无法在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需要提取主要信息并加以归纳概括。
最后检验答案是否正确,选用“代入法”,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代入代词所在的位置,看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文意,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
(2)由近及远,查找释句。
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在提出后,一般会相应地对此进行解释说明,而这些解释说明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
因此,解题时可以从下句去寻找答案。
“×”(词)指代的是……,表示……。
句子的理解与赏析题型一:句子理解方法指导1.品析关键词,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结合上下文,分析修辞,探究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
3.联系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4.体会句子的情感或议论的重点,理解句子的哲理意义。
题型二:句子赏析 方法指导2. 句式赏析。
3. 修辞句的赏析。
段落的作用关键句子 作 用起始句 领起下文,引出主旨。
结尾句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收束全文。
过渡句 承上启下。
议论句 点明和加深所写内容,统领全篇,画龙点睛。
抒情句 令人回味,烘托主题。
引用句 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呼应前文,照应标题;令人深思,给人警醒。
描写句运用……描写手法,具体写出了……,表达(现)了……句 式 作 用疑问句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反问句 加强语气,增强表现力。
感叹句抒发强烈的情感。
修辞手法 作用及答题格式比喻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细致描绘出)……(1分),表现(表达)了……(1分)。
拟人这个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1分),赋予……人的思想、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1分),表达了……(1分)。
夸张 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反语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1分),流露了作者……的感情(1分)。
引用这个句子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方法指导词语含义的理解与赏析概念解说这里的“词语”一般是关键词语,如含引申义、比喻义、讽刺义、双关义及其他特殊含义的词语;在感情色彩上包含深刻思想意义、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的词语;特殊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及指代性的词语等。
方法指导1.看语境。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析词语本义之外的深层含义。
2.看位置。
要求理解词语的指示义时,要结合指示词临近的上下文理解其含义。
3.看效果。
从词语的修辞手法、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及其他细节(如词语的轻重、范围、节奏、口语还是书面语等)入手,落脚到人物的情感、文章的主旨上。
一般答题模式本义+语境义+表达效果感悟主旨(标题、线索)题型一:感悟文章主旨 方法指导主旨,指文章的写作意图,通常包含作者的情感态度、精神追求等。
把握文章主旨可采用以下方法:1.记叙文的主旨:(1)抓住表达中心意思的语句;(2)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3)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大意连贯起来并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4)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
阅读时要理解文章所包结 构1.开头句、段: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奠定基调、铺垫伏笔。
2.中间句、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结尾句、段: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上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内 容1.开头句、段:点明(引出)叙写的人、事、物、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结尾句、段:点明主旨(深化主题),升华情感,发出号召或倡议。
3.写景句、段: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精神品质。
4.议论或抒情句、段:评价人物、景物、事物,抒发情感,点明主旨。
含的深刻的社会和时代意义。
2.小说的主题:(1)抓住文章的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通过对三要素的具体分析,从而逐步分析得出小说的主旨;(3)把握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抒情、议论的句子就是作者表明心志的地方,对把握文章主旨很有帮助;(4)结合时代大背景才可以透彻地分析小说的主题。
通过叙述(描写)……,表达了……的感情(或:揭示了……道理)。
题型二: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指导1.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
即指出标题的主要内容、关键词语的含义、点明的对象等。
(2)深层含义:①分析修辞义。
赏析修辞句的表达效果。
②把握象征义。
关键在于找出本体和象征体之间的联系。
如《白杨礼赞》中以“白杨树”象征勇敢坚强、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抗日民众的形象。
③把握情感。
2.标题的作用(1)概括文章内容;(2)交代行文线索;(3)点明写作对象;(4)点明主旨或突出中心;(5)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6)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7)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题型三:行文线索 知识放送方法指导从以下两方面把握线索:1.了解线索的特征:(1)贯穿全文;(2)有明显的文字标志;(3)反复出现。
2.找线索的方法:(1)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2)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3)注意抒情句、议论句,抒情句、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4)注意段落间的内部联系,根据文章段落间的内部联系,就可以判断出文章的线索。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知识放送线索分类及举例作用①以实物为线索:如李森祥《台阶》。
①贯穿全文。
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③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②以人物为线索: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③以事件为线索:如莫怀戚《散步》。
④以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鲁迅《故乡》。
⑤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⑥以时间推移、地点转换为线索: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要明确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及其相关知识与作用(详见以上“知识放送”)。
2.记叙文中表达方式的考查,最常考的就是记叙与描写。
在分析其作用时,不能只回答“知识放送”中提出的单纯的作用,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来进行理解与分析。
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知识放送1.表达方式及作用:(详见“考点七”)2.修辞手法及作用:(详见“修辞句的赏析”)3.结构手法及作用:结构手法作用及答题格式照应(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与……照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过渡承上启下,结构严谨;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悬念文章巧妙地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主题的目的。
伏笔(暗示)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出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下线索。
当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内容合情合理。
详略详写有利于更生动地深刻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对主题起补充衬托作用。
依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重点突出,体现主题思想。
铺垫描写……,为后文……做铺垫,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或在文章情节发展之中)表现手法作用及答题格式象征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突出了……特征,丰富了文章内涵,给人以启迪。
衬托(正衬、反衬)用……的……衬托……的……,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突出,让人感受更强烈。
1.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需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手法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
2.解题时要注意:(1)牢记写作手法本身的特点。
(2)联系文章主题。
一篇文章的主题常常决定布局谋篇时采用什么写作手法。
(3)联系写作对象。
写景状物类文章通常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写人叙事类文章通常用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等手法;揭露议论类文章常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
(4)联系上下文。
不同语言环境通常所用写作手法也不同。
如富有静态美的景物通常借助动态描写彰显其静;感情、情怀的抒发常立足于景物描写之上。
拓展延伸方法指导个性表达题属于立足文本又跳出文本的拓展延伸性质的试题,命题思路灵活,题型多样,是最能考查考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类题型。
题型一:感悟启示题要求:联系文章内容或中心,从主旨、具体语句、具体情节、具体形象等角度来谈。
面不宜太宽,抓住其中一点写个人感受或启示即可。
格式:①先用一句话概括个人感受。
②再用两三句话深入展开谈感受。
如题目要求结合生活实际,一定要结合生活经历来谈。
③字数符合题干要求。
题型二:理解评价题要求:联系文章内容或中心,从不同角度(主旨、语言、情节、形象、感情、写作特色)谈。
面不宜太宽,抓住其中一点写个人理解评价即可。
格式:①先用一句话概括看法;②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③字数符合题干要求。
题型三:联想想象题(含故事)要求:有创意,必须与语境、人物、主旨吻合。
思路:①心理描写,用第一人称,符合具体语境。
②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用第三人称,符合具体语境。
③环境描写,要与人物的心情相映衬。
题型四:思辨探究题要求:结合材料,从相同点、相似点或不同点推导正确结论。
思路:①确立探究路径;②亮明观点;③摆出理由;④强化结论。
题型五:综合运用题类型:提建议、广告词、对联、解说词、颁奖词、获奖感言等。
思路:①要结合文章内容或主旨;②体例形式要规范,如建议要合情合理,广告词要简洁醒目,对联要工整,解说词要准确、有条理,颁奖词、获奖感言要有真情、重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