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一课时)重点与考点: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探究学习主干知识(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 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
2.大气的受热过程3.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意义: 。
5.大气的热力作用:(二)热力环流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
能量来源: 。
2.热力环流3.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海陆风:白天吹 夜晚吹山谷风:白天吹 夜晚吹城市热岛环流:形成原因① 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过程中,部分被大气 或 ,大部分到达 ,并被地面吸收和 。
② 地面吸收 而增温,同时又以 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③ 吸收地面辐射以后又以 、 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定义: 它是大气运动的 的形式。
形成原理:近地面空气 或 引起气流的 运动 导致 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的 运动 运动和 运动共同形成热力环流 大气的削弱作用:方式大气的保温作用:① 对于地面辐射的强烈吸收。
② 大气逆辐射: 。
① ② ③重点解析:1. 大气的温度变化规律 ① 水平方向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②垂直方向上,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2.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相互转化的过程,正是由于大气对可见光几乎是透明的,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却强烈吸收,而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大部分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从而完成了“温室效应”。
3.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地面受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降运动(垂直运动),造成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导致等压面产生弯曲。
其变化规律是:高压区凸向高处,低压区凸向低处典题解析:1、读图(一),判断A 、B 两处的温度差异。
解析:在垂直方向上,高度高则气压低,高度 低则气压高。
故a >c ,b <d ,而c=d ,所以a >b 。
根据高空气压状况与地面相反的特点,可以确定A处气压较低(注意,A 处气压低不是与其高空的a 处相比,而是与近地面的B 相比而言的),B 处气压较高。
而AB 两处的气压差异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所致。
因此,可以根据地面气压高低,反推地面的冷热状况。
A 处近地面气压低,说明空气受热上升,从而判断出A 处温度较高,B 处温度较低。
2.读下面“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 、B 、C 三地中,属于下沉气流的是 , 判断理由是 。
(2)①、②、③三处中,属于低压区的是 。
(3)④、⑤、⑥三处中,属于高压区的是 ,判断理由是 。
解析: 一 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匀,最终导致等压面的弯曲状况 二 在此处需联系的知识点是:① 在垂直方向上(对流层),气压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 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匀,引起气流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
受热的地方,气流膨胀上升,相应的地方形成低压。
冷却的地方,气流冷却下沉,相应的地方形成高压。
反之,近地面是低压则对应温度高(受热),近地面是高压则对应温度低(冷却)③ 等压面的弯曲规律是:高压区凸向高处,低压区凸向低处 答案:(1)B 、C 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 (2)② (3)⑤ 近地面受热,气流膨胀上升,在此堆积达标训练:1、下列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A .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B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图一图二C.日出前和日落后的天空仍然明亮D.沿海地区的日较差小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和形成的原因是()A.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B.子时、大气逆辐射最强C.午后2点左右、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D.上午10点左右、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3、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A.物质循环B.太阳辐射C.大气辐射D.地球运动4、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水平气压梯度力B.地球自转偏向力C.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D.气压差异5、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A.大气环流B.热力环流C.季风环流D.三圈环流6、下列关于气压、高度、气温三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B.在同一高度上,气温高气压高C.在同一高度上,气温高气压低D.空气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7、根据城市环流原理,上海市今后的造林重点区应在()A、农村B、近郊C、郊区D、市区8、热岛温度为城区与郊区气温之差,其值高低反映了热岛强度的大小。
从图中可得到正确的信息是,某热岛强度()A 夏季大于冬季B 午后大于夜晚C 冬、夏季的差异在日出前后最小D 冬、夏季的差异在午后最小9、根据如图所示垂直剖面气压变化判定热力环流方向()A、①→②→③→④→①B、①→③→④→②→①C、①→②→④→③→①D、②→④→③→①→②二、综合题右图是我国某地阴天和晴天时气温日变化示意图,读后回答:(1)表示阴天气温日变化曲线的是(A、B),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2)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天的夜里?答案:达标训练1.A 2.C 3.B 4.C 5.B 6.C7.C 8.D 9.B(二)综合题1、(1)B 白天云层反射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不很高;夜间云层使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降得很低,故日较差小。
(2)晴天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幅度大。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课时)重点与考点:1.大气运动过程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2.掌握大气运动过程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磨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3.气压状况判断风向、风力或由风向判断高低气压探究学习主干知识(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水平气压梯度力①气压梯度:。
其大小的判断标准是:。
②水平气压梯度力:③方向垂直于,指向。
④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注意与根本原因相区别)2.地转偏向力是 。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偏离其初始的运动方向,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
3.风的形成类型 受力状况风向高空的风和地转偏向力与等压线近地面的风、地转偏向力和与等压线之间重点解析: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准确表述,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垂直于等压线。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转,赤道地区不偏转。
A 、C 中正确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是A ,表示是北半球风向的是B,表示是南半球风向的是D2. 根据风向判断高低压中心。
首先明确是高空中的风向还是近地面的风向,其次判断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判断高低压中心。
高空中的风向,北半球水平气压梯度力在风向的左侧。
南半球在右侧 ① 高空中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垂直 ② 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成一夹角。
3.根据风向判断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或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磨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判断与 2 相同,摩擦力与风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典题解析:1、如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北半球自东向西飞行, 飞机左侧是高压,判断( )A 、顺风飞行B 、逆风飞行C 、风以南侧吹来D 、风从北侧吹来力。
北半球空气在此二力作用下,风向右偏成与等压线平行,吹西风。
与飞机飞行方向相反,逆风飞行。
风向的判断依据是气压差异状况和所在半球,若不考虑摩擦力,则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偏转90°,与等压线平行;若考虑摩擦力则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偏转一锐角,与等压线相交。
2、(07 广东文综)图二是某时刻地面气压(百帕)分布图,从中可以得到正确的信息A B D 图一是()A 甲地气流下沉B D乙地是高气压中心解析:该题考察读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由图可以观察到等压线的疏密状况不同,并且气压状况明显不同,甲处为低压中心,说明甲处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
丁处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不可能出现暴风雪。
丙地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比较小,乙处,从图中可以明显观察到乙处中心气压高,为高气压中心答案:D达标训练:读甲、乙两幅等压线分布图,判断下题。
1、有关甲、乙两点风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点盛行西南风B、乙点盛行东北风C、甲、乙两点风力大小相等D、甲点风力小于乙点2、右图四幅等压线分布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力由大到小的正确排序是()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④>③>①>②3、北半球的人背风而立,高气压在他的()A.左前方B.右前方C.左后方D.右后方4、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图二A.水平气压梯度力B.地面摩擦力C.地球自转偏向力D.惯性离心力5、读“北京市某年3月8日和3月9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3月9日白天与黑夜的气温都比3月8日低B、3月8日是晴天,3月9日是阴天C、云层对大气不一定具有保温作用D、体现了云层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6、下列各图正确表示北半球高空风向的是()综合题读下面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是:①,②,③,④。
(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其方向是。
(3)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此时①与③的关系是。
(4)实际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此图表示的地区在(南或北)半球,理由是。
(5)图中M、N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地,原因是。
答案: 达标训练1.D 2.A 3.D 4.A 5.B 6.C综合题(1)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地转偏向力摩擦力(2)垂直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3)平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4)相交北风向向右偏(5)N N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重点与考点:1.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气压带、风带、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其随季节作用探究学习主干知识:(一)大气环流1.大气环流:全球性的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平均状态。
2.意义:大气环流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在高低纬度之间①.前提条件和形成原因: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和。
②.气压带和风带全球共形成个气压带,(请再右图中括号内填入气压带、风带的名称)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①季节移动的原因: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引起的。
②季节移动的规律:“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图(见教材)”上可以看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为:9006003003006009006月22日北移北半球(夏季):向移动南半球(冬季):向移动12月22日南移北半球(冬季):向移动南半球(夏季):向移动重点解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比较气压带分布成因特征气流气流性质极地高气压带(2个)南北纬90º附近热力原因冷高压下沉冷干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南北纬60º附近动力原因冷低压上升温湿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南北纬30º附近动力原因热高压下沉干热赤道低气压带(1个)30º附近热力原因热低压上升湿热风带分布风力气流性质北半球南半球极地东风带(2个)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冷干中纬西风带(2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西南风西北风温湿低纬信风带(2个)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干燥典题解析:例1.有关气压带、风带正确的叙述是()A.极地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因遇冷空气下沉堆积形成B.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都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的C.高中低纬近地面风向与高空风向都是正好相反的D.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地区降水都较多,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少解析: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