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散文写作能力
作者:解珂旎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8年第11期
【摘要】
中国是一个散文大国。
古今的散文大家和作品,享誉很高。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具有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文体。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散文写作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
散文写作能力作品风格
散文写作要具备的几个特点:
1.形散神聚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
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
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2.意境深邃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
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
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
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
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
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最近在老师的推荐下,读了青岛作家厚朴的散文集《树下无言》。
据老师介绍,厚朴老师
其人,向来自带一脉闲云野鹤之气质、超然物外之风骨。
在我读来,他的文字果然就秉承了他
本人的风格,在功利的时代,如一弯清流,涤荡我们浮躁的灵魂。
尤喜这篇《晓望二龙山》,有同读的朋友说,“此篇颇有《醉翁亭记》之韵味”,深以为然。
你看作者写茶,“茶香有芳郁,茶色如淡玉”,“函出世之气,挟君子之风”。
既是写茶,又是写人。
写自己,写庄生,写挟茶之气质的同类。
又如,“二龙山……有着不食人间烟火的
干净清明,不必踏足,远远观望就好”。
再如,“二龙山的神情,不像公主傲气凌人,不像怨
妇愁思黏人,只像村里的邻里小妹,活活泼泼,伶伶俐俐,灵灵巧巧”。
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是作者散文的一大特点。
作者巧妙地将“二龙山可赏者甚多”凝炼为“山水树石茶韵六色”,山,如东院老爷爷坚
实的肩头般踏实稳健。
水,如村前小妹水灵的眼眸清稚灵动光鉴照人。
树,如西墙老嬷嬷渐驼
的双肩一样苍劲有爱。
石,如屋后老伯的手脚般粗大。
一石一景,仿佛飞自天外。
而二龙山的茶,如南房二嫂裙上的碎花,芽尖叶圆,香随风动。
二龙山的韵,却如西楼三叔手炒的春茶,
青压群芳,茶香似清又浓。
这一整段运用明喻和排比的句式,如临其境,栩栩如生。
读罢方感觉,二龙山,在作者的笔下,活过来了。
像东院老爷爷,像西墙老嬷嬷,像村前小妹,像屋后
老伯,像南房二嫂,像西楼三叔,各带各的风情,各有各的韵味。
确实,在作者眼里,“一草
一木都有自己的前生后世,有相互的人情往来,有悲欢,有故事”。
为什么我们总能从厚朴先
生的文字里读到温暖,读到渐悟,读到时光静好,读到岁月流芳?我想,唯心存良善,方万般
皆美;唯心中有爱,方笔端溢情。
作者的文章多是骈散结合的典范,读来总是享受。
比如,“晨雾薄轻,不掩山色如染;夜
露浓重,更显叶碧若洗。
布谷声声,难破山谷之静;百合灿灿,却映溪谷之幽”。
这般语言的
典雅工巧,显示了作者对语言和文字非比寻常的驾驭能力,不由得就让人联想到经典名篇《滕
王阁序》的风格!
文末跟随作者一起吟诵“晓望”的古诗,原本寻常的村庄名字,便有了不同的意境。
喜欢
作者这结尾——“晓望二龙山,晓望的二龙山”。
这不单只是名字巧合,更是作者构思巧妙。
此文,值得一读再读。
总之,“文如其人”。
散文也是这样。
每个写作者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他们的文章即
使不出名,读者也可以根据写作特点得知是某位作者。
如鲁迅写的文章深刻、精炼、出类拔萃,虽然他写文章有时候也更换笔名,然而“何家干”的文章,很多人一看便知是鲁迅写的文章。
郭沫若的散文比较有气势,又不失清丽、缠绵。
茅盾的散文与郭沫若的截然相反,表现为深刻
而细微。
还有,老舍的散文诙谐,冰心的散文慈爱,叶圣陶的散文严谨畅达等等。
刚开始学习
不可能很快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需要上时间的不断学习。
磨炼,多向这些文学界的散文作
家学习,平时多研读他们的著作,一点一点积累写作水平,经过长期的实践、创作,努力形成
自己的散文特点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