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藤野先生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藤野先生是一个治学严谨、生活俭朴、为人正直,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的人。
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
可鲁迅最终却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其中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去解开这个谜底。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语文活动:你写我猜
选取一位你的现任老师,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
写时隐去姓名,让大家来猜。
(二)探寻名人之路
鲁迅的这段留学生活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些事件?
交流点拨: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1)对东京清国留学生腐化生活的反感。
(2)途经“日暮里”、“水户”勾起作者的忧国之思和对爱国志士朱舜水先生的敬仰。
(3)受到日本所谓“爱国青年”的侮辱、诽谤,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4)看到电影里枪毙中国人的情景,痛感必须改变“中国是弱国”的现实,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之路。
(三)品文中妙笔
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
1.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交流点拨: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
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
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
的原因所在。
2.这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
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
这段文字在准确的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也刻画出来了。
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
文章用比喻、反语、夸张等手法,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再现他们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四)交流人生选择
1.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2.他为什么离开东京?
交流点拨: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去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3.他为什么学医?
交流点拨: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4.又为什么弃医从文?
交流点拨: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对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写课堂上看电影,决心弃医从文是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5.这些都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理文章线索
说说本文在记述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中,作者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思想变化贯穿全文的。
交流点拨:感情线索。
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出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
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红线。
三、拓展延伸
夜深人静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
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境。
交流:敬爱的藤野先生:
您好!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般,不经意间,我与恩师已经阔别20年了。
这些年来,我一直挂念您,由于琐事烦扰,没能给您写信,有时想写,但终因状况无聊,说起来无非使您失望,便连信也不敢写了,您不会怪罪我吧?
当年,我本是抱着救国救民的思想东渡日本,想靠医学救国,可后来发现中国国民的不觉醒,振奋民族精神势在燃眉,故而弃医从文,这个情形不好跟您直说,所以撒了谎,相信您一定理解我这片苦心。
先生对我的教诲是我一生的财富,您对我热情诚恳,没有民族偏见,令我终生感激。
您的照片就挂在我的墙上,每当写作疲倦之时,我都会抬眼看看您的照片,您的谆谆教导仿佛又在耳畔响起,给予我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您现在过得还好吗?您的学术成果一定很丰硕了吧?身体还好吧?愿您还如以前一样硬朗。
未了,顺便便提一下,我现在已常用“鲁迅”这个笔名了。
再次向您表示敬意!
弟子周树人敬上
1926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