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含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含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含参考答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蟹.腿(xiè)琐屑.(xiè)踌躇.(zhú)八卦.(guà)B.蹒.跚(mán)拭.泪(shì)举箸.(zhù)青头菌.(jūn)C.栅栏.(lán)游逛.(guànɡ)晶莹.(yínɡ)彩釉.(yòu)D.俯瞰.(kàn)狼藉.(jí)濒.临(pín)凋.谢(diāo)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这道数学题很难,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B.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应该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

C.太湖畔桃红柳绿,春色迷人,外地游客纷至沓来....,领略这秀美的湖光山色。

D.这座寺庙经过数月的修缮,如今已整修完毕。

整座庙宇看上去古朴庄严,惟.妙惟肖...。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当我走到路口时,看到一片热闹的景象。

B.一进屋子,我看到的第一眼是一幅油画。

C.这次比赛的胜利,将决定我们能否进入决赛阶段。

D.从咿呀学语,到走入学校,再到进入社会,学习伴随每个人的一生。

5、下列句子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C.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①因为尘埃和水汽的结合可以变成云滴,成片的云滴就组成了厚厚的云层。

②温度太高,不但人类无法忍受,就是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也会被“烤干”。

③有了尘埃,就使得近地面的低空多了一层保护膜。

④没有尘埃,地球表面将会热得不得了。

⑤云层具有“反光镜”的作用,可以将照在其上的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从而有效地削弱了太阳的威势。

A.④③②①⑤B.④⑤②③①C.④②③①⑤D.③④②①⑤7、默写填空。

(1)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春望》)(2)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赤壁》)(3)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4)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贵不能淫》)(5)《愚公移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愚公移山的原因。

(6)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高昂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无可奈何花落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晏殊《浣溪沙》)二、文言文阅读。

(15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记游松风亭》(注)①木末:树梢。

②死敌:死于敌手。

③死法:死于军法。

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怀民亦未寝.(____________)(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___________)(4)思欲就.亭止息(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应如何理解?4.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1、一把老钥匙王举芳⑴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

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

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⑵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我的钥匙没?”⑶“喏,在这儿。

”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⑷“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

”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

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

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

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

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

⑸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

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⑹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

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

⑺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

三婶是我家后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

三婶说,我正发愁找不到你家呢,你说这城里的楼一个框一个框的,看着都叫人眼花缭乱。

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

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⑻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

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⑼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

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

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

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地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汇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⑽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

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

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

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

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們从未离开过。

⑾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

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

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

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

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

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

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

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⑿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

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⒀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

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⒁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

那一个个匙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⒂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

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⒃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⒄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7期,有删改)1.请参照下面表述将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母亲寻找钥匙一一( ① )——( ② )一一陪母亲回老宅——( ③ ) 2.阅读第⑼段画线语句,联系上下文,分析“我”和弟弟“忐忑”的原因。

3.理解文中第⑷段画线语句的含义。

那一个个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婶这人物形象。

5.文中的“老钥匙”承载着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父亲的长笛赵文静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

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

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

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

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

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

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

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

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

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

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

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

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

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

“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