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升初修辞手法

小升初修辞手法


25、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 拟人 ) 26、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 ( 比喻 ) 27、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 么也送不到嘴边。( 夸张 ) 28、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 儿。( 比喻 ) 29、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 很愉快。( 拟人 ) 30、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 的水蛇。( 比喻 )
• 例如: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 少,为别人想得多。 • 这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对比,赞扬了鲁迅先 生的高尚品质。
——对偶
•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似的两个句 子或短语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一种修辞方法。 对偶是汉语所独有的修辞格。 • 类型: 正对、 反对、串对(流水对) • 作用: 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明快 音调上:音韵优美,音乐感强 表意上:凝炼集中,高度概括 抒情上:情感真挚,酣畅淋漓
3、超前夸张
• 即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 嗅出白馒头的香味来了。”
——排比
• 排比:就是把3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 语气一致的语句排列在一起。 • 例如: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 作用:恰当地运用排比,可以增添语言的节奏感、 旋律美,可以使句子节奏鲜明,气势磅礴,使情 感的表达有痛快淋漓之感。
1、正对
• 上下句意思相近、相似、相补、相衬的对偶形 式。
• 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 上下句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个 方面来说,意思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
• 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是平行的两句话,各自意思完整。 但也有一种对仗的上联和下联之间往往一气呵成,分别独 立来读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种对联称为流水对。 • 上下句内容从事物的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 面相关联。 • 例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例如:啄木鸟在给树治病。(拟人 )
啄木鸟像医生一样在给树治病。( 明喻)
——夸张
• 夸张:就是把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缩小,夸张不 是浮夸,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反映事物的本质特 征。 • 分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 作用:使其更鲜明,更突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用来表 现形象,抒发感情。
• 使用引号应注意:引用原话一定要用引号,概述大意就不 使用引号。
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 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 比喻 ) 2、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 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 拟人 ) 3、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 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 排比 比喻 )
43、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 拟人 ) 44、敬爱的周总理啊!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 难忘您那雄健的身影,难忘您那光明磊落的 胸怀,难忘您那鞠躬尽瘁的一生。 ( 排比 ) 45、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 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 鸡冠花。( 比喻 ) 4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 真理吗?( 反问 )
• 例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 亮晶晶的银条儿。
运用比喻时应注意: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 两种不同的事物在某些方面又有些相似。
(2)不是所有像“像”、“好像”、“仿佛” 等词的句子都是比喻句。 • 例如:他呆呆地坐在那里,好像在等人似的。
找出下列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1、把事物直接当做人来写。
例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2、人直接同事物说话。
例如:延安,你的精神辉煌灿烂!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1)拟人是把事物当做人来写。拟人的 特点是本体事物和人,二者完全融为一 体,具有相融关系,“人”并不出现。 当然也不可能出现比喻词“像”、“如” 等。 (2)而比喻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关系, 不论何种比喻,喻体必须出现。因而, 拟人句不能有“人”的出现,也不能有 比喻词。反过来,凡有“人”出现,有 比喻词出现,拟人句就成了比喻句。
——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
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 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否定句用反 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 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
作用: 可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的效果。
1、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思。
例如: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 们怎么会忘记?
19、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对偶 ) 20、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 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 夸张 ) 2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对偶 比喻 ) 22、姑娘一闪身向外跑,屋子里连扫帚也在 欢笑。( 拟人 ) 23、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拟人 ) 24、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 闪闪发光。( 比喻 )
• 作用: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1、明喻
• 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 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
例如:共产党像太阳。
2、暗喻
• 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 “变成”、“成了”、“构成”等。
例如:弟弟成了泥人。
3、借喻
• 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 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1、扩大夸张
• 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 · · · · · ” 的夸张形式。
• 例如: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 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
• 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 · · · · · ” 的夸张形式。
• 例如:他呀,心眼小得只有针眼儿大。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 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反复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
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类型:
词语反复
词组或句子反复
语段反复
排比与反复的区别
( 1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 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 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
( 2 )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 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 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1、直接引用
• 一般在引用部分的前面或后面说明其出处来源。
• 例如:鲁迅先生有两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 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 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2、间接引用
• 一般不说明出处,直接把引文组织到文章中去,使之浑然一体。
• 例如: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觉到像是走 近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0、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 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 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 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 拟人 ) 11、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 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拟人 ) 12、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 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 景。( 比喻 ) 13、工人叔叔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 夸张 )
31、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 随意浪费吗?( 反问 ) 3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夸张 比喻 ( ) 33、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拟人 ) 34、葛洲坝真好像一位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 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 比喻 ) 35、苍蝇和蜘蛛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 里。( 拟人 ) 36、是谁创造了人类的文明?是劳动人民。 ( 设问 )
反问和设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 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 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对比
• 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 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 分类 :两体对比。 一体两面对比。 作用:能鲜明地显示出事物间的差别或者能突出 说明某一方面,从而增强说服力。
小升初语文 密训修辞
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
反复
反问 设问 对偶
——比喻
• 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 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方法。运用比喻这 一方法,可以在描绘一事物时。 • 组成: 本体、喻体、比喻词。
• 分类: 明喻、暗喻、借喻。
1、两体对比
• 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 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等等。
•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句中通过两种不同的事物的对比,说明两种人的不同生命价 值和人们对两种人的不同评价。
2、一体两面对比
• 把同一事物中对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来说,能把事 物说理说得透彻、全面。
47、什么花儿秋天阵阵香?什么鸟儿秋天排 成行?桂花秋天阵阵香,大雁秋天排成行。 ( 设问 ) 48、傍晚在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 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 他会想家;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回 游,他还会想家。( 排比 ) 49、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反问 ) 50、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 排比 反复 对比 自己第一。(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