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三)内容 政策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集制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大 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主义
实行自由贸易,发展商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品经济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 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 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3)理论上: 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 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丰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四)特点
1.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允许多 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2.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 会主义经济,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质)
(二)内容
1、农业:余粮收集制 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 收归国有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 5、劳动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三)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 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 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 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 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 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 的主要的门径’。‛ 请思考: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苏 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 什么?
面对出现的问题,列 宁没有回避,积极思考解 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他 走进各地农民中间,倾听 农民的呼声,在人民中间 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 列宁的笔记本上,密密麻 麻记着农民说的话。 一个农民说:‚在实行余粮收集中,懒汉和勤劳 的人都同样摊派,这太不公平了。‛另一个农民说: ‚要使农民看到好处。‛还有农民干脆对列宁说: ‚余粮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 把春播的种子都吃掉。‛
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 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 立,简称“苏联”。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1924年1月列宁逝世。 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1922年苏联成立。 1924年列 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 渐确立。此时的苏联仍处在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 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 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 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 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 “延缓速度 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 就是落后, 来完成。
战时 共产主义
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生产关系的发展超过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921年俄罗斯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南方饥荒。一年 半时间里超过500万人死于饥饿。在非常困难的地 区,为了生存人吃人的极端的情况就出现了,有的 家庭死去成员的尸体,竟被那些一息尚存的家人吃 掉充饥。另外,那些死于饥饿或被打死的人的尸体, 也成了饥饿的人们争抢的“食物”。 ——摘自凤凰网
2.俄国进入三年国内战 争时期(1918-1920)
新生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形势?
材料二: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 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 革命势力控制之下。 材料三: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 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 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
(四)目的:
(1)直接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2)根本目的: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国内战争胜利!
它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的财 力、物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 固了苏维埃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在当时的积极意义?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 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 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 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 “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 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 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普遍义 务劳动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 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 极性 实行工资制
成就!
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基本完成
(二)新经济政策
(1)经济上: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 的迅速恢复。——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政治上: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严峻的内外局势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921年新经政策 引起农民的不满 经济、政治危机
针对不满情绪,列宁在深思着, 酝酿着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1年时的列宁
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第10次 代表大会,通过《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 制》的决议,标志着苏俄以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十月革命 胜利,列宁 领导的布尔 什维克建立 了苏维埃政 权。由此, 世界上第一 个社会主义 国家诞生。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严峻考验?
材料一:1919年开 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 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 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 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 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 攻;1919年夏到1920年 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 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 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 1.国内外敌对势力反扑 , 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 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 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 波兰军队进攻苏俄。
3.国内战争引起物资匮乏
------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背景
1.国内外敌对势力反扑,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
2.国内战争引起物资匮乏
苏维埃 政权
存or亡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非常时期”指的是什么?
指苏联面临内部叛乱和 外部武装干涉
认识: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 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材料一:1921年春,俄国一些地区发生饥荒。 列宁和中央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 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渡过饥荒。 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 皇和猪肉”的口号 材料二:在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中,参加者 占领要塞,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 “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等口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