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修订版)1 总则一、安全性评价的定义安全性评价也称“危险性评价”或“风险评价”,它是综合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系统中人、机、物、环境的安全性进行预测和度量的一种科学方法。
对机械工厂进行安全性评价,既可使宏观管理抓住重点,分类指导,也可为微观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
二、适用范围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适用于机械工业生产性企(事)业单位。
2 评价原则安全性评价分为危险程度分级和安全性评价分级。
一、危险程度分级危险程度分级是指企业实际拥有的生产作业设备、设施固有危险的容量指数。
分为:I级——低度危险;II级——中度危险;III级——高度危险。
企业设备设施及物品的拥有量的多少和大小,决定了企业危险程度的大小,企业规模的大小,也决定了危险程度的高低。
(计算方法见附录1)二、安全性评价分级采用千分制分级法,按企业生产的作业环境、生产设备设施的安全状态和管理效果分为:I级(特级安全级)——950分以上(含950分);II级(安全级)——800~949分;III级(临界级)——500~799分;IV级(危险级)——500分以下。
危险程度分级是为企业宏观管理提供固有危险程度的基础数据,而安全性评价分级则是为企业微观管理提供本质性的安全状态信息。
3 评价程序一、自评企事业单位成立专业评价小组,实施设备、设施100%自评,填写报告书,上报主管部门并提出安评认证申请。
4 评价方法一、在安全性评价过程中各级评价均应按照危险等级划分计算方法,首先确认工厂的危险等级,然后按照安全性评价项目(见附录2)逐项进行评价。
(1)综合管理评价,主要是评价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预防事故发生的组织措施的完善性和对事故发生的控制能力。
(2)危险性评价主要评价生产设备、设施及物品的危险性大小及预防事故发生的技术措施的可靠程度。
(3)劳动卫生和作业环境评价主要是评价生产作业环境带来的危险与危害而引起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可能性的大小。
二、评价采用资料核对、抽查考核和现场查证的方法。
(1)抽评原则:①综合管理评价对人员抽查考核数量不少于现场(或在册)数量的10%。
②设备设施评价,按设备设施及物品的拥有量(H )比例抽样: H ≦10 全部抽样 10﹤H ≦100 抽10只 100﹤H ≦500 抽10% H ﹥500抽5%且不少于50台③评价项目可按评价检查表计算得分(见附录3)5 附则附录1:机械工厂危险等级划分及计算方法根据机械工厂主要设备设施按下表所列每项拥有总量及易燃易爆物品储存量,分别按每项分为Ⅰ、Ⅱ、Ⅲ类,并由此通过相应的计算公式计算确定机械工厂的危险等级。
计算公式:18C N C N C N IIIIII II II ++=I I T式中:T ——企业危险程度N Ⅰ、N Ⅱ、N Ⅲ——分别表示Ⅰ、Ⅱ、Ⅲ类危险容量存在状态的次数。
C Ⅰ、C Ⅱ、C Ⅲ——分别表示Ⅰ、Ⅱ、Ⅲ类危险容量的指数,反映Ⅰ、Ⅱ、Ⅲ类危险容量对企业危险的影响程度,为便于计算,取三个整数作为基准分别取C Ⅰ=10,C Ⅱ=20,C Ⅲ=30。
N Ⅰ=∑(H Ⅰ=1) N Ⅱ=∑(H Ⅱ=1) N Ⅲ=∑(H Ⅲ=1)这里,HⅠ、HⅡ、HⅢ分别表示Ⅰ、Ⅱ、Ⅲ类危险容量状态分布,用1或0表示,若企业某设备(设施)及物品危险容量处于某类时,用1表示,否则为0。
危险等级按危险程度的大小来划分。
企业的危险程度分为高度危险、中度危险和低度危险。
根据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机械工厂危险的试验,确定危险等级划分为:T﹥23时高度危险13≦T≦23 中度危险T﹤13 低度危险机械工厂危险等级划分表说明:表中将危险容量分成Ⅰ、Ⅱ、Ⅲ类;RⅠ、RⅡ、RⅢ分别为Ⅰ、Ⅱ、Ⅲ类危险容量的范围;HⅠ、HⅡ、HⅢ分别表示Ⅰ、Ⅱ、Ⅲ类危险容量存在的状态分布,存在于危险容量范围内取1,否则取0。
计算举例:例:某机械工厂危险设备(设施)及物品的拥有量或储存量如下表所示,试求该厂危险级别。
根据该厂危险设备(设施)及物品拥有量及储存量,按危险容量的多少分别填入机械工厂等级划分表,得出:N Ⅰ=∑(H Ⅰ=1)=3 N Ⅱ=∑(H Ⅱ=1)=5 N Ⅲ=∑(H Ⅲ=1)=5依计算公式: 18C N C N C N IIIIII II II ++=I I T得 18305205103⨯+⨯+⨯=T =15.56因为13≦T ≦23,所以该厂危险等级属中度危险。
机械工厂危险等级划分表说明:表中将危险容量分成Ⅰ、Ⅱ、Ⅲ类;RⅠ、RⅡ、RⅢ分别为Ⅰ、Ⅱ、Ⅲ类危险容量的范围;HⅠ、HⅡ、HⅢ分别表示Ⅰ、Ⅱ、Ⅲ类危险容量存在的状态分布,存在于危险容量范围内取1,否则取0。
第一章综合管理评价1 综合管理评价概述综合管理评价是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共14个项目,计230分。
1.1 综合管理评价涵义1.1.1 安全管理(劳动安全卫生管理,下同)是以生产经营活动为中心,以保证职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和健康,保护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和不断促进生产发展为目的的计划、组织、监督、协调、控制。
也就是说,设计组织一种环境,使身在其境的每一个人都能为全体人员的安全和健康以及为工厂的安全有效地工作。
企业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各项工作都发生直接的联系,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是要求企业全体人员参与的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综合管理。
1.1.2 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是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规程、运行程序、组织机构等把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安全生产工作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既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职责和权限,又能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
1.1.3 综合管理评价基本上以人及其活动为对象,其任务是评价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中安全、卫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预防事故发生的组织措施的完善性。
评价层次涉及到企业的决策层和执行层、各类人员安全素质高低和对不安全行为的控制能力。
评价范围涉及到企业每一个部门,如生产、计划、供销、技术、设备、财务、劳资、教育、基建、保卫部门以及所有分厂、车间、班组,评价他们参与安全生产的能力和发挥的作用。
综合管理评价不是单纯评价企业安全管理部门,而是评价企业经理(厂长)领导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1.2 为什么把综合管理评价作为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1.2.1 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安全管理为适应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两个转变”和振兴机械工业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条件。
通过综合管理评价,规范企业行为,协调和解决安全生产工作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促进和引导企业劳动安全卫生工作与企业深化改革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同步实施;促进企业从被动的事故分析、处理转为主动的事故预防(预测)和控制;促进企业建立健全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
1.2.2 发扬优势的要求从管理角度来看,安全性评价是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个飞跃,是对过去安全管理工作的总结和提高,因此,必须充分吸收过去管理工作中的优点;充分吸收适合我国安全管理特点的管理方法和成功经验。
我国确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在坚持发展生产和保障职工安全与健康中,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卫生法令、标准,总结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例如:“三同时”、“五同时”、“四不放过”、“八种安全教育”等等。
这些经验、办法不但不应丢掉,而且要切实抓好。
1.2.3 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1.2.3.1 当前我国机械工业的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落后,机械设备、设施要达到本质安全性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例如工业发达国家的冲床有多道防护,而我们生产中的冲床安全性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且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解决,因此,安全管理就显得更有必要。
防止事故最有效的办法是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度。
但当设备、设施尚达不到本质安全的要求时,强调安全管理以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和减少物的不安全状态则是完全必要的。
1.2.3.2 现代生产是高速度、高能量、高节奏的生产,不但要求各工序之间高度协作配合,而且必须严格安全管理。
1.3 综合管理评价的原则1.3.1 “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原则“分级管理,分线负责”是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组织原则,是贯彻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责任指标的保证,是形成企业上下纵横交错的矩阵形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
在安全管理体系中,各负其责、决策层有较大的权限,也承担较大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其责任侧重于安全决策,并协调、组织企业各层次、各部门的安全生产活动,实现安全生产。
中层、基层管理者通常拥有执行权和监督权,也应承担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
企业法人是安全生产第—责任者;分厂厂长、车间主任、班组长等各级负责人拥有—·定指挥权,也必须对管理范围内安全生产负直接领导责任。
各职能部门在企业组织机构中是为实现某种功能而设立,职能部门负责人也必须对其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负责。
安全管理部门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专职机构,负责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协调、指导、服务。
评价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组织建设,关键是查证是否符合“分级管理、分线负责”原则的要求,其中包括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安全管理体系形成和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1.3.2 协调的原则安全生产工作在责任制明确的基础上,各职能部门、分厂(车间)还必须相互配合,分工协作,才能充分发挥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
为了保证横向协调,应使安全生产各项业务标准化、规范化,明确横向流程。
安全检查、安全教育、“三同时”等等安全管理业务,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
因此,某项业务应由哪一个部门提出,应由哪些部门执行,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应做到什么程度,都应有明确的规定。
例如新工人进厂三级教育的横向流程:劳资部门通知安技部门对新工人进行三级教育,安技部门对新工人进行厂级教育,通过三级教育卡组织车间、班组安全教育。
车间负责对新工人进行车间教育、班组教育和将三级卡反馈安技部门,或有关部门。
评价多部门协调的项目时,如果其中有一个部门中断,这个项目就不得分。
1.3.3 有效性的原则1.3.3.1 计划的有效性企业长远规划、年度计划、不但要有安全生产内容,而且要着重考核执行效果。
规划、计划中安全内容不能实施,安措计划不能在人、才、物等方面给予保证,不能按期完成或效果差的,应按评价标准规定给予扣分。
1.3.3.2 组织的有效性为了保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必须设置专职安全机构,并充分发挥安全管理网络的作用,制订内容齐全的劳动安全卫生规章制度,而且要求规章制度有效地贯彻落实于职能部门日常管理业务之中和生产经营活动之中。
1.3.3.3 控制的有效性通过有效管理和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应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通过安全资金的合理投入,使人、机、环境系统各因素达到最佳安全匹配,达到对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