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公共管理学篇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公共管理系列教材(14本):公共管理学党秀云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精要丁煌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陈振明出版社:人民大学公共管理伦理学张康之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公共危机管理王宏伟编著出版社:人民大学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卓越主编出版社:人民大学公共项目管理与评估朱彬齐中英朱彬齐中英出版社:武汉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公共政策与经济分析张昕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行政法学概论胡锦光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及案例教程陈天祥编著出版社:人民大学公共政策分析陈振明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公共冲突管理常健等公共行政导论(第五版)[美]杰伊·M·沙夫里茨公共部门经济学(修订版)高培勇崔军编著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公共管理伦理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及案例教程行政法学概论篇二:公共管理学课程教材及阅读书目公共管理学课程教材及阅读书目篇三:经典教案系列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书名:《公共行政的精神》乔治·弗雷德里克森(美)第一部分:关于本书本书从公共行政的本源——“公共性”谈起,对涉及公共行政领域的公正、公平、公民精神、自由裁量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指出当代公共行政在动荡的变革环境下,必须在政治、价值与伦理方面进行恰当的定位,从而构建公共行政官员所应遵循的价值规范与伦理准则,保证建立现代民主政府和政府治理的有效性。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作者在本书最后提出的公共行政八原则,值得每一位研究公共行政的专家、学者以及对公共行政感兴趣的读者加以研读与思考。

第二部分:关于作者乔治·弗雷德里克森1987年起出任堪萨斯大学埃德温·斯滕尼特聘教授之职,此前,就任切尼和斯波卡尼的东华盛顿大学校长十年,同时任密苏里在学公共与社区服务学院院长,印第安纳大学公共与环境事务学院副院长。

他曾经在马里兰在学、南加州大学、锡拉兵兹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任教。

弗雷德里克森是《公共行政理论与研究》杂志的主编,曾任美国行政学会会长。

1990年获美国公共行政学会和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学院全美联合会共同颁发的特别研究奖。

1992年获美国公共行政学会为公共行政专业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颁发的德怀特·沃尔多奖。

第三部分:公共管理学的发展阶段从1887年威尔逊的《行政学之研究》发表之后,公共行政学便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以行政学家亨利(N·Herry)的观点,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典范变迁。

第一阶段:政治行政二分法(1900—1926)。

行政学者古得诺于1900年提出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观点。

主张:政治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表达。

(缺点:忽略了政治环境对公共行政的影响,缺乏对政治环境的研究与了解,更没有政治管理相关的探讨。

)怀特(White)1926年主张:政治不要干扰行政,行政管理系科学的问题,应维持价值中立,而以追求经济与效率为目标。

公共行政在20C50年代前,关注的是研究如何有效运用资源以执行政策。

第二阶段:行政原则(1927—1937)。

许多行政学者关注建构行政原则。

古立克——PDSDCORB。

(所谓的行政原则往往彼此矛盾。

)第三阶段:公共行政即政治学(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Political Science)。

二战后,由于上两种受到人们的普遍质疑,公共行政开始向政治学回归。

这时的公共行政具有强烈的规范取向(normative orientation)。

这时期的公共行政以建立规范理论为目的,为知识而追求知识,,形成了有“公共而五行政”,对公共管理者知能的研究与培养,没有多大的建树。

第四阶段:公共行政即管理学(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Management)。

(1960—70年代起)。

这一时期的公共行政建立在以下基本假设基础上:1。

公共行政与私人行政没有本质的区别。

2。

强调一般管理,或类同管理。

3。

企业绩效优于政府绩效而主张师法企业,提高政府绩效。

1975年乔治城公共服务实验室主任莫什金所领导的机关间政策管理援助委员会对预算管理局的报告中提出了公共管理的三个核心要素:政策管理,资源管理,方案管理。

这分报告可以说是对公共管理提出一套完整的概念体系。

第四部分: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一、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韦伯的官僚体制理论和威尔逊、古德渃等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

传统公共行政学采取了一种形式主义或静态的研究方法,只注重对官僚体制的分析,忽视了对行政行为及行政管理过程的研究。

它将政策的制定与政策的执行决然分开,它推崇效率的标准,将丰富多彩的行政管理现象及过程仅仅抽象为若干原理或原则。

这里所谓的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并不是从一组理论原则中推论出来的,而是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政府改革运动。

1883年的《彭德尔顿法》,使得政治中立的文官制度成为政府的人事管理依据,标志着美国自1829年以来把公职作为战利品酬劳得胜者、政党直接执政的“政党分肥制”的终结。

中立化、职业化、公开考试录用、功绩制、常任制的文官制度,既有效地克服了政府系统存在的裙带关系和官场腐败,又能吸纳更多的社会精英以公共职业的方式提供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既克服了行政人员与选举官员共进退所导致的政府行为和政策系统的非连续性,也提升了政府以“机会均等”的方式提供社会服务的公共精神。

正因为如此,理论界普遍将政务官与事务官加以区分的文官制度看作是现代公共行政产生的标志。

在19世纪末,这一模式受到美国伍得罗·威尔逊和德国麦克思·韦伯理论的深刻影响。

因此,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又被称为威尔逊—韦伯模式。

威尔逊在1887年发表的《行政之研究》一文中,把“政治”与“行政”界定为泾渭分明的两个领域:政治是制定法律和公共政策的过程,包含着民主的种种程序如意见表达、投票和政党活动等;行政则是详细、系统地执行法律和公共政策的过程,包含着政府机构及其程序;政治的宪政活动为政府行政提供行为限制与秩序,但政府行政以自身的运作规律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宪政的运行比宪政的制订更为困难,因此应有一门专门的行政科学以提供更多的知识资源来帮助政府管理;行政学研究的目标,首先在于要弄清楚政府能够适当而且承担什么任务,其次在于探索政府怎样才能尽可能高效率、低消耗地完成这些专门的任务。

古德诺在1900年出版的《政治与行政》一书中,将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阐述,并认为必须把行政置于政治的控制之下,但政治控制不应超过它用以保证国家意志执行的限度;否则,真正国家意志的自由表达就会发生困难,执行也就没有效率了。

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美国大学中越来越多的开展“为政府服务”的专家培训和科研教育,公共行政开始获得了合法的学术地位,其标志是1926年怀特出版的第一本行政学专著——《行政学导论》。

在此著作中,怀特将行政看作是管理和科学命题,认为公共行政自身能够行为一种超越价值的科学,它应当以追求政府活动的经济和效率为目标。

如果说,威尔逊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最大贡献,是通过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界定了现代公共行政的独立领域;而韦伯的贡献则在于,他提出的官僚制组织理论奠定了现代政府的组织框架和运作机制,从而确立了官僚制在公共行政中的中心地位。

韦伯认为,建立在公事公办、非人格化关系结构、层级节制与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官僚制,是现代文明和民主体制所内含的维持法律、经济和技术理性的必要条件与组织手段。

准确、速度、知识、连续性、灵活、统一、严格服从、摩擦少、成本低、结果的预见性,是严格的官僚制行政的特性,这使得它在技术方面优于所有其他形式的组织。

作为工具理性的官僚制,可以确保法律规则以逻辑严密、机械古板的方式应用于实际情景,同时能够保证行政管理的高效率。

可见,韦伯从工具理性角度阐述的官僚制组织思想,与政治-行政二分法下执行功能取向的政府行政是高度吻合的。

因此,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又被人们称为官僚制行政。

此外,泰罗与法约尔的科学管理思想以及20世纪30年代魏劳比提出的行政原理、40年代古立克提出的行政管理的七环节论,从组织分工与管理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传统公共行政模式。

(二)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基本特征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认知,理论界的看法大同小异。

休斯将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特征概括为四个基本方面:(1)政府按照等级制、官僚制原则进行组织,以提供政府机关正常运作的最佳方法;(2)政府一旦介入到某些政策领域内,它就可以通过官僚制组织结构成为商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3)政治与行政能够相分离,以确保责任性;(4)认为公共行政是行政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它需要一种终身制的、能够同样为任何政治领导人服务的职业官僚。

彼德斯将传统公共行政的信条归结为六个方面:(1)政治中立的公务员制度,即公务员保持价值中立和非政治化;(2)政府部门内部实行层级制和规章制度式的管理;(3)政府内部组织的永久性与稳定性,即公务员终身职业和“社会契约”式的职业保障;(4)制度化的公务员制度,并把它作为一个法人团体进行管理;(5)尽可能做到结果的平等,即提供标准化、无偏私的管理与服务。

从总体上看,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具有如下四个基本特征:第一、公共事务治理的单一行为主体。

威尔逊认为,所谓政府的“适当”任务,即凡公共事务应当由政府管理,其他社会组织不能承担;反之,政府统管一切社会事务,或应该由政府承担却又不管,均为“不适当”古德诺也认为,政府就是“公共服务的总体”。

在此观念下,公共行政就是管理公共事务,体现着政府管理国家事务的艺术与科学。

可见,由政府直接向社会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就成为传统公共行政的首要特征。

第二,管制与执行的社会价值趋向。

公共行政是为达到即定的政治目的而对人和物的组织与管理。

因此,政府的功能就是科学组织国家政务、高效执行国家法律与公共政策,实现政治决定的目标。

至于实现民主价值以及法律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相关事务,则交给政治家们和立法机关去完成。

这种纯工具性的社会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就是政治—行政二分法、工具技术理性的官僚制与价值中立的公务员制度。

第三,内部取向的组织效率观。

当把公共行政看作是价值中立的执行工具时,如何追求政府内部的组织效率及其实现机制的不断改进,就成为传统公共行政的努力重点。

正如古立克所言:“效率就是公共行政价值尺度中的头号原理,效率也是行政科学的大厦得以建立起来的价值基石”。

沃尔多也认为,旧公共行政学的特征是相信行政实践是一个技术问题,其关键在于执行中的工作效率。

因此,按照效率标准追求最佳的组织原理,就成为公共行政(学)的奋斗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