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全身望诊

中医全身望诊


失神
表现:两目上视,
眼珠固定,称为 “戴眼”。本患者 为药物中毒导致昏 迷、呼吸衰竭,两 目失神。
意义:提示阳气将
绝,生命垂危。
失神
表现:两目直视,
面部肌肉消脱,形 体羸瘦,是眼和形 体的失神表现之一。 本患者为子宫癌, 久病精气耗竭。 意义:提示病情严 重,预后不良。
4、假 神

值得提及的是,望色实际上还 包括对体表粘膜、分泌物和排泄 物颜色的观察,只是本节重点叙 述面色,其它参见有关章节。
1、色、泽的意义与关系 2、望面色 的原理
3、面部分候脏腑
4、望面色的诊断意义
(1)皮肤的颜色:分为赤、白、黄、青、黑五 色。 脏腑虚实、气血的盛衰,皆可通过面部色泽的 变化反映于外。面部是色诊的主要部位。
突然目光转亮, 浮光外露
面色无华, 两颧泛红如妆。
动 作 反 应
动作 迟缓。
饮食
突然食欲增进。
5、神 乱
概念:又称“精神错乱”或“神志 失常”。是指由于正气不足或病邪 内扰,殃及神明,导致意识障碍的 异常表现。多见于癫、狂、痫、脏 躁病人。 临床表现:焦虑恐惧、狂躁不安, 淡漠痴呆,卒然昏倒等,且大多反 复发作而缓解期不出现神志失常。
( 2 )望神 —— 从整体生命活力的综合
表现,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2、望神的原理
神是生命之主宰,为人身三 宝之一,与精气关系密切。 神是可以通过色泽形态的综 合表现流露于外。
3、望神的意义:
通过望神,可以从总体了解脏 腑精气之盛衰,生机之存亡。 以此决病情之轻重安危,预后 之远近善恶。 如“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 《素· 移精变气》
(三)神态的分类与判断
按神的盛衰、病的轻重, 可以将神大体分为:得神、 失神、假神、少神、神乱五 大类。下面根据望神的方法, 列出各类的表现特点和主病 意义 。
1、得 神
即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表现】 神志清楚,两目精彩,呼吸平稳, 语言清晰,面色荣润,肌肉不削,动 作自如,反应灵敏。 【主病及分析】提示正气充足,精气充 盛,机体功能正常,为健康的表现。
第 二



望诊概说
一、概念: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 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 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等以诊察 病情的方法。 “望而知之谓之神”,说明望诊在 中医诊断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望诊的内容: 1、全身望诊: (望神、色、形体、姿 态) 。重点掌握 2、局部望诊: (望头面、五官、躯体、 四肢、二阴、皮肤) 。 3、望排出物(望痰涎、呕吐物、大便、 小便等) 。 4、望小儿指纹(附:望鱼际络脉爪甲) 。 5、舌诊:舌质、舌苔、舌态等。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类型
焦 虑 恐惧
表现
时时恐惧,焦虑 不安,心悸气促, 不敢独居。
主病
卑谍脏 躁
病机
心胆气虚 心神失养
性质
虚证
狂 躁 不安
狂躁妄动,胡言 乱语,少寐多梦, 打人骂詈,不避 亲疏。 表情淡漠,神识 痴呆,喃喃自语, 哭笑无常,悲观 失望。
狂病 外感热病
痰火扰心
阳证
淡 漠 痴呆
癫病 痴呆 痫病
痰蒙心神,或先天 禀赋不足。
概念: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 的虚假表现,是临终前的预兆。 意义:提示精气衰竭,正气将脱, 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 属病危。
假 神
表现:久病本已失神, 突转神识清楚,目光 转亮而浮光外露,言 语不休,欲进饮食, 想见亲人,两颧泛红 如妆。 意义:提示正气将脱, 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阴阳即将离决,属病 危。

神乱(手舞足蹈)
神乱
神志异常,痴呆
形象:两眼发直, 内眥距宽,眼裂开 大,呈倒八字型。 面色粉白(因反射 强光而有失真), 头发作穗 主病:神志痴呆, 智能不全;气血不 足,心神失养。 病例:痴呆。肾气 不足,心血亏虚 (先天智能发育不 全,愚鲁型)

(五)望神的注意事项:
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 应做到“一会即觉”。因患者所流露的 表现于无意时最真。 2.做到形神合参 因形与神关系密切,有一致性,亦有不 一致性,如形羸而色败,虽神志尚清醒, 亦属失神。
阴证
卒 然 昏倒
突然昏倒,口 吐涎沫,两目 上视,四肢抽 搐醒后如常。
肝风夹痰上逆阻 闭清窍。
风证
脏躁
形象:泪眼模糊, 哭泣面容,面色苍 白,微黄而沉,虽 较明润,仪表不整, 抬上病床,数问不 答。 主病:肝气郁结, 肺气不足;心气虚, 神不足。 病例:脏躁。心肺 气虚,金不制木 (癔病)
• 善色 :面色光明润泽者, 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 属新病、轻病、阳证,易治。 • 恶色:凡面色枯槁晦暗者, 说明脏腑精气已变, 属久病、重病、阴证,难治。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五色主病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五色组成】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临床意义】
脏腑
五 色
病性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 主色: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色泽。 “五脏之色,随五形之人而见,百岁不 变,故为主色。” • 客色:因各种非疾病因素影响而发生正 常变化的面色。如气候、昼夜、情绪, 饮食饥饱等 。 “四时之色,随四时加临,推迁不常,故 为客色。”
病色 :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 特点:晦暗、暴露。 晦暗:皮肤枯槁发暗而无光泽— 脏腑精气已 衰,胃气不能上荣。 暴露:色泽鲜明的显露在外,病色外现或真 脏 色外露。—反映不同性质、不同脏腑的病变。
方上(鼻翼)——胃 中央(颧下)——大肠 挟大肠(颊部下方)— —肾 面王以上(鼻端两旁上 方) ——小肠 面王以下(人中部 位) ——膀胱、胞宫
(1). 可以判断气血的盛衰 (2). 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 (3). 可以确定疾病的部位 (4). 可以预测疾病的轻重与预后
常色:即健康人面部的色泽。 特点:明润、含蓄 明润:光明润泽—神气的表现。精充神旺, 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 含蓄:红黄隐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 别显露—胃气充足、精气内含而不外泄。
三.注意事项:
1.注意光线 2.注意诊室温度 3.注意受检部位充分暴露 4.注意整体判断 5.注意动态观察 6.注意望诊与其它诊法有机结合
第一节
全身望诊
概念:全身望诊是医生在诊 察病人时,首先对病人的神 色形态等整体表现进行扼要 观察,以了解整体情况的诊 病方法。
一、望 神
(一)概说
1、有关概念 (1)神——神是对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 指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和精神意识状 态的综合,是神气与神志的综合判断。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黄 色 】
脾虚、湿证
脾虚机体失养
湿 邪 内蕴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 色 萎 黄
脾胃气虚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 黄 虚 浮
脾虚湿盛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黄 疸
阳 黄
阴 黄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青 色 】
寒证、气滞、血瘀、痛证、惊风
经 脉 阻 滞
气血不通
面色淡青或青黑
阴寒内盛、痛剧
(二)望神的主要内容
神的表现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望神的重点 则在于两目、神情、气色和体态四个方面。 1.两目: 眼睛是心灵之窗,人的精神活动,往往于 无意中流露于目光;又目系通于脑,其活动 受心神支配,所以眼睛是可以传神的。《灵 枢· 大惑》说:“目者,心使也”。
2.神情: 指人的精神意识和面部表情,即心所主之神 志,心乃“君主之官”,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 有重要的作用。 3.气色: “指人的周身皮肤(以面部为主)和体表组 织的色泽,其荣润或枯槁,是脏腑精气盛衰的 重要表现。《医门法律》说“色者,神之旗也, 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 则色露”。 4.体态: 指人的形体动态。其动作自如否是机体功能 强弱的主要标志。

表现: 原来面色十 分晦暗,突然在颧颊 部泛现红色,称为 “戴阳”,是垂危患 者临终前出现的假神。 意义:提示正气衰竭, 阴不剑阳,虚阳浮越。 图为白血病患者临终 前的面色表现。
假神
得神、少神、 失神、假神鉴别表
观 察 项 目 神志 语言
两目 呼吸
面色 形体
得神
神志清楚, 语言清晰
少神
精神不振, 懒言
见于气滞腹痛、寒滞肝脉等病证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久病 面 色 与 口 唇 青 紫
心气、阳虚衰或 心血瘀阻 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心 阳 暴 脱
心 阳 暴 脱
突见面色青灰、
口唇青紫,
肢冷脉微。 见真心痛等病人。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心 阳 暴 脱
肝 郁 脾 虚
面色青黄(苍黄)
胁下每有癥积作痛
失神
假神
精神萎靡, 突然神识清醒, 语言错乱, 或 神 昏 谵 语 , 言语不休,想见亲人。 或卒然昏仆。
精彩
平稳
面色荣润, 肌肉不消。 动作自如, 反应灵敏。
乏神 少气
面色少华, 倦怠乏力, 肌肉松软。
晦暗
气微或喘促 面色无华, 形体羸瘦。
动作艰难,反 应迟钝,或烦 躁不安,四肢 抽搐,或循衣 摸床,撮空理 线,或两手握 固,牙关紧急。
虚证,少神
形象:目无神采,精 神萎靡,面色苍白, 下颏青黑,沉浊色微 主病:久病气虚阳虚; 气血双亏;思伤心脾 阳虚胃脘痛。脾阳不 振. 病例:肝木乘脾(十 二指肠溃疡)

3、失神

概念:又称“无神”。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表 现 临床表现:精亏神衰失神:精神萎靡,意识模糊, 目暗睛迷,瞳神呆滞,面色晦暗无华,表情淡漠, 肌肉瘦削,大肉已脱,动作失灵,偱衣摸床,撮空 理线,呼吸异常,气息微弱; 邪盛神乱失身:神昏谵语,舌謇肢厥,猝然昏倒, 两手握固,牙关紧闭,二便闭塞。 意义:提示无论虚实,皆为病重。虚者系正气大伤。 精气亏虚;实者,提示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 心包,或肝风挟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