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对外贸易现状的看法一、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快速恢复,“十一五”外贸发展规划目标顺利实现2010年,在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国际市场需求回暖和国内经济向好势头更加巩固、稳外需扩进口政策效应不断显现、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等共同作用下,中国对外贸易实现了恢复性快速增长,进出口已经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再创历史新高,结构进一步优化,贸易平衡状况继续改善,“十一五”外贸发展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1.进出口实现快速恢复性增长,外贸顺差继续下降2010年,中国进出口29727.6亿美元,同比增长34.7%。
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3亿美元,增长38.7%。
进出口、出口、进口比2008年分别增长16%、10.3%和23.2%。
由于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进出口趋向于平衡。
全年贸易顺差1831.0亿美元,比2009年下降6.4%,比2008年下降38.6%。
这是继2008年外贸顺差达到历史高点后连续第二年下降,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得到进一步缓解。
2.机电产品出口保持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势较好2010年,机电产品出口9334.3亿美元,同比增长30.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924.1亿美元,增长30.7%。
船舶、汽车零部件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其中船舶出口增长44.5%,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44.1%。
纺织、服装、鞋类、家具、箱包、玩具合计出口3032.4亿美元,增长25.9%。
其中,纺织品出口770.5亿美元,同比增长28.4%;服装出口1294.8亿美元,增长20.9%;鞋类出口356.3亿美元,增长27.1%;家具出口329.9亿美元,增长30.3%。
3.资源性产品进口价格全面上扬,机电产品进口增长较快受国内投资增速有所放缓等因素影响,能源资源产品进口量增速逐步回落,但进口额因国际市场价格持续攀升而继续扩大。
全年铁矿砂进口量下降1.4%,进口额增长58.4%;原油进口量增长17.5%,进口额增长51.4%;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量增长0.4%,进口额增长25.2%;大豆进口量增长28.8%,进口额增长33.5%。
国际市场需求回升带动加工贸易进口平稳增长,加上国内最终需求不断增加,机电产品进口额达到6603.1亿美元,增长34.4%,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达到4126.7亿美元,增长33.2%。
4.贸易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表现优于整体从贸易方式看,由于进出口企业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自主营销比重,一般贸易增长呈现快于加工贸易的态势。
一般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36.0%和43.7%,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了26.2%和29.5%。
从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仍居首位,出口同比增长28.3%,进口增长35.3%;国有企业出口增长22.7%,进口增长34.3%;民营企业继续显示较强的活力,出口增长42.2%,进口增长56.6%,进出口规模已经超过国有企业。
5.欧美日仍为主要贸易伙伴,与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增势强劲2010年,欧盟、美国、日本仍为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
中欧贸易额达到4797.1亿美元,增长31.8%;中美贸易额3853.4亿美元,增长29.2%;中日贸易额2977.7亿美元,增长30.2%。
同期,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大幅增长。
对东盟进出口2927.8亿美元,同比增长37.5%;对巴西进出口625.5亿美元,增长47.5%;对印度进出口617.6亿美元,增长42.4%;对俄罗斯进出口554.5亿美元,增长43.1%。
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快速恢复为“十一五”外贸发展规划目标的胜利完成画上了圆满句号。
“十一五”前期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进出口急剧下滑。
面对这一严峻复杂形势,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积极扩大内需和鼓励增加进口,有效遏制了外贸持续大幅下滑的势头并在2010年实现快速恢复,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在逆境中实现了新发展。
五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9%,高于同期世界贸易增长速度。
与“十五”末期相比,中国出口由世界第三位跃居首位,占全球份额由7.3%上升至10.4%;进口由世界第三位升至第二位,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复苏。
贸易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外贸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2007年最高点时的7.6%回落至3.1%。
外贸结构继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2010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比“十五”末分别提高了3.2和2.6个百分点;市场多元化效果明显,2010年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已经由“十五”末的42.7%提高至48.3%;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长速度高于东部,2010年中部和西部地区出口占全国出口比重比“十五”末分别提高1.0和1.2个百分点。
二、2011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开局较好,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市场需求继续回暖,加上国内需求增加和扩大进口政策等共同作用,进出口贸易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结构进一步优化,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
主要特点是:1.进出口量增价涨,季度出现小额逆差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8003.1亿美元,同比增长29.5%。
出口3996.4亿美元,增长26.5%,其中数量增长15.5%,价格上涨9.5%;进口4006.6亿美元,创季度规模历史新高,增长32.6%,其中数量增长16.1%,价格上涨14.2%。
由于进口增长快于出口,累计贸易逆差10.2亿美元,是近六年来首次出现季度逆差。
2.主要商品出口增长平稳,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大幅上涨一季度,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2320.3亿美元和1186.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2.8%和19.8%。
机电产品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969.6亿美元,增长27.8%;机械设备出口746.9亿美元,增长15.5%。
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纺织品出口增长32.7%,服装出口增长18.4%,鞋类出口增长21.6%,家具出口增长19.3%。
同时,大宗商品进口大多保持量价齐升,成为推动进口增长的主要力量。
铁矿砂进口量增长14.4%,价格上涨59.5%;原油进口量增长11.9%,价格上涨24.3%;成品油进口量增长27.7%,价格上涨18.8%。
这三类产品进口额合计比去年同期增加275亿美元,其中因价格上涨直接导致进口增加177亿美元。
3.一般贸易增长较快,民营企业进出口增幅继续领先一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4179.2亿美元,同比增长34.8%,高于进出口总额增速5.3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增长31.7%,进口增长37.4%。
加工贸易进出口2919.1亿美元,增长21.4%。
其中,出口增长21.7%,进口增长20.9%。
民营企业进出口2119.3亿美元,增长41.0%,高于进出口总额增速11.5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1245.3亿美元,增长35.4%;进口874亿美元,增长49.9%;出口、进口占整体比重分别上升2.2和2.5个百分点。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4154.2亿美元,增长24.9%,其中出口增长24.6%,进口增长25.2%。
国有企业进出口1729.5亿美元,增长27.8%,其中出口增长16.4%,进口增长34.5%。
4.对欧美出口份额下降,与部分新兴市场贸易快速增长一季度,中国对主要发达国家进出口不平衡状况趋于改善。
对欧盟进出口123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0%,其中出口增长17.2%,进口增长30.6%。
对美国进出口976.5亿美元,增长25.0%,其中出口增长21.4%,进口增长33.3%。
对日本进出口807.8亿美元,增长27.1%,其中出口增长28.1%,进口增长26.4%。
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继续显示较大增长潜力。
对东盟进出口793.4亿美元,增长26.1%;对印度进出口614.2亿美元,增长24.6%;对巴西、俄罗斯和南非进出口分别增长了57.7%、34.2%和107.1%。
5.广东山东出口贡献较大,中西部进出口增长快于全国一季度,东部地区出口增长25.5%。
其中广东、山东出口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3.9%和32%,合计增量占全国增量的42.9%,带动全国出口增长11.3个百分点。
中、西部地区出口分别增长42%和29.9%,高于全国增幅15.5和3.4个百分点;进口分别增长45.4%和43.8%,高于全国增幅12.8和11.2个百分点。
需要说明的是,一季度对外贸易逆差10.2亿美元,是在出口增长总体比较正常、大宗商品进口价格飙升导致进口金额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出现的,并不代表我国外贸基本格局发生变化三、2011年全年外贸发展环境总体有所改善,但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今年以来,世界经济仍延续复苏态势,国内经济开局良好、运行基本平稳。
从目前情况看,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外部市场总体上趋于好转,企业订单有所增加。
但进出口形势依然复杂,影响外贸平稳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特别是原材料价格、劳动力工资持续大幅上涨,将不同程度挤占企业利润,中小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更大。
(一)从外部来看,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复苏进程依然艰难曲折。
美国经济复苏步伐有所加快,欧洲核心大国德法经济形势继续向好,新兴经济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4.4%。
虽比上年5.0%的增速有所放缓,但考虑上年基数较高,这仍是比较快的增速。
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将增长2.4%;发展中国家经济将增长6.5%。
同时,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矛盾尚未有效解决,一些固有矛盾又有新发展,世界经济健康稳定复苏面临诸多变数。
一是通胀正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蔓延扩散。
2月份,印度、俄罗斯、巴西、韩国、印尼、越南消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8.3%、9.5%、6%、4.5%、6.8%和12.3%,美国、英国同比分别上涨2.1%和4.4%;欧元区3月份达到2.6%,连续四个月超过2%的调控目标。
在此形势下,新兴经济体已经并将进一步采取紧缩政策,欧元区已经开始加息,美国可能提前退出刺激政策。
如果通胀形势继续加剧,势必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二是主权债务危机依然严重。
尽管欧盟春季峰会通过了应对债务危机的全面方案,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尚未有效缓解。
葡萄牙已经向欧盟申请救助,欧元区开始加息,可能加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西班牙等国主权债务风险上升。
美国政府预算赤字巨大,债务包袱愈发沉重,财政危机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
三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
今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市场大宗商品需求有所增加,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美元持续走低,巨额资金受投机因素和避险因素驱使,大量涌入大宗商品市场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
4月15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达到109.7美元/桶,较上年末上涨20%;国际市场棉花、玉米和锡等价格分别比上年末上涨23.3%、18.2%和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