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泉山古建筑群鉴赏

五泉山古建筑群鉴赏

五泉山古建筑群鉴赏一·五泉山园林建筑群悠久的历史渊源史书记载,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抗击匈奴经由此地。

传说星夜行军来到山下时,已经人马疲惫,苦于干渴无水。

霍将军性急用马鞭卓地而泉出,连卓五鞭,遂成五泉。

在林木苍郁,清泉环绕,鸟语花香的园林内,分布着一组组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依山就势,参差错落。

具有观赏和使用双重价值的古建筑,是构成五泉风光的重要部分。

五泉山明清建筑以寺院为主。

最早的一座叫崇庆寺,始建于元,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

清乾隆、同治年间两次毁于战火,唯寺内“金刚殿”幸存于今。

金刚殿建在2.15米的高台上,平面呈长方形。

由前后廊、殿堂、左右山墙、钟鼓楼几部分组成。

廊宽3.1米,长19.8米,有四根朱红色大廊柱。

大殿面阔三间,宽约15米;进深一间,5.5米。

屋顶为单檐歇山式,屋角起翘,山脊有绿色琉璃装饰,煌辉耀眼。

斗拱为一斗两踩二十一升式,饰彩绘图案。

大殿有隔扇门四扇,门阔四米。

整个大殿显得雄伟、沉重。

殿前院里,有明槐一棵,身围五公尺,高十五公尺,距今已有600年历史。

酒仙祠:位于西龙口,崇庆寺西北侧。

始建于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清代两次毁于战火,光绪年间重修。

分东西两院:东院为酒仙祠,供李白、刘伶;西院为三圣殿、供关羽、张飞、岳飞。

当年院内还有奸臣秦桧的铁铸跪像。

嘛尼寺:明初建,喇嘛教寺庙。

位于西龙口“惠泉”西侧山腰,浓荫之中。

同治元年毁于火,十三年重修。

寺院屋舍分别取号迎绿、飞黛、听松、拜云、听泉,十分雅致;悬楼.命名瞰霞、延月;楼下洞门取名依依径、仄仄门、曲曲亭、重重院、叠叠洞等。

文昌宫:明洪武年始建,后毁于战火。

光绪丙戌年(1886年)重建。

位于全山建筑中轴线最上层。

大殿座落在高台上,原供文昌帝君;下台为宫院,两层建筑。

上层为三面悬楼,中间是魁星阁。

原五泉书院设在此宫。

武候祠:祀诸葛武候祠宇。

始建于明,光绪初年重修。

殿前悬楼名日“一览楼”。

大悲殿:武候祠东侧,俗称千眼千手佛殿。

始建于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光绪年间重修。

清虚府:文昌宫西侧,现为外宾接待室。

始建干清顺治十一年((1655年),康熙年间改称清晖阁。

光绪年间重修,改为灵佑祠,供泉神和雹神。

民国10年(1921年)重修,改称清虚府,供奉宋岳飞、杨业和清左宗棠,也称“左公祠”。

地藏寺:文昌宫东南侧,卧佛殿下。

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建,依山大殿为地藏寺,原供地藏菩萨,前有“旷观楼”。

卧佛殿:位于地藏寺之上山间。

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始建。

前有畅楼空悬,后有依山殿宇三座。

中殿内为释迎牟尼入涅梁塑像,(俗称卧佛、睡佛)两旁塑十八罗汉像。

光绪年间重修。

1981年,重新复原后的卧佛长2.7丈,神态安详。

五泉山二郎岗的庄严寺相传为薛举的故宅,唐初建,元代重修,明清两代多次扩建,原建筑布局宏伟,有过厅、大雄殿、五佛殿、钟鼓楼及东西厢房,西侧有花园。

庄严寺为兰州著名古建筑,以“三绝”(即塑绝、画绝、写绝)著称,原址在兰州晚报社,1995年迁建于此。

二·建筑类型多样,造型及结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三·园林布局独特,景观丰富,造园理念为西北翘楚州城南的皋兰山麓,海拔1600余米,是享誉陇上的旅游名胜。

,古木参天,山环水绕,清静幽雅。

一组组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依山就势,参错其间。

有“嵯峨宫殿耸青云”的金刚殿,有“飞阁阁等。

布局各异,精巧玲珑,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兰山风光。

这座名山古寺,多少年来,引来了无数诗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赞美曾有诗云:“水绕禅林左右连,萧萧古木带烟寒。

共夸城外新兰若,自是人间小洞天。

僧住上方为罨画,雨余下土应丰年。

明朝再拟泉。

”相传,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大军长途拔涉来到皋兰山下,士兵和战马饥渴难耐,苦无可马鞭在山崖连击五处,鞭过处泉水涌流。

五处泉水先是总称“饮马泉”,后又分别命名为“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惠泉”。

山因泉而得名,泉出之神奇又显示山林之不凡。

五泉山的时期已无法考证。

有记载的是: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五泉山建皇庆寺。

此后,大规模兴建五泉山的是明代惠帝时的明太祖朱元璋的十四子,受封肃王。

建文元年(1399),肃王府由张掖移跸兰州,朱英为繁荣藩都盛貌,大兴土木整修寺庙道观。

修达三十余幢,使五泉山初具规模。

后来清季又多次修葺增补,尤其是清末民初的陇上名士刘尔忻先生,募银四万两大事整修五泉山筑群得以保存至今。

1982年之后,兰州市佛教协会对已经批准开放的寺院,进行了大规模地整修扩建。

使经历了六百余年的昔日陇有浓郁的明清建筑风格,成为旅游胜地及“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浚源寺上图为浚源正门始建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原名黄庆寺。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按元代遗址重建,易名为“崇庆寺”。

清乾隆、同治年间重加修补。

清末名士刘尔欣募银整修后,题名“浚源寺”。

一座一进三院的建筑群。

寺门是一高大轩敞的五开间砖砌牌坊。

中门上方有刘尔欣手书的“浚源寺”三字砖雕门额,古朴而端方。

中大地山河造成乐土,满林风月来扣禅关。

”“我来敲不二法门催座上菩提快拨众生登彼岸,佛既辟大千世界种人间烦恼莫耽独乐守名:“流水今日”联云:“笑指河山问释迦不知我千圣百王继志传心之地种什么因结这般果,别开世界生盘古好度那五洲万国圆颅方趾天。

”寺左门题额曰:“明月前身”联云:“花即是禅鸟即是禅山耶云耶亦即是禅钟磬声中随你自寻禅意去,男可成佛女可成佛老者里何人不抱佛心来。

”系浚源寺内第一重殿宇。

始建于元代,明洪武五年(1372)重修,虽经清乾隆、同治年间两次兵乱,但金刚殿完好无损,距今已有6也是五泉山至今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建筑物。

金刚殿建在高基之上,前后回廊环绕,斗拱飞檐,彩绘斑斓,庄严雄伟。

殿内原塑有“被毁。

现殿内所供“铜接引佛”,为1954年由兰州市庆阳路“接引寺”迁移于此。

佛像系明代洪武三年(1370)所铸,身高5.33米万斤。

佛像造形优美,衣褶显晰,面部神态敦原丰腴,怡静凝重,极富神韵,是我省唯一的一尊铜接引佛。

有二联曰:“xi 八愿普去,廿五有同生正信合当一念一如来。

”“因愁生死难逃每对金容而涕泪,为怖人身易失常祈宝手以提携。

”内西侧,有明槐一株,身围5米,高约15 米。

东西角各有一圆门,东门曰“话月园”,西门名“拈花坞”。

上图为浚源寺“金刚殿”接引佛殿两边无色界、有情天侧门,便到“大雄宝殿”。

是浚源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元代,明洪武、永乐年间重修,后因战乱,焚毁于清同治六年(1867)。

民国初年(1919——1924年导再次修复。

文革期间,佛像被毁。

1988年,在已故五泉山寺院方丈融开大和尚和广大僧众,以及信教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浚源寺管理,并清省工艺美术研究院工艺师何鄂等于1989年重塑了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迦叶、阿难、韦驮菩萨、十八罗汉等之不足。

东西两侧为观音殿和地藏殿。

观音殿内供有一尊汉白玉释迦牟尼佛像,高1.8米,重约2吨,是1989年旋居缅甸的爱国华侨付凤英精细,线条流畅,披金袈裟,端坐莲台,为我省少有。

地藏殿内供有木雕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为1994年兰州市佛教协浙江天台山佛像雕刻厂联系所雕。

该雕像衣饰纹褶简洁流畅,丰颊修目,面带慈容。

即浚源寺的第三院,是已遭焚毁的藏经楼。

现在矗立在荒基上的一座三层楼阁,叫“万源阁”,全为木质结构,36根木柱支撑起楼方,悬山顶的殿脊中央琉璃花宝顶高高耸立,远望犹如宝塔,雄踞于全寺的中轴线上,与金刚殿、大雄宝殿自然和谐地组成一个建是萃英门内旧举院的明远楼。

1923年刘尔欣先生重修五泉山时将它移建于藏经楼的废址上,并更名。

清建筑以寺院为主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虽然在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日趋定型,但在建筑群体组合、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大成就是在园林领域。

明代的江南私家园林和清代的北方皇家园林都是最具艺术性的古代建筑群。

中国历代都建有大量宫殿,但只有故宫、沈阳故宫得以保存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无价之宝。

现存的古城市和南北方民居也基本建于这一时期。

明清北京城、明南京城代表。

北京的四合院和江浙一带的民居则是中国民居最成功的典范。

坛庙和帝王陵墓都是古代重要的建筑,目前北京依然较完整的保地、社稷和帝王祖先的国家最高级别坛庙。

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北京天坛,至今仍以其沟通天地的神妙艺术打动人心。

明代帝陵在继自成一格,清代基本上继承了明代制度。

明十三陵是明清帝陵中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者。

史研究者,常常因明清时期单体建筑艺术性的下降而贬低明清建筑。

实际上,明清建筑不仅在创造群体空间的艺术性上取得了突出成上也取得了进步。

明清建筑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这个中间层次的作用。

这不仅简化了结构,还节省了大量木材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

明清建筑还大量使用砖石,促进了砖石结构的发展。

其间,中国普遍出现的无梁殿就是这种进步的期的建筑艺术并非一味地走下坡路,它仿佛是即将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夕阳,依然光华四射。

治终被推翻,中国又恢复了汉人掌权。

但一心想恢复汉唐雄威的明朝皇帝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另一次辉煌——封建制度没落的颓势已无集权发展到极点,宰相被废除,皇帝成为官僚之长。

特务政治也发展到极至,东西厂、锦衣卫等特务组织十分发达。

封建统治者大力儒学早没有了先秦时的朝气,其消极因素越来越显现出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与生产技术的提高,国内外市场的扩大,资本。

但面对儒学强大的势力,这芽始终没萌起来。

此时期中国的科技发展出现了最后一个高峰,——近代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利玛几何原本》、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宋应星作《天工开物》。

明末对农民严酷的剥削引起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

清朝统治果实,延续明之君主独裁。

他们歧视汉人,对汉族实行民族同化政策,但怀柔与高压并行,鼓励醉心利碌的奴才思想,且大兴文字狱碍。

在经历了短暂的“康乾盛世”后,国势陡转,八旗子弟的弓箭长矛终敌不过洋人的坚船利炮,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被迫终结,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

官式建筑由於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

官式建筑已,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民间则有《营造正式》、《园治》。

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

的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

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