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十年 1917——1927(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文学革命”标示着古代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它不同于历史上包括近代产生过的文学变革或文学改良,它所带来的是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家的共同倾向。
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在语言和形式上,屏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广泛吸收运用外国多样的文学样式、手法,促使文学语言和形式更加适于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相连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
在文学世界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中,实现文学的现代化,从而揭开了现代文学光辉的第一页,把中国文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1917年1月的《新青年》,是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
胡适在文中具体深入的阐释了他的“八事”,即“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须言之有物”。
他在阐述中不仅击中了旧文学的要害,而且涉及文学的真实性、独创性、时代性、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重大问题。
特别是文章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因此,此文以“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成为中国新文学向旧文学宣战的一份正式的宣言书。
《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明确提出“三民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的利器,同时肯定文学自身存在的价值。
此文和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起促进了文学革命的爆发。
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荼展开。
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
20年代与保守主义者的三次文学论争:1、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的批判。
林纾极力反对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写了《论古文白话之消长》,来批判白话文运动。
蔡元培在公开信中重申“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守旧派的反攻没有什么理论力度。
2、与以梅光迪等人为代表的“学衡派”的论辩。
(1922年)他们受当时带保守的清教色彩的人文主义影响,他们相信靠伦理道德的理论来凝聚中国,试图以学理立言,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打着“学贯中西”的口号,攻击新文化运动。
鲁迅发表《估学衡》来反对。
3、与以章士钊为代表的“甲寅派”的论争。
章士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争白话文不能取代文言文,要重新提倡“读经救国”。
新文学阵线全力反击,写了很多文章来批驳“甲寅派”。
最后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运动胜利而告终。
1921)成立的文学社团,是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注重自我表现,主要倾向于浪漫主义。
以1925五卅运动为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社作家开始发生分化,后期提倡革命文学,一部分作家退出创造社。
1929年被国民党查封。
代表作品有郁达夫的《沉沦》《迟桂花》,郭沫若的《女神》,成仿吾的评论等。
: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
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3、在小说中大胆直率地进行心理描写。
小说中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白的描写,这一点是不能被中国的道学家所接纳的。
4、结构的散文化。
郁达夫是凭着主观思路去写的,很少顾及到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写作要素,而把大量的主观抒情的东西写进作品中,尤其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非常的细腻,这种小说散文化的倾向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具有自叙传的色彩。
A在相当多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的个人出身、经历、个性等。
B第一人称主观叙事角度,主人公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
6感伤的抒情。
流丽、清新的文笔。
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
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在日本留学期间,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及近代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于是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
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
郭沫若早在1920年就写过《鼠灾》、《未央》等表现身边生活的小说,初具“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征。
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的。
1919年捣1922年间,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王统照、叶绍钧、庐隐等。
他们以五四新文学作为参照物,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
问题小说广泛的涉及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
主要不足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的倾斜使其有观念化和抽象化的弊病,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代表作冰心《斯人独憔悴》年,《雨丝》杂志创刊,围绕这个杂志组成了语丝社,语丝社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语丝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体”,这种文体主要包括杂感、短评、小品等文学样式;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评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
代表作家鲁迅、周作人、林语堂。
其中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在中国思想文化革命、新文学创造上做出了重要建树。
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与文化批评.任意而闲淡的随笔文体,被称为"语丝体",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影响很大。
郭沫若《女神》艺术价值一、在思想内容上,体现出强烈的“五四时代精神”1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在文学上,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
个性解放的呼声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表现出来。
如:《天狗》中的“天狗”这种冲决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事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
2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反抗、叛逆表现在:《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牢笼,这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
如:《凤凰涅槃》中的凤凰双双自焚前的歌唱,对朽败的旧世界作了极真切而沉痛的描绘。
凤凰的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
3、创造精神表现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相信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正是万物万事发展的法则。
对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歌唱,诗人笔下的大自然被充分的人化了。
如《晨安》《光海》。
4、爱国情思的抒发从《女神》中的《炉中煤》的年轻女郎,《凤凰涅槃》中更生的凤凰等形象,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念与无限热爱。
二、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形象1.《女神》中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即“五四”对期觉醒的、新生的中华民族形象(如《凤凰涅架》中的凤凰,象征民族的新生)。
《女神》中自我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人。
所谓“大我”的情怀,是古老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种崭新的精神,也就是“五四”式的彻底、不妥协、战斗和雄强的民族精神。
(如《女神之再生》等)。
这种精神还体现为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是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的充分肯定,是那种“天马行空”的心灵世界(如《天狗》等)。
2.“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又应当理解为同时是诗人的个性与灵魂的真实袒露。
(1)“大我”与“小我”是统一的。
(如《天狗》、《蜜桑索罗普之夜歌》等)。
(2)从郭沫若诗中也会听到不和谐的声音,展现其骚动、矛盾的内心,真实反映了五四”时代心理情绪的复杂多样性。
(3)真切的展现了诗人在美学追求中的内在矛盾。
一方面诗人的主体意志显现了对传统诗学的突破与超越,另一方面,在诗人“泛神论”的自我创造的深层次里,蕴含着“自我”的消融。
三. 浪漫主义特色(a和b可以分别作一大点)a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大自然被充分的人化。
如从民间天狗吞月,想象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样地狂叫”等。
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现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
b浪漫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
《女神》是“自我表现”的诗作,诗中的凤凰等,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现”。
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
四、显示出一种火山喷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般的气概整个诗集贯通着蔑视一切、涤荡一切、创造一切的磅礴气势和力度。
这种气势是当时任何一位诗人或诗作都难以企及的。
如《晨安》这首诗中,没有缜密精巧的结构,甚至也没有什么技巧可言,只是向广袤的宇宙豪迈奔放、一气贯通的写下了27个“晨安”!这样在整首诗中把27个晨安简单排列开来,以前从没人写过,喊出了诗人肺腑的情感,喊出了读者的强烈共鸣,喊出了时代的回音。
五、在诗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体诗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