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案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黄华暖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

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

他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精通12国语言,1935年到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五十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
注意这个课题有点长,你可以注意停顿再读一遍。

指名读。

是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课题。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季羡林爷爷一起去德国,领略德意志民族的风情吧!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要求: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想想,课文哪句话概括出了季老对德国的印象?
2、检查字词。

出示第一组词语:“天性宇宙真切奇丽奇特脊梁”指名读,正音。

出示第二组词语“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家家户户耐人寻味”
指名读,正音莞尔一笑、应接不暇(两个第三声的这连在一起,第一个字要变成第二声)
师:看来读音大家都不成问题了,这些词语当中还有七个字要求大家会写,我特别提醒大家这个脊梁的脊字,请同学们伸出手指来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

注意:规范的写法是先上后下,上面呢又是先两边后中间,下面要写得窄一些。

还有哪个生字你认为是难写的?
3、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两次去德国的印象)
4、文章就是介绍德国的与众不同的景色和他们的风俗习惯的。

那么课文中有一句话就概括地写出了季老二赴德国后对德国的印象。

接下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概括了季羡林老先生二赴德国后记录下的印象的句子。

(根据交流出示句子)
5、解读中心句
⑴个别朗读,读出一个“奇”。

师:你从这个句子中读懂了什么呀?
点拨:季老就是从两个方面发出了感叹。

(齐读)
⑵引导质疑,追寻一个“奇”。

师:抓住关键语句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我们学习文章的一种好方法。

谁还能把季老对德国的印象读成两个词?(板书:奇丽奇特)你有什么发现?点拨同、异。

(奇丽是奇特而美丽的意思,奇特就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德国的景色到底有何奇丽,德意志民族又有何奇特呢?不着急,咱们从课文中慢慢寻找,你就会发现。

三、紧抓双奇,深度探究,体会画面。

㈠体会“景色奇丽”
1、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记号标出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2、交流
师:谁能说一说你从哪里体会出景色的奇丽了。

指名读句,简单说体会。

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第一层面:自学交流,体会奇丽
师:同学们,你们也来读一读这个句子,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到奇丽的呢?抓时机指导朗读。

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花多花美表现出来吗?
相机点拨“山阴道”
(古代的山阴就是指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

古代的大书法家王献之说在山阴的路上走,山水相互辉映,美不胜收,让人有应接不暇的感觉。

南宋的大诗人陆游当年漫步山阴道时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篇,就是《游山西村》,其中有两句大家一定记得——课件出示句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师生齐读。

那季老说德国的景色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使人应接不暇,这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呀?你能带着这种美的体会读一读这句话吗?
第二层面:创设情景,想象说话,体会奇丽。

同学们用朗读把老师带进了这美丽的景色之中,真让我身临其境的感觉。

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了。

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师配乐范读)指名交流,指导表达。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能带着这种美的感受读一读吗?(1-2人)
过渡:同学们想看看这奇丽的街景吗?来,好好欣赏吧——播放课件
第三层面:欣赏图片,角色体验,体会奇丽。

配乐播放风景画片,学生欣赏后创设情景说话。

师:同学们,徜徉在这鲜花怒放的街头,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样呢?
①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 ________。

②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____________。

③假如我就是一位在德国旅行的游客,闻到这温馨的花味,我会___________。

3、指导朗读。

多么富有诗意的街头呀!置身在这花的海洋之中,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直的让人流连忘返了。

季老用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这奇丽的街景。

让我们再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这是这奇丽的景色让季老发出了由衷的感叹——齐读中心句
(二)体会“民族奇特”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品读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到了花多,花美的奇丽景色,那么他们的民族有何奇特之处呢,也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划一划,圈一圈,说说从哪里感受到了奇特。

1、学生自读,交流
①: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指名说从哪里体会到了奇特。

(家家户户都养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相机指导“脊
梁”。

是的,他们家家户户都爱花,爱美,而且都用奇特的方式展示着美,这让作者感到吃惊了。

还有哪句话也出了季老心里的奇怪?
②: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相机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莞乐一笑是什么意思?在季老看来是很奇怪的事,在女主人眼里却认为是怎样的事啊?
这就是让季老吃惊之处,难怪他要发出这样的感叹了——齐读中心句。

过渡: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这奇丽的景色与奇特的民族之间有什么关系呀?不着急回答,请你再读读课文,从哪句话中你找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把它划下来好好体会体会。

(生读,划)(三)理解双奇之间的联系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指名说说有什么联系。

谁来说说从哪里体会到了联系。

哪几个词写出了这种联系呀?
2、创设情境,体会景色与民族之间的联系。

①我想问问这位女主人,在屋子里的时候,你每天只能看到凌乱的花枝,花朵的背影,难道你不觉得厌烦吗?
②我想问问这位朋友,走在街上的时候,你每天都能看到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你又在想什么呢?你想对屋子里的人说些什么呢?相机点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其实这句话可以说成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3、现在你能说说这奇丽的景色与奇特的民族之间的联系了吗?(一个奇特的民族创造了这么奇丽的景色)
4、小练笔。

是的,这奇丽的景色源自于他们奇特的养花习惯。

这种习惯是源自于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季老说“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如果给“颇”换一个词,可以怎么说?理解“耐人寻味”。

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写一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带给你的启发。

四、小结: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得到美丽,这是这样的一个奇特的民族创造了这么奇丽的景色。

这种奇特的种花习惯,更是来由于德国人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统一的思想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而这种思想境界就在养花这件小事上反映出来了,那就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