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通用维修标准1 滚动轴承1.1滚动轴承的常见故障:滚动轴承常见的故障主要有:脱皮剥落、磨损、过热变色、锈蚀、裂纹和破碎等。
故障的特征是:轴承温度升高、振动和噪声增大。
据统计,轴承损坏中的约60%是因为检修拆装和润滑保养不当造成过热而损坏的。
1.1.1 脱皮剥落是轴承内、外圈的滚道和滚动体表面金属成片状或粒状碎屑脱落。
这是由于轴承承受反复变化的接触应力而引起的轴承疲劳剥伤现象。
其原因是安装或装配不良,轴承箱和滚道变形、润滑不良及振动过剧等。
1.1.2 轴承磨损的主要原因是轴承滚道中落入杂物,润滑不良,装配和运行不当所致。
磨损间隙过大,要产生振动和噪声。
1.1.3 过热变色。
轴承工作温度超过170°时,硬度显著下降,承载能力降低,故轴承的工作温度通常应限制在80°以下。
过热的原因是供油不足或中断,油质不良,冷却水系统故障和安装间隙不当等。
轴承过热将使其机械性能降低,甚至变形或损坏。
1.1.4 裂纹和破碎:轴承的内外圈、滚动体、隔离圈破碎是一种恶性损坏事故,其原因是轴承与轴或轴承室配合不当、装配不良等。
1.2 滚动轴承定性检查更换用煤油将轴承洗净擦干,检查其表面的光洁度,有无脱皮剥落、刮伤、斑痕、裂纹和变形等缺陷。
若滚动轴承的工作表面出现上述缺陷之一者,应予以更换。
检查滚动轴承的隔离圈(保持架)位置是否正常,是否有松动情况。
轴承旋转是否灵活。
检查方法是用手拨动轴承旋转,然后任其自行减速停止。
一个良好的轴承在飞转时应转动平稳,略有轻微响声,但无振动;停转应逐渐减速停止,停止后无倒退现象。
隔离圈与内外圈应有一定间隙,滚动体的形状和彼此尺寸应相同。
若不符合上述要求者,隔离圈损坏、滚动卡住,有不正常的声音或手已感觉有松动者,应予以修理或更换。
1.3 滚动轴承间隙定量检查更换1.3.1径向间隙和轴向间隙1.3.1.1定量使用极限1.3.1.1.1 径向间隙:2~3倍的原始间隙;当转速N>1500rpm 时取 2 倍;当转速N<1500rpm 时取3 倍1.3.1.1.2 轴向窜动量:对装配间隙不可调整的滚动轴承,因受热膨胀产生轴向移动,这样因内外圈相对移动而使轴承径向间隙减小。
甚至使轴承滚动体在内外圈之间卡住,故在装配时,常将双支撑中的其中一个轴承和其端盖之间留有轴向间隙a。
a=L·α△t+0.15L——轴承间的距离α——线膨胀系数△t——轴工作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值实际应用时可按经验数据a=0.25—0.40mm。
当a>1mm 时,应进行更换。
对间隙可调整的滚动轴承,在装配时确定调整必要的间隙,是通过轴承和其端盖之间的垫片来进行调整的,其垫片是金属的。
当a>1mm 时应进行调整或更换。
1.3.2原始间隙、配合间隙和工作间隙1.3.2.1 原始间隙是指轴承未装配前自由状态下的间隙;轴承运转中间隙的大小对轴承的疲劳寿命、振动噪音、发热等性能影响很大,在轴承间隙选择时必须考虑:1)轴承与轴、外壳的配合,导致间隙的缩小;2)轴承工作时,内外圈的温度差导致间隙的缩小;3)轴和外壳的制造材料因膨胀系数的不同而导致间隙的缩小和增大;4)选择最适宜的工作间隙。
同一型号的轴承,根据使用场合与工况条件的不同,做成几种不同的原始间隙。
通常分为C1、C2、普通、C3、C4、C5等六种等级。
不同间隙的等级所使用的条件见表8。
1.3.2.2 配合间隙是指轴承安装到轴和轴承座后的间隙。
由于配合过盈关系,配合间隙δ1 永远小于原始间隙δ0。
其关系为:δ1=δ0-KY式中 K——配合系数,内圈紧配合时K=0.65,外圈紧配合时K=0.55;Y——配合的名义过盈。
1.3.2.3 工作间隙是指轴承工作时的间隙。
由于内、外圈温差使工作间隙小于配合间隙;又由于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使滚动体和内、外圈产生弹性变形,工作间隙又大于配合间隙。
在一般情况下,工作间隙大于配合间隙。
1.3.3 原始间隙的检查测量1.3.3.1 用塞尺测量(或用压铅丝法测量):对于向心短圆柱滚动轴承和向心球滚子轴承等径向间隙,可以直接用很薄的塞尺测量。
测量时应把塞尺塞进滚子和套圈滚道之间,使塞尺通过或使滚动体滚过铅丝,其塞尺或被压扁的铅丝厚度即为轴承的径向间隙。
1.3.3.2 用手测试:用手拿住外圈来抖动滚动轴承一下,若间隙太大,可以感觉出来。
因为一般单列向心球轴承的轴向间隙比径向间隙大7~12 倍,抖动时很容易感觉出来。
例如,径向间隙为0.01 毫米,当用手晃动外圈时,轴承上最上一点也将有0.1~0.15 毫米的变动,很容易看出来轴向移动量。
间隙测量后,应符合表1 的规定,不符合者,应予更换。
滚柱轴承的游隙要比球轴承的游隙大。
1.4 滚动轴承的装配要求1.4.1 滚动轴承的配合要求滚动轴承内圈与轴颈配合采用基孔制,而外圈与轴承箱孔配合则采用基轴制.轴颈和轴承内圈相配时,轴应按表 2 公差选用.壳体孔和轴承外圈相配时,孔应按表3 公差选用.1.4.2 滚动轴承对轴和孔表面粗糙度和形位误差的要求为确保轴承与互配件的配合性质,应限定表面粗糙度和形位误差.如果轴颈和外壳孔的配合表面存在着圆度和圆柱度这类的形位误差,将引起轴承滚道变形,不利轴承的工作质量,也不利于配合对配合性质的要求.故轴和外壳跟轴承套圈相配合表面圆柱度误差不应超过表4 和表5 的规定.1.4.3 滚动轴承的安装要求:1.4.3.1 滚动轴承在安装前必须检查轴承组合件装配表面加工质量。
如轴和轴承箱、轴肩端面、圆柱表面、隔圈、各种垫圈、端盖和其它零件的装配表面的尺寸、几何精度、表面光洁度等,符合质量要求时,才能安装。
1.4.3.2 装配滚动轴承时,有冷装法和热装法。
冷装套管和手锤法适用于过盈不大和小型轴承,装配时施力要均匀。
热装用热油加热轴承,油温不应超过100℃。
无论冷装和热装,轴承与轴肩或轴承座挡肩应紧靠,并与转轴中心线垂直,在轴上不应有晃动和偏斜。
轴承盖与垫圈必须平整,并均匀地紧贴在轴承端面上。
如设备技术文件规定有间隙,应按规定留出。
1.4.3.3 在装配间隙不可调整的滚动轴承时,在双支承滚动轴承中,其中一个轴承和侧盖间应有间隙,以避免轴在温度增高时伸长而产生轴向移动,使轴承内外圈位移卡住滚珠或滚柱。
轴承和侧盖间的间隙δ由下式确定:δ=12*10-6 *△t*L+0.15式中δ——轴承端面与侧盖间的间隙(毫米);△ t——轴工作温度和环境温度最大可能的差值(℃);L——轴承间的距离(毫米),一般情况间隙值取0.2~0.4 毫米。
1.4.3.4 各种可调整间隙的轴承,其轴向间隙值应根据轴承类型和轴承端盖的结构,予以调整(表7)。
附图2-1 所示是三种调整单列圆锥滚子轴承间隙的方法,可供参考。
附图2-1a)靠补偿垫调整,b)靠调整螺钉, c)靠螺纹套的本身调整。
b、c 两种方法较a 简单,但调整间隙量大小的控制上不如a 精确。
1.4.3.5 推力轴承的夹圈有紧圈和活圈之分,紧圈与轴一般为过渡配合,活圈与壳体一般为间隙配合,安装较容易。
安装时应检查紧圈与轴中心线垂直度。
推力轴承在安装中也应调整好轴向游隙,高速运转的推力轴承还应适当加以预紧,以防止滚动体因惯性力矩引起滑动。
1.4.3.6 滚动轴承装在对开式轴承座上时,轴承盖与轴承座的结合面应无间隙;轴承外圈与轴承座两侧间为防止卡紧而留出楔形间隙的宽度及深度,一般应符合表8 要求。
1.4.3.7 一般滚珠轴承的紧力不大于0.02 毫米,特别对于游动轴承不可过大,以免失去游动作用。
但若紧力过小或有很大间隙,则会引起轴承外圈转动造成磨损及剧烈振动。
1.4.3.8 轴承安装后,用于旋转轴,轴承应轻快灵活,无卡住和无异常现象。
如果转动不灵活,应该查明原因并进行消除。
转动不灵活的可能原因是:轴装得不正;轴承的外壳紧力过大;轴封填料与轴的摩擦力过大;轴和轴承外壳的加工对现有配合不适当;轴承径向间隙较小;轴承内部有泥垢、铁屑等杂物;轴颈或轴承外壳的凸肩与轴的中心线不垂直等。
1.5 滚动轴承的代用在工业设备检修中,特别是在抢修中,因事前预计不足,备品短缺,同时又急于恢复生产,这就容易出现轴承的代用问题。
1.5.1 滚动轴承的代用原则:根据滚动轴承尺寸特点,在不改变机器壳体(或轴承座)上与滚动轴承外套配合孔的尺寸;或不改变轴上与滚动轴承内套配合的圆柱面的尺寸的情况下,应注意下述原则:1.5.1.1 选用的代用轴承的工作能力系数c 和容许静载荷Q 要尽量等于或接近原配轴承的数据,这样就不至于使用代用轴承的工作寿命受到影响。
1.5.1.2 选用的代用轴承的每分钟允许极限转数要等于或高于原配轴承在机器设备中工作时的实际转数。
这也是保证代用轴承的工作寿命的因素之一。
1.5.1.3 选用的代用轴承的精度要等于或高于原配轴承的精度等级,这样就不会使进行轴承代用的机器设备的精度受到影响。
在工业锅炉的辅机中使用的滚动轴承大多数是G 级(即普通级)精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精度等级的考虑就显得次要了。
1.5.1.4 采用镶套的方法进行轴承代用时,要保证套的内外圆柱面的同轴度,这是保证代用轴承的精度的重要因素。
在加工套时,要正确地选择配合公差。
1.5.2 滚动轴承的代用方法:1.5.2.1 直接互相代用。
在大部分滚动轴承代号中凡是最后三位数字相同的滚动轴承,虽然它们的结构、类型不相同,但其内径、外径和厚度尺寸是完全相同的。
这样在考虑工作能力系数c 、容许静载荷Q、允许极限转数的许可条件下,就可以不需要任何加工即可安装代用。
1.5.2.2 镶套代用。
根据具体的生产实践和上述原则,可以用内径镶套代用、外径镶套代用的办法。
1.5.2.3 轴向加垫代用或用两套轴承代一套轴承。
当选用的代用轴承的内径和外径与原配轴承完全相同,只是厚度比原配轴承薄时,在上述原则的允许情况下,就可采用轴向加垫代用的方法。
如果轴承座和轴的装配关系许可,也可用两个轴承代一个轴承。
即内、外径相等,代用轴承的厚度等于或小于原配轴承厚度的1/2 时,采用“二代一”或以“宽代窄”。
1.6 滚动轴承的润滑滚动轴承的润滑方法应根据轴承类型、尺寸和运转条件来决定,低速时采用脂润滑;高速时采用油润滑,特殊情况下也可用固体润滑。
设备上的润滑方式在设计时都已确定,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润滑。
当有的设备没有具体规定时,可根据下列公式:dn =d * n式中 d——轴承内径(毫米);n------转速(转/分);dn ——表示轴承的速度界限。
算出dn 值后,可查表9 确定润滑方法。
用润滑脂时,轴承工作温度必须低于润滑脂滴点 10~20℃;轴承速度高应选择针入度大的润滑脂,负荷越大针入度应越小。
温度较低,环境潮湿应选钙基润滑脂;温度较高,环境干燥应选钠基润滑脂;温度高又潮湿可选钙钠基润滑脂。
轴承中加润滑脂的梁不宜过多,一般充满1/3 ~ 1/2 空间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