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基础知识综合》一、林学的基础知识1、森林的概念与特征:1.1森林的概念、特点概念:以乔木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有相当的空间,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地理群落。
特点:a.寿命长,生长周期长;b.成分复杂,产品丰富多彩;c.体积庞大,地理环境多种多样,类型复杂;d.具有天然更新的能力,是可再生的生物资源;e.具有庞大的生产能力,拥有最大的生物产能;f.对周围环境具有巨大影响力1.2森林的植物成分:根据其所处地位分为林木、下木、幼苗(1年内)幼树(超过1年,但高度未达乔木林冠层一半)、活地被物和层外植物(层间植物)林木(立木):森林植物中的全部乔木。
优势树种:建群树种,在森林中,株数材积最大的乔木树种,对群落的形态、外貌、结构及对环境影响最大,决定着群落的特点以及其他植物的种类、数量、动物区系、更新演替的方向。
主要树种:符合人们经营目的的树种,一般具有最大的经济价值。
伴生树种:陪伴主要树种生长的树种,一般比主要树种耐荫,促使主要树种干材通直、抑制其荫条和侧枝的发育。
下木:林内的灌木和小乔木,其高度一般终生不超过成熟林分平均高度的1/2。
层外植物(层间植物):没有固定层次的植物成分。
林分:将大片森林按其本身特征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区划成若干个内部特征相同且与四周相邻部分有明显区别的森林地段。
林分调查因子:能客观反映林分特征的因子。
林分起源:森林发生形成特点,一般为天然林和人工林。
种子起源称为实生林,根上萌生或抽根蘖萌芽形成的林分称为萌生林。
树种组成系数:为表达各树种在林分中的组成而分别以各树种的蓄积量(胸高断面积)占林分总蓄积量(胸高断面积)的比重来表示。
2%~5%用+,<2%用-。
林相: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树冠层次称作林相或林层。
我国划分林层的标准:(由上到下I、Ⅱ、Ⅲ)a.次林层平均高度与主林层平均高度相差20%以上(主林层为100%)b.各林层林分蓄积量不少于30m2/hm2c.各林层平均胸径在8cm以上d.主林层林木疏密度不少于0.3,次林层疏密度不小于0.2。
1.3标准地调查标准地:在林分内,按照平均状态的要求所确定的能够充分代表林分总体特征平均水平的地块。
标准地种类:临时标准地和固定标准地。
选择标准地的基本要求:a.标准地必须要求有充分的代表性;b.必须设置在同一林分内,不能跨越该林分;c.不能跨越小河、道路或伐开的调查线,且应远离林缘d.设在混交林中时,树种、林木密度分布应均匀;e.未经人为破坏。
每木调查:在标准地内分别树种、起源、年龄、活立木、枯立木测定每株树木的胸径,并按整化径阶记录、统计,取得林木株数按直径分布序列的工作。
每木检尺步骤:a.径阶大小确认,b.起测径阶(最小径阶)c.划分材质等级d.每木检尺(由坡上方沿等高线按“S”形路线向坡下方进行检尺)1.4蓄积量测定标准木法、立木材积表法、标准表法和平均形数法、角规测树法2、森林植物学基础:2.1植物界的基本类群通常分为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低等植物(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形态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分化,大多数为单细胞,合子不形成胚而是直接萌发成新的植物体。
高等植物:绝大多数是陆生,出苔藓植物外,其他有明显的根茎叶的分化,生殖器官由多细胞构成,受精卵形成胚,再长成植物体。
根据种子是否有果皮包被,种子植物又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发育成种子的胚珠是裸露的,木质部只有管胞,韧皮部只有筛胞。
被子植物:种子或胚珠包被在果实或子房中,不裸露,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特有的生殖器官—花,木质部有导管和纤维,韧皮部有筛管和伴胞。
被子植物根据形态特征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胚具2片子叶,主根发达,多为直根系,茎中有形成层,能进行增粗生长;叶为网状脉,花通常为4至5基数,大多数的木本植物都是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多为草本植物,稀为木本。
胚具有一片子叶,须根系,维管束中无形成层,一般不能进行增粗生长,叶脉为平行脉,花基数为3。
2.2植物分类方法、系统、单位分类方法:人为分类法,自然分类法(系统发育分类法)植物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假花说)、哈钦松系统(真花说)、克朗奎斯特系统假花说:被子植物的花是由裸子植物中的单性孢子叶球演化而来的,被子植物的花不是一朵真花,是一个演化了的花序。
真花说:被子植物的花是裸子植物本类苏铁目的两性孢子叶球演化而成,即孢子叶球的主轴演化成花托,主轴上的大小孢子叶演化为雌蕊,小孢子叶演化为雄蕊,下部苞片演化为花被。
2.3植物的命名林奈双名法:每种植物由两个拉丁名组成,第一个词是属名,用名词,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第二个词为种加词,第一个字母要小写。
完整的学名还要加上命名人的姓氏缩写。
2.4植物检索表及其应用、2.5植物分类学形态术语《林学概论》P52-672.6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它包括数百万种植物、动物、微生物、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由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程。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生态多样性景观要素可分为嵌块体、廊道和基质。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a.生态系统类型多样b.物种多样性高度丰富c.物种的特有性高、生物区系起源古老d.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野生亲缘种质资源丰富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危机: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受到威胁原因:人口增长,过度砍伐森林,造成生境的破坏和退化;过度捕捞、过度利用,加速了生物资源物种的减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其他原因,外来物种入侵,不可抗力和法制的不完善等。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式: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
2.7我国主要造林绿化树种的分类特征、分布范围及主要用途P80-903、森林与环境的关系:3.1森林环境因子的分类及其作用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体生存的一切事物总和。
森林环境因子:气候因子、温度因子、水分因子、大气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地形因子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质对植物的影响:青蓝紫光会抑制茎的伸长,并产生向光性。
就植物光合作用而言,以红光的作用最大,其次是蓝紫光。
红光有助于叶绿素的形成,促进CO2的分解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蓝光有助于有机酸和蛋白质的合成;绿光及黄光大多被叶子所发射或透过,很少被利用;紫外辐射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抑制作用。
光补偿点: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植物的光合速率增大,达到一定数值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净光合速率为零,此时的光照强度即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在很大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和光照强度之间几乎呈正相关,但是超过一定限度后继续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增加开始转慢,达到一定阈值以后,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这一点为光饱和点。
喜光树种:只有在全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在光照不足的环境下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耐荫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比全光照下生长良好。
中性植物:无论在全光照或荫蔽条件下都能正常生长的植物。
植物光周期现象:每日日照时数长短对植物开花的影响。
长日照植物:每日日照时数超过某一临界值才能正常开花的植物。
短日照植物:每日日照时数要小于少于某一临界值才能正常开花的植物。
日中性植物:只有当昼夜长短相等才能开花的植物。
中间型植物:对于光照和黑暗没有严格要求,只要发育成熟就能开花的植物。
温度对植物生物化学过程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呈现指数式增加。
物候:树木在形态上发生的有节奏地进行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落叶、休眠等规律性的周年变化物候期:与物候相适应的树木各器官的动态时期物候相:不同物候期树木器官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特征变化树木的主要物候期:萌芽期、生长期、落叶期、休眠期冷害:(寒害)喜温植物在零度以上的低温条件下所受到的伤害甚至死亡。
冻害:气温低于0o C的低温对树木组织造成的伤害或死亡现象。
霜害:由于高温急剧下降至冰点以下甚至更低,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在树体表面凝结成霜,从而导致树木幼嫩组织或器官产生伤害的现象。
冻拔:(冻举)由于天气冷暖交替变化,昼夜温差大引起的根系拔出土壤而造成的灾害。
皮烧:树木受到强烈光照而导致树木的皮部和形成层坏死的现象根颈伤害:(颈烧、日灼)由于过高的土壤温度使苗木根颈部位的皮部和形成层受到灼烧而致死的现象。
水分因子对树木的意义:a.是树木的重要组成部分b.一切生命活动的重要介质c.原生质的活化状态是以充足含水量为前提d.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蒸腾和蒸发是树木失水的主要途径湿生植物:抗旱能力小,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旱生树种:能忍受较长时间干旱中生树种:适于生长在水湿条件适中的环境森林对水分因子的影响:森林参与水分循环过程,影响降水的形成;重新分配降水量,导致有林区与无林区水分状况的明显差异森林对风的影响:森林具有高大的树体、茂盛的枝叶、发达的根系和复杂的群体结构,对空气的流动具有阻碍作用,其结果是削弱风速、改变方向。
土壤厚度是影响森林分布和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还决定森林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森林对土壤的影响:森林活体对土壤形成和土壤性质有重要影响,地上部分的林冠发挥着改善小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土壤等作用。
林内死地被物积累是土壤养分元素和腐殖质的主要来源。
森林中矿质元素的循环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森林内部的循环,森林外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直接关系:寄生、附生、共生、根系连生附生:一种植物的器官,成为另一些较小植物的居住地间接关系:竞争、他感作用、改变环境条件他感作用:(异株克生)指一种植物产生的某些生物化学物质释放到环境中,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或有益作用。
森林对动物的影响:森林提供动物采食、隐蔽和休眠的场所,以维持个体的生命;森林为动物提供繁殖场所,以维持种的繁衍。
动物对森林的影响:a.动物对种子的影响,种子的散布范围和萌发b.动物对森林生长的影响c.动物对植物的授粉影响d.动物传播疾病3.2森林与环境因子作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形式基本规律:限制因子:森林中生物的生存和繁育依赖于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植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限制因子。
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谢福德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衍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过多或不足时,超过了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