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序言第二章目标和原则第三章承诺第四章全球行动计划:实施战略第一章序言1. 我们认识到,改善人类住区质量是最根本的需要,因为它深刻地影响着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幸福。
大家感受到良机,希望能建立一个新世界。
在这个新世界,可以通过国家内部和各国之间的团结和合作,通过在各级建立有效的伙伴关系使各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
在《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指引下的国际合作和全世界团结一致,以及本着伙伴合作精神对改善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2. 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会议(人居二)的目标是探讨两个具有同等全球性重要意义的主题:“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可持续发展,人是关切的中心,包括要使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和建立可持续的人类住区,务使人类有权享受与大自然和谐的健康而充实的生活。
3. 关于第一个主题,世界上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缺乏住房和卫生设施,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
我们认识到,获得安全而有益于健康的住所和基本服务,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社会和经济福利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应当是我们为10亿多缺乏像样生活条件的人所采取的紧急行动的基本内容。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一种可行的办法建设和改善无害于环境的住房,实现人人(特别是城市和农村的贫困者)享有适当住房。
4. 关于第二主题,可持续人类住区建设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充分尊重包括发展权在内的各项人权和基本自由,并且提供一种达成以道德与精神的远见建立起来的更加稳定与和平的世界的手段。
民主,尊重人权,社会各个部门透明的、代议制的、且负有责任的政府和行政机关,以及民间团体的有效参与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
诚然,没有发展,而且赤贫普遍存在,必然会妨碍充分有效地享受人权、民主和群众参与也必将风雨飘摇。
但不能以这两种情况作为违反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借口。
5. 当认识到这些问题具有全球性时,国际社会通过召开“人居二”认定,协调一致的全球性行动可能非常有助于促进实现这些目标。
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特别是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环境恶化、人口变化、普遍和持久的贫困,以及经济和社会不平等现象会产生地方性、跨国性和全球性的影响。
各社区、地方政府以及公共、私人和社区部门的合伙单位共同努力制定综合、敢想、富有新意的住房和人类住区发展战略越快,人民未来的安全、健康和幸福就会越美好,解决全球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前景就越光明。
6. 考虑到1976年在加拿大的温哥华举行的联合国第一届人类住区会议以来的经验,“人居二”重申近年来各有关世界会议的成果,并归结这些经验,形成人类住区议程:《人居议程》。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地球首脑会议)制定了《21世纪议程》。
在该会议上,国际社会商定了可持续人类住区建设框架。
其他各会议,包括第四届世界妇女会议(1995年,北京)、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1995年,哥本哈根)、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1994年,开罗)、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全球会议(1994年,巴巴多斯)、世界减轻自然灾害会议(1994年,横滨)、世界人权会议(1993年,维也纳)、以及儿童问题世界首脑会议(1990年,纽约)和普及教育世界会议(1989年,泰国宗甸),也都讨论了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内容,其成功地实施则要求在地方、国家和国际各级采取行动。
1988年通过的《到2000年全球住房战略》强调需要改进住房建设和转让、修订国家住房政策和拟订可行的发展战略,为下个世纪实现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的目标提供了有益的指南。
7.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城市化是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普遍健康状况的改善和更多地获得社会服务,以及文化、政治和宗教参与联系在一起的。
民主化增进了这种获得的机会和社会团体行动者,公私合伙者,以及权力下放的、参与性的规划和管理的有意义的参与和引入,这些都是未来成功城市的重要特点。
城市和集镇是增长的引擎,是孕育文化的摇篮。
城镇促进了知识、文化和传统,以及工商业的演变。
妥善规划和管理的城市住区是人类发展和世界自然资源保护的希望所在,因为城市住区有能力供养大量人口,同时能限制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城镇的发展造成超越城市边界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变化。
“人居二”涉及大、中、小所有住区,它重申有必要普遍改善人们的居住和工作条件。
8. 为了克服当前的问题和确保今后在改善人类住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条件方面取得进展,我们必须首先弄清城镇面临的各种挑战。
根据目前的预测,至本世纪末,将有30多亿人(即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生活和工作在城市地区。
城镇及其居民面临的最严重问题,包括资金不足,缺乏就业机会,无家可归者不断增加和棚户区蔓延,贫穷加剧和贫富悬殊扩大,不安全感加剧和犯罪率上升,建筑材料,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不足和恶化,缺乏保健和教育设施,土地使用不当,土地使用权无保障,交通堵塞加剧,污染增多,缺少绿地,供水和卫生设施不足,城市发展不协调,以及遭受灾害的易损性增加。
所有这些都是对各级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能力方面所面临的严重挑战。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联和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是我们为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而努力的依据。
国际和国内移民的急剧增长以及城镇人口的增加,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使这些问题更加严峻。
在这些城镇里,世界城市人口的很大一部分在条件不善的状况下生活,并面临诸多严重的问题,包括环境问题。
这些环境问题还因规划和管理能力不够、投资和技术缺乏、资金筹集不足和分配不当、以及社会和经济机会不足而不断恶化。
就国际移民而言,移民们需要住房和基本服务、教育、就业和在不丧失文化特性的同时融入当地社会,而且在东道国内他们应当获得充分的保护和关注。
9. 在全球化和相互依赖日益增强的过程中,农村住区代表着各级和各个领域更新发展创新的巨大挑战和机会。
但是,许多农村住区面临着经济机会、特别是就业机会缺乏或不足,基础设施和服务,特别是有关水、卫生、保健、教育、通讯、交通和能源方面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也缺乏或不足。
促进农村发展的合适的计划和技术将特别有助于减少发展不均衡、不可持续的实践、贫困、孤立、环境污染,以及土地使用权无保障等弊端。
这种努力可以促进改善农村住区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主流的联系,确保社区的可持续性和环境的安全性,以及减轻对城市发展的压力。
10. 城市、集镇和农村住区通过货物、资源和人口的流动联系在一起。
城乡联系对人类住区的可持续性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由于农村人口增长的速度已超过了创造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趋势在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给本已非常紧张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
迫切需要在农村住区、区域中心和小城市消除农村贫穷、提高生活条件的质量以及创造就业和教育机会。
必须通过平衡城乡地区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不同需要,充分发挥它们相互补充和联系的作用。
11. 与过去相比,目前更多的人在绝对贫困和没有适当住房的条件下生活。
无适当住房和无家可归在许多国家正成为威胁到健康、治安甚至生命本身的不断恶化的痼疾。
人人有权使其本人及其家属享有适足的生活水准,包括得到足够的食物、衣着、住房、水和卫生设施,有权使其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12. 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受自然和人为灾害而流离失所者(包括难民在内)、需要国际保护的流离失所者和国内流离失所者的人数急剧增加,使住房危机更加恶化,使在持久的基础上迅速解决这个问题的需求更加突出。
13. 必须充分考虑到儿童和青年的需要,特别是考虑他们的生活环境。
要特别注意鼓励他们参与城市、集镇和邻里的规划;这是为了保证儿童和青年的生活条件,借鉴他们对环境的见解、创造力和想法。
必须特别关注易受伤害的儿童,如街童、难民儿童和遭受性迫害的儿童的住房需要。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父母和其他法定监护人有使他们满足这些需求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14. 在住房和城市发展与管理的政策中,应特别注意土著人民的需要和参与。
这些政策应充分尊重他们的特征和文化,并提供一个使他们能参加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适当环境。
15. 妇女在实现可持续的人类住区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诸多因素,如妇女肩负的贫穷重担持续不断地加重以及对妇女的歧视,所以,妇女在获得适当住房和全面参与有关可持续人类住区的决策方面尤其受到限制,为实现可持续人类住区的目标,壮大妇女力量,让她们充分平等地参与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增强健康和根除贫困,都是十分重要的。
16.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残疾人。
但往往由于社会、经济、观念和生理上的障碍以及歧视,残疾人并不总有机会充分并平等地参与包括决策在内的人类住区的发展和管理。
应当消除这些障碍,在住房和可持续人类住区计划以及政策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残疾人的需要和他们关注的问题,以使所有人都能获得住房和参与机会。
17. 老年人有权过充实和富于成效的生活,应当有机会充分参与社区和社会的活动,参与有关其福利,特别是有关其住房需求的各项决策。
应当承认和珍视他们对人类住区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诸多贡献。
应当特别注意满足他们不断变化的住房和行动需要,以使他们能够在其社区继续过有益的生活。
18. 虽然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因缺乏法律、制度、财力、技术和人力资源而难以对迅速的城市化作出适当的反应,但许多地方当局正在以开放、负责和有效的领导方法去对付这些挑战,并热切期望人民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对能促进独立创新和创造力发挥,以及能鼓励广泛合作(包括与私营部门合作、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合作)的组织结构,应予支持。
此外,壮大所有人民的力量,尤其是易受伤害和处境不利群体,例如生活贫困者,平等和有效地参加有关人类住区的各项活动是公民参与的基础,国家当局应提供便利。
《人居议程》的确提供了一个框架,使人们承担起责任,努力促进和创造可持续的人类住区。
19. 人类住区问题具有多层面特性。
大家认识到,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和可持续的人类住区建设是同各国广泛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分不开的,也不能同良好的国家和国际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组织机构分开,而这些都是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且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
20. 人类住区在不同地区和国家及国家内部有很大的差别。
在实施《人居议程》时要考虑每个社区和国家的这些差别、具体情况和不同的能力。
在这方面,国际的、地区的、亚地区的、国家的和当地的合作与伙伴关系以及诸如人类住区委员会和联合国人居(生境)中心等机构及其资源,对于《人居议程》的实施都是十分关键的。
21. 《人居议程》向全球各级发出了采取行动的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