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型糖尿病治愈机理研究及成效---复方中药制剂《梅糖》临床效果概述梅连武糖尿病在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三大疑难病之一。
美国糖尿病协会曾宣称“糖尿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事实上西医已经把糖尿病列为“不治之症”。
在我国糖尿病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疾病,中医称之为“消渴症”或“消渴病”。
但从病症和发病机理上看中西医对糖尿病认知基本是一致的,但对糖尿病治愈的理念和方法完全不同。
我们课题组是一个以老、中、青结合的中医科研团队,针对治愈糖尿病的课题经历了近三十年、几代老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经过无数次的实验、论证和研究,终于研究成功复方中药制剂—“梅糖”。
2013年此研究成果正式申报了国家生物医药技术专利(专利号201310121761.8),我本人作为次成果的研发人之一,并委托边防武警医院经过近几年的临床验证,最终治愈人数近390人,平均治愈时间为4个月,有效治愈率为95%以上,全过程验证了糖尿病可以治愈的事实。
关注健康,就选朗杰医疗服务。
一、糖尿病治愈机理分析现代医学对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异常综合征,在发病的表现形式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不足或存在缺陷。
传统的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病畴,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三消论治。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而我们人类的遗传基因还是老样子。
这才是当代“现代病”“富贵病”爆发的主要原因。
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我们必须用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的双重利刃来破解医治糖尿病的难题。
为此,我们课题组在研制复方中药制剂—“梅糖”时,确定了以下两个课题:1、复方中药制剂“梅糖”--对II型糖尿病胰岛细胞的激活和修复的机理研究。
2、复方中药制剂“梅糖”--对II型糖尿病胰岛细胞的激活和修复能力的临床验证。
我们总结研究这一机理的主要体现在三个字上:调、养、生。
首先,“调”是前提。
西药治疗糖尿病关键是体现在“控”上,就是以控制住血糖值为主攻目标。
我们研制的中药制剂主要把功夫用在“调”上,根据“病在脏腑,根在细胞”的理论,全面调理五脏平衡、气血平衡和阴阳平衡,作用点就是从源头上解决了体“胰岛素抵抗”的问题。
依据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经过验证的:患者在服用“梅糖”的当天可以立即停用所有降糖药和胰岛素(后文有图示分析),当“梅糖”服用到7-20天以后,血糖值开始逐步下降,并逐步向血糖值的平稳趋势行进。
最终结果是同时达到“调”与“控”的双重目的。
第二,“养”是基础。
西医不能治愈糖尿病主要是体现在患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和服用降糖药物,这些办法也只是解决了胰岛素缺乏的暂时问题,却没有解决胰岛素的自给自足的根本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养”,通过养来弥补胰岛素分泌不足和作用缺陷问题。
其实上一步的“调”已经为下一步的“养”创造了一个改善后的体环境,同时我们在制剂的设计上加上了促进胰岛细胞生长的“营养”方剂,治疗效果就体现出来了。
因为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是体环境的改变与不适而使胰岛细胞受到损伤而产生的问题。
如果体环境改善了,“营养素”供给到位了,胰岛细胞的再生功能的激活和恢复便水到渠成,此时的胰岛细胞已具备了快速繁殖的能力,将原来只有20万、30万个细胞,经过几个月的繁殖已变成了120万、160万个细胞,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我们身体的需求,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曾经对糖尿病患者的治愈前、后的胰岛细胞数量进行过检测验证。
包括糖耐量试验,C肽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等。
实践证明我们的中药制剂完全可以解决胰岛素分泌不足和作用缺陷问题。
第三,“生”是目标。
事实上糖尿病真正治愈不光是血糖值达标,还要体重、血脂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都要达标,才是真实的治愈效果。
只有这几个项目达标才能实现“生”的目标,让胰岛细胞重新恢复再生和原有的功能。
我们参考了199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大会提倡的糖尿病现代综合治疗法的“五架马车”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在糖尿病治愈中打“组合拳”。
“糖尿病教育”我们有糖尿病自愈指导治疗(糖尿病自愈康复指导手册);“糖尿病药物”有复方中药“梅糖”;“血糖监控”我们对每个患者进行血糖监控;“饮食控制”我们设计了“糖友食谱”;“运动疗法”我们编制了“运动疗法指南”。
在临床过程中。
我们采取了糖尿病治愈和自愈相结合,重点做好患者“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方面的指导工作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临床实践与效果验证2009年9月--2013年12月份我们委托边防武警医院对复方中药制剂“梅糖”进行临床试验,在3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有过失败的教训,但最终我们还是更多的获得了成功的经验。
我们对390例确诊的糖尿病患者病例进行试验,按比例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治疗,用药组全部取消了常规治疗的所有药物,只使用“梅糖”进行治疗(停用所有降糖药物)。
临床试验表明:使用了“梅糖”的糖尿病患者服药后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1、空腹血糖在<10mmoL/L空腹血糖在10mmoL/L以下的糖尿病患者,病龄在5年以的,年龄在65 岁以下的220人。
经用“梅糖”治疗,并配合饮食和运动,5—10天血糖便可以降至6.5mmoL/L以下的214人,占比97.27%,身体各种糖尿病症状(如头晕、口渴、体乏、多吃、多饮、多尿等)逐渐改善,体力也逐渐恢复,精神状态明显好于治疗前,继续服药至60-90天,并配合饮食和运动,糖化血红蛋白从治疗前的7-9%下降到5.0-6.3%,血脂、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各项指标均恢复到正常值的共计215人,占比97.72%。
分别于停药后的6个月,每月跟踪抽检血糖4次,以后每月两次跟踪2年,经实验的220位糖尿病患者中,其中男性为100人,女性为120人,只有2例未跟踪到,仅有1例糖化血红蛋白为6.6%。
血脂胆固醇偏高,又加服梅糖2个月后,查糖化血红蛋白6.0%,血脂胆固醇也降至正常,现生活和常人一样。
2、空腹血糖在<18mmoL/L空腹血糖在18mmoL/L以下10mmoL/L以上的糖尿病患者170人,病龄在15年以的,年龄在65岁以下的,经用“梅糖”治疗并配合饮食和运动,10—15周餐后血糖便可以降至6-8mmoL/L,糖化血红蛋白从治疗前的9-10%下降到5.2-6.4%,身体各种糖尿病症状(如头晕、口渴、体乏、多吃、多饮、多尿等),全都消失,体力也逐渐恢复,精神状态明显好于治疗前,治愈后继续服药巩固30天,并配合饮食和运动,血脂、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各项指标均恢复到正常值的159人,占比93.52%,分别于停药后的6个月,每月跟踪抽检血糖4次,以后每月两次跟踪2年,经实验的170位糖尿病人,其中男性70人,女性100人。
只有1例未跟踪到。
仅有1例复发,糖化血红蛋白为6.7%。
血脂胆固醇偏高,又加服“梅糖”2个月,并配合饮食和运动,查糖化血红蛋白5.7%,血脂胆固醇也降至正常围,3、实验方法:本临床的390例糖尿病病例,时间从1998年8月---2013年7月期间经确诊的糖尿病病人,年龄在35—73岁之间,平均年龄59岁,除3 例40岁以下的糖尿病人,其病龄在5年以下,其他患者的病龄都在5 ---15年之间,最长病例15、8年。
390例糖尿病患者中,其中男性170列,女性220列,其中患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足的人就有42例。
病例随机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每组为195人,其中各组中所占糖尿病并发症的人数为,用药组为22例,对照组为20例。
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每天服用二甲双瓜+拜糖平或注射胰岛素。
用“梅糖”治疗组:所有病人每天服用“梅糖”,早晚各一次。
所有病人每天都要检测血糖。
60天后做相应的检查,并将检测结果与用药前的检测结果和对照组的检测结果做相应的比较,并继续跟踪观察24个月(结果见下附图表)。
另附:A . B两组分别用药的效果统计表:四、临床验证结论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验证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复方中药制剂“梅糖”对II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在18mmol/L以下,经过3-5个月的“梅糖”治疗,并配合科学饮食和适量运动,均能达到治愈的理想效果,并具备了更大围临床推广的基础和条件。
现在我们成功的临床已经验证了中医中药治愈糖尿病的事实,我们完全相信中医中药一定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做出巨大的贡献。
朗杰医疗服务400-0601707 。
此论文发表在《中国中医疑难病专家功勋人物大典》《首届治未病健康工程暨新技术产品交流会》上参考文献:【1】大龙、朱明娟、王渭池(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活血化瘀法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动力学观察.【J】《天津中医》, 1987▪3【2】国忠、钱冠清、黄娟娥、大龙、朱文云、罗小玲(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活血逐瘀法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对微循环变化观察.【J】《天津中医》, 1987▪3【3】高世嘉、金勇娟(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活血逐瘀法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流变学观察.【J】《天津中医》, 1987▪3【5】金文,梅志刚,朱惠斌.左归降糖灵提取物改善葡萄糖、胰岛素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联合诱导血管皮细胞损伤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2):73m-733.【7】丁红香,倪孔海,邵美娟,等.根素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皮细胞和抗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7,14(1):32—34.【8】周吴.桑椹子化学成分研究【J】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年6月24日【9】罗伟,菊香,静,等.根索对人脐静脉皮细胞功能保护机制的研究.【J】医药,2007,42(3):220-223.【10】菊香,静,邓志华,等.根索对氧自由基培养的脐静脉皮细胞ADMA-DDAH系统的影响。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2):l103.【11】永胜,王进,壬照华,等.丹参酮ⅡA对主动脉皮细胞功能损伤的保护机制.【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8):720_.723.2008,35(2):293-295.【12】林蓉.俊田,甘伟杰.槲皮索对TNF-a损伤的血管皮细胞的保护作用.【J】中药材.2004,27(8):597-599.【13】吴德芹,旭.麦冬药血清对静脉皮细胞血管调解物质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
2004.32(2):40—¨.【14】民,旭,朱平,等.麦冬、生地药血清对血管皮细胞增殖的影响.【J】国医论坛,2001,16(5):83—85.【15】爱东.庆法.郭永洁,等.清热化瘀方对毒素血症家兔血管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6,13【16】玉枝林舒.牡蛎壳与龙骨成分的分析【J】《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33卷第4期,432-4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