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况的汇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况的汇报


1、以新课程方案为基本依据,研制和出台新时 期学校资源配置标准
以新课程方案为基本依据,从我省实际出发研制和出台新 时期学校资源配置标准并强制执行,已成为当务之急。新的 标准除了原有基本资源项目外,还应包括体现时代要求的教 育信息化硬、软件资源以及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新课 程领域实施所必须具备的相关资源标准。针对当前一些学校 规模和班额不断膨胀的现实,有必要尽快出台比较刚性的学 校设置标准和班额控制标准等相关法规。
深化课程改革 与专业支持服务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陈夫义 2011年6月17日
报告提纲
新时期为什么还要继续深化课程 改革?
当前我们如何深化课程改革? 为了提供有力的专业支持服务,
需要掌握哪些新的专业本领?
一、新时期为什么还要 继续深化课程改革?
互动研讨:十年前开始的第八轮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设定了哪些目标?这些目标 哪些已经实现?哪些还没有实现?那些 尚未实现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努力达成吗 ?为什么?
当前抓教育质量工作,首先要提高认识,重温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重温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建立科学的课程改革观和教育质量观,进一步增强深化课程 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决策上来。
2、强化政府行为,把合力推进课程改革、提 高教育质量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
1、加强课程实施的研究与指导,促进国家课程方案的 全面落实。 2、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教与学方式的 根本转变。
3、深入研究,推动考试评价改革,发挥对教学的正确导 向和反馈指导作用。
4、深化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质 量普遍提高。
5、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提高教研工作水平。
3、进一步创新教研方式,全面构建“以校为本、 区域协作、网络支持、1、分析学科教学任务,研究学科教学和评价,对学科教学 提出指导性意见;
2、针对新课程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组织专题或课题研究, 通过网络进行“有问必答”和“在线研讨”;
3、建设和积累教学资源,组织广大教师参与网络资源的共 建共享;
4、科学调控,巧用考试评价力
1、进一步健全发展性评价制度,探索评价结果 的采信和使用,促进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学生综 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要进一步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借助网络平台的呈现方 式强化过程评价,简化评价操作,提高评价效率,完善对评 价的指导和监督,加强评价诚信制度建设,增强评价结果的 信度和效度,探索评价结果在招生录取中的采信和使用。初 中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和小学生的成长记录也要进一步探索和 完善。
3、考核选拔与持续培训结合,不断提高教育 行政领导和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
4、推进校内外教育资源课程化,开发、拓展和优化课 程资源,不断提升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5、健全和完善校本质量保障体系,定期对本校的课程 设置、课程实施、作业设计、测验考试和学生素质进行全 面评价,不断提升课程评价能力。
(二)科学配置,增强资源保障力
推心置腹:对于一个至今还没有明确的 法定地位的群体,如何克服自己的不足 和弱点,战胜自己的惰性,在急速变化 的时代快速提升自己,使自己立于不败 之地,是教研员必须面临的现实。“适 者生存”!在新时代,教研员必须与时 俱进,学习和掌握一些新的“兵法”、 “韬略”和“法则”。
兵法一:鼓励教师“变脸”,在 熟悉与陌生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3、以各学科教学和评价指导意见为蓝本,引领 教学评价、质量监测和学业考试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进行学业水平考试和教学质量监 测的命题时,要严格遵循各学科教学和评价指导意见进行命 题的系统设计;在考试和监测结果数据的分析中,要重点研 究有关标准的落实程度,找出薄弱环节;在考试和监测结果 反馈报告中,要准确反映区域和学校达标的状况,分析原因, 提出改进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关建议;研训机构则 可以依据有关报告精心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教研和培训工作 方案,切实提高研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以科学制定学校课程计划为抓手,通过学校课程计划 的研制、实施、评价与改进,不断提升课程规划能力;
(2)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突破口,着力落实新课程背景下 教学基本规范、把握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推进课堂教学 改革、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指导能力;
(3)以深化校本研训为依托,努力建立学习型团队,引导 教师加强教学反思和同伴互助,破解课改难题,实现个人与团 队共同成长,不断提升课程研究能力;
基本判断:学校教育持续多久,课程的 改进与调整恐怕就要持续多久。在一个 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课程固化了,课 程的生命与活力可能也就终结了。课程 改进或改革,是一个绕不开也不该绕且 不能绕的教育课题。
理性选择:精心研究、大力宣传和全面 推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并 加以巩固、发展、深化、提高。为了全 面深化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在 近年全省各地各学校总结的基础上,系 统总结提炼并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 式出版了《区域课改10项核心经验》。
这条兵法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当陌生人 ,不要总是停留在太熟悉的空间。要与 陌生性共舞,像画家一样,化熟悉为新 奇;像现象学家一样,在黑暗中书写, 看到白天看不见的东西(这是一种思想 方法,黑暗不是黑暗,可以“看”到很 多东西);像后结构主义者一样,在熟 悉与陌生间游移,看见新的希望和可能 性。
要指导教师把握好变化的度,不能该“回家” 的时候不回家,该“离家”的时候不离家;要 修炼诗性智慧,培养教师本身的实践智慧(比 如能够作出道德决定,决定什么时候该用教科 书,什么时候不用),洞识与理解力,反思与 批判,沟通、协调与执行力,审美与创造力等 。要鼓励教师敢于打破既有的框框(比如在教 学中偶尔也可以尝试“无教科书”的教学), 推动课程和教学的真正变革。
学校要与社会和家庭密切结合,有效利用校外资源为新课 程实施和提高质量服务(可以评选公布一批社会实践基地供 学校选用)。政府和社会机构要多为中小学生建设青少年活 动场所,公共文体和教育设施应坚持公益原则,尽可能为中 小学生提供免费服务。
(三)基于课标,提高教学实施力
1、结合我省实际,研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和 评价指导意见
2、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均衡配置学校课程资 源,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在新的资源配置标准出台之前,学校的资源配置不 应该低于原有标准。而在新的资源配置标准出台之后, 财政应按照均衡、公平的有关要求进行补充配置,教育 行政部门要按照新的标准调剂余缺。对于一时无条件达 标的,应在条件成熟时再统一配置。
3、学校、社会、家庭结合,有效利用校外资源 为新课程实施和提高质量服务
规划纲要:“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 。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 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 ,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 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大 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 “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 提高难度。”
兵法二:加强自我修炼,在传统的教学研 究与专业的课程领导之间游刃有余
课程分为5个基本层级和8层运作系统:理想的 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正式的课程 :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 、教材;教师理解的课程:学期/模块课程纲 要、单元/课时计划;课堂运作的课程:课堂 教学;学生体验的课程:测验/表现等评价。 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就是设法减少课 程在各层级之间的衰减,把理想的课程经过逐 层的转化变成学生体验的课程。
规划纲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
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 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 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 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 发展。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积极开展研究性 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 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 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 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
二 、当前我们如何深化课程改革?
互动研讨:对于继续深化区域课程改革 你有哪些高见?您所在区域和学校实际 采取了哪些措施?
凝聚共识,提升课程领导力 科学配置,增强资源保障力 基于课标,提高教学实施力 科学调控,巧用考试评价力 持续建设,充实专业支持力
(一)凝聚共识,提升课程领导力
1、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不断完善中、高考制度改革,形成课程改 革与考试改革的良性互动
进一步完善中、高考制度,要本着以下原则进行:有 利于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课程的全面开 设,也有利于上一级学校更好地选拔新生,在操作上还要 尽可能简便易行,同时还要获得社会和家长更多的认同。
3、探索开展以课程能力评价为核心的区域教育 评估,促进区域教育竞争力的迅速提升
互动研讨:未来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重点目标是什么?这些目标与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基本判断:“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载 体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抓课程 改革,就是抓素质教育,抓素质教育必 须抓课程改革。”(陈小娅语)没有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达成,就不 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公平。
结合我省实际,组织专家研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和评 价指导意见,对学科课程标准进行必要的解读和细化, 是整体提高我省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一项基础 性工作。
2、以各学科教学和评价指导意见为蓝本,引 领教研、培训和课堂教学
各学科教学和评价指导意见是学科课程实施的基本蓝图, 应成为研训部门对教师实施新课程学科培训、开展教研的基 本依据,通过基地培训、校本研训和集体备课,组织教师研 究和准确把握每门课程的整体要求以及每节课教学的基本内 容和要求,科学设计学生作业和训练序列,切实解决实际教 学中标高控制不准和题海训练过度等问题,既减轻由于要求 偏难而带来的不必要的负担,又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 效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