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江苏省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规范(试行)为加强我省水环境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统一治理,更好为水环境爱护服务,实现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特制定本规范。
规范分为水质自动站房建设规范、水质自动站仪器配置规范和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系统联网及数据交换协议规范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站房建设规范本部分适用于江苏省域内省建地表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站的建设及其治理。
1、站房总体要求:采纳砖混结构,为永久性建筑。
站房建为1~2层建筑物,一层楼内面积布局按站房各功能区面积要求设计。
站房采纳高雅的格调,红瓦粉墙,围栏采纳铸铁栅栏,墙边种常青植物,标志、标牌、取水口警示牌醒目。
与室外高压电线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2、标志:站房廊檐醒目位置设立0.5~1.0米高度绿色横幅,标示中国环保标志(底衬白色,标志绿色),标志后中文、英文同时标示“江苏省环境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横幅大小可依照建筑物调整。
具体参考附图。
3、标牌:站房统一使用铜制标牌,标牌上用黑色字体分不标注:江苏省环境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站自动站编号:××监控河流:××来水区域:××监测项目:××、××、××……经纬度:××、××治理单位:××市(县、区)××××(单位)4、取水口警示牌:白底红字,书写“环境监测设施取水口”,标牌为60cm×40cm。
5、征地面积:600~6000 平方米,不包括出入通道。
6、建筑面积:许多于150平方米。
除能安装全部监测仪器外,还应留有存放辅助设备、质控室和工作人员活动、休息的空间。
建议将站房分为实验区和办公区,按功能区相对集中布设房间。
各间使用面积范围如下:◆仪器间:30~36 m2◆采配水间:10~12 m2◆监控间:10~12 m2◆质控间:10~15 m2◆值班间:12~15 m2◆维修间:10~12 m2◆休息间:12~15 m27、仪器间:至少保留8米长的完整墙面(建议为一面),墙内不能埋电线、水管,同时能够承受仪器重量。
为提高仪器间的整体性、可观性,在不阻碍日常操作和维护工作的前提下,建议将分析仪器集中呈一字型排放靠于一侧墙面,如条件有限,也可呈L型排放。
仪器间在布设分析仪器时,必须预留日后增配仪器设备的空间。
8、实验台:站房内应设计一个工作实验台,同时配套安装一个实验水池,建议尺寸:1.5×0.9×0.8m,要求在实验台上能同时开展多个监测项目的质控实验。
9、窗户:设计上应综合考虑安全、采光和防尘等因素。
10、供电:应有三相供电,室内安装电表和配电箱。
供电系统应配有电源过压、过载和漏电爱护装置。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安装一个专用变压器,容量应大于总用电量的2倍。
11、供水:提供井水/自来水。
12、排水:设置排水系统,总排水口设在取水口下游10米以外。
应设置废液集中收集装置,有一周废液量的收集容器,定期清运。
13、温度和湿度:室内应配有空调设备(能来电自启)、除湿设备。
温度操纵在10℃~30℃,相对湿度操纵在80%以下,同时幸免阳光直射仪器。
14、避雷(直击雷):站房应安装避雷设施装置,通过具有资质的专业防雷机构测试,获得测试合格证明文件。
15、接地:站房应安装良好的接地装置,仪器操纵设备需要单独的接地线,接地电阻<4欧姆。
16、消防:站房内应配备消防设备,应有针对电器的自动灭火装备。
17、站房防护措施:应具备防雨、防虫、防尘、防渗漏和防电磁波干扰的相应措施,周围应有疏通雨水渠道。
18、通讯:自动程控电话1~2门,保证一门通讯专用。
19、有出入通道:保障运行维护车辆顺利出入子站。
20、视情况清淤和修护坡:要清除岸边的杂物、水草及河底淤泥,修一小段护坡,幸免漂移物堵塞取水口。
第二部分仪器配置规范本部分适用于江苏省境内省建地表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站的建设及其治理。
仪器配置分为仪器配置参数和仪器配置参数测定方法两部分。
一、仪器参数配置1、必配参数:五参数(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CODmn、氨氮、TP、TN、流量(太湖湖体水站还应配置:叶绿素a、藻类密度)2、选配参数:TOC、总酚、VOC、氟化物、重金属、叶绿素a、藻类密度、生物综合毒性二、配置参数测定方法1、必配参数测定方法,原则上和国标方法一致。
2、选配参数测定方法,假如用于区域环境生态补偿和法定目的监控,原则上与国标方法一致;假如用于环境预警,方法由用户确定,原则上能反映监控污染物的变化趋势。
配置参数测定方法具体见下表。
地表水自动监测参数测定方法参照表备注: *参见《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国家环保局(2002年)第三部分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联网及数据交换协议规范1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江苏省水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前端子站与数据中心之间相互数据传输与交换,不限制系统扩展其他的信息内容。
本规范明确了江苏省水环境自动监测系统供应厂商在开发前端数据采集、操纵系统,与省环境监控中心(数据中心)治理和应用平台进行数据交换时必须遵循的数据交换格式、接口连接方式、数据传递交互格式、通用代码等方面的标准。
本规范的作用域为各水质自动站数采仪与监控中心端之间。
依照信息技术的进展,本标准将适时修订。
本规范由江苏省环境信息中心负责解释。
2规范性引用文件以下标准和规范所含条文,在本规范中被引用即构成本标准的条文,与本规范同效。
3术语和定义3.1数据传输VPN网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是虚拟专用网的简称,通过专门加密的通讯协议将连接在Internet上的省环境监测中心、各地市环境监测站和各水质自动站之间建立一条专有的通讯线路,构成一个江苏省环境自动监测数据传输专网,称为数据传输VPN网。
3.2VPN网关VPN网关是实现省环境监测中心局域网(LAN)到前端系统网络连接的设备,部署在省环境监测中心、市县环境监测站、前端系统Internet网络中的安全设备,通过此设备,在Internet 网组建数据传输VPN网。
3.3ADSL、光纤接入网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作为一种传输层的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的铜线资源,在一对双绞线上提供上行640kbps下行8Mbps的带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宽带接入。
光纤接入网采纳光纤做为要紧的传输媒体来取代传统的双绞线,由于光纤上传送的是光信号,因而需要在交换局将电信号进行电光转换变成光信号后再在光纤上进行传输。
在用户端则要利用光网路单元(ONU)再进行光电转换恢复成电信号后送至用户设备。
3.4数采仪采集各种类型监控仪器仪表的数据、完成数据存储及与上位机数据通讯传输功能的单片机、工控机、嵌入式计算机、嵌入式可编程自动操纵器(PAC)或可编程操纵器等。
3.5前端监测子站(前端系统)由水质自动站的现场仪器、数采仪、VPN网关等构成前端监测子站(前端系统)。
前端监测子站是分布在各地区的监测子站,每个监测子站有一套或多套监控仪器、仪表,监控仪器、仪表通过模拟或数字输出接口连接到数据采集仪,数据经数据采集仪整合、封装,通过数据传输VPN网传送至上位机。
3.6XMLXML即可扩展标记语言,为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的简写。
3.7Web ServiceWeb Service是一种通过HTTP协议,以Web应用服务器为依托,利用XML平台做交互的方式,实现跨平台的功能。
3.8FTPFTP为(File Transfer Protocol)是用于TCP/IP网络的协议之一。
是Internet文件传送的基础,用于将文件从网络上的一台计算机传送到同一网络上的另一台计算机。
3.9消息队列(Message Queue)消息队列技术是分布式应用间交换信息的一种技术。
消息队列可驻留在内存或磁盘上,队列存储消息直到它们被应用程序读走。
通过消息队列,应用程序可独立地执行。
它们不需要明白彼此的位置、或在接着执行前不需要等待接收程序接收此消息。
3.10多址传送为满足“一份数据,同传多个地址”的要求,假如对现场端的数据发送采纳多址传送的模式,则是同时将一份现场数据发送到省级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3.11监控中心提供对各个前端系统的集中的监控、数据处理、信息公布的功能,监控中心由VPN网关、数据库服务器、通讯服务器、数据处理服务器、网络设备、信息公布服务器等汇合而成。
4自动监控数据交换总体要求4.1总体架构依照环境自动监控的需求,在各河流、口门、水源地部署前端监测子站,由水质在线监测仪器通过RJ45,RS-232,RS-485连接数采仪,收集数据并传送到数采仪中;数采仪连接VPN设备,通过光纤专线、ADSL或其它方式将加密后的数据传送至省环境监测中心,实现对水环境质量监控、分析及监测预警。
具体网络部署如下图示:数据库省环境监测中心内网网闸省环境监测中心外网数据库省环境监测中心内网网闸数据库监控摄像头各监测因子省环境监控中心(省环境监测中心)数据摆渡SAN 存储业务系统业务系统业务系统...业务系统业务系统业务系统...无锡市苏州市常州市...中心端VPN 设备监控摄像头各监测因子监控摄像头各监测因子图4-1 网络拓扑图所有前端监测子站、省环境监测中心、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建立水环境监控数据传输VPN 网,在保证数据安全性的前提下提供数据的快速交换通道。
前端监测子站采纳以光纤、ADSL 为主的方式接入VPN 网络。
各前端监测子站、省环境监测中心、各省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均配VPN 网关设备。
省环境监测中心对有线网络进行接入,满足与各前端监测子站的连接。
各VPN 设备均配有公网静/动态IP ,具体见江苏省环境信息中心的VPN 组网方案。
自动监测数据采纳“省级集中,向下分发”的模式,所有前端监测子站将数据上报到省环境监测中心,由省环境监测中心将数据分发到省辖市级数据分中心。
采纳多址传送的方式同时向国家发送数据和省级同步发送数据。
4.2系统数据流数据流包括两个方面:前端监测子站向监控中心上报监测的数据,即上行数据。
前端监测子站通过传输网络以HTTP、FTP或MQ等传送方式向监控中心上传数据。
监控中心向前端监测子站传送操作指令(如设备操作指令、数据补发指令等),即下行数据。
系统数据流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