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
1.产生在原始公有制基础上的氏族习惯,是调节社会纠纷,约束人
们共同劳动力以及平均分配的共同准则。
2.“无虐之刑”,主要指:“黥(qíng)、劓(yì)、刵(èr)、椓(zhuó)、
处死五种。
”
3.“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4.夏代的监狱统称圜土,夏台,钧台是指国都内的监狱。
5.商代把中央最高审判机关改称为司寇,对于重大案件的审判必须
奏请商王批准,商王掌握生杀予夺和决定宿舍胜负的勾决权。
6.商代又有专门关押要犯的狱,称之为“囹圄”。
7.“德”的要求,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宗、保民。
8.“礼”的核心,在于“亲亲”和“尊尊”。
9.抽象的精神原则:忠、孝、节、义、仁、恕、
10.具体的礼仪形式:吉、凶、军、宾、嘉。
11.“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12.西周的“圜土之制”是中国有期徒刑的开端。
13.“嘉石之制”是中国劳役刑制度的开端。
14.西周时期有“三赦之法”:“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
”对于这
三种人,如果触犯法律,应该减免、赦免其刑罚。
15.《尚书·康诰》:“人有小罪,非眚(shěng),乃惟终,……有厥小罪,
乃不可不杀。
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时乃不可不杀。
”
其中,“眚”是过失之意,“非眚”即是故意,“惟终”是指惯犯,“非终”则是指偶犯。
16.秦国商鞅先后两次发布变法令。
17.汉代的买卖契约叫做“券书”。
18.北齐为维护封建国家利益,在《北齐律》中首次规定“重罪十条”,
是对危害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十种重罪的总称。
19.从篇章体例上看,《开皇律》舍北周而采北齐的十二篇的结构。
20.《宋刑统》是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
21.《越宫律》27篇,《朝律》6篇,连同上述的《九章律》和《傍
律》,合计60篇,大致奠定了汉律的规模。
22.“亲亲得相首匿”,确立于汉代,是指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
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相互隐匿犯罪行为,而且减免刑罚。
23.“五过”制度: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
“惟官”是指秉承上
司旨意,官官相护;“惟反”是指利用职权私报仇嫌;“惟内”是指内亲用事,为亲徇私;“惟货”是指贪赃收财,敲诈勒索;“惟来”是指接受请托,枉法徇私。
24.公元前501年,邓析作竹刑。
25.《法经》中规定杀人、伤人及侵犯人身安全犯罪及其刑法的篇目
是贼法。
26.北齐后主天流五年(公元569年)亦诏令:“应宫刑者,普免刑为
官口。
”从此宫刑不复作为一种法定刑。
27.隋代伴随着封建五刑体系的出现,标志着封建刑罚制度趋于成熟,
并直接影响到唐代。
28.对于手足伤人及用器物伤人,唐律视其情节规定了不同的处罚。
对伤人罪的后果不是立即显露的,唐律特别规定了“保辜”制度。
29.在唐代,中央或地方如发生特别重大的案件,往往由大理寺卿、
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在京组成中央临时最高法庭,加以审理,时称“三司推事”。
到封建后世,“三司推事”制逐渐演变为“三法司”联合审判制。
30.唐代死刑案件,通常先由中央有关部门复查,然后报请皇帝裁定。
但又规定死刑执行前必须进行复奏。
贞观初年,唐太宗以“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为由,改在京死刑三复奏为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复奏,决日又三复奏。
各州的死刑案件仍实行三复奏。
31.把犯有两个以上罪同时被告发被审理的,叫做“二罪以上俱发”,并
采取“以重者论”的处理原则。
具体讲,同时犯了两个以上罪,以重罪作为处刑的标准;如果想等,取一罪处理;如果一罪已经论决,余罪后发,又与已判罪相等,不再追究;如果余罪重于已判的罪,则以前后罪的刑差作为定罪的标准,即所谓“通计前罪,以充后罪”。
32.按照唐律规定,同属一国的侨民之间的犯罪,由唐代按其本国的
法律处断;不同国籍的侨民犯罪,由唐代按照唐律处理。
33.建隆四年颁行“折杖法”,意在笼络人心,改变五代以来刑罚严苛的
弊端。
新的“折杖法”规定:除死刑外,其他笞、杖、徒、流四刑均折换成臀杖和脊杖。
34.清代最重要的法律形式就是例。
条例一般而言是专指刑事单行法
规,则例指某一行政部门或某项专门事务方面对单行法规汇编,事例指皇帝就某项事务发布的“上谕”或经皇帝批准的政府部门提出的建议,成例,也称“定例”,指经过整理编订的事例,是一项单行法规。
成例是一种统称,包括条例及行政方面的单行法规。
35.《大清新刑律》是清廷于1911年1月25日公布的中国历史上第
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但仍保持着旧律维护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的传统。
36.1864年清廷与英、美、法三国驻上海领事协议在租界内设立的特
殊审判机关。
37.六赃具体包括以下罪名:一是“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
监临”,“强盗”,“窃盗”,“坐赃。
38.唐律的特点:“礼法合一”的特点;科条简要与宽简适中的特点;立
法技术完善的特点;唐律是中国传统法典的楷模与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
39.西周时期“礼”与“刑”的关系。
40.简述唐朝的“数罪并罚”原则。
41.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42.解除婚姻的条件与限制。
43.试述《法经》产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主要内容与阶级本质。
39题:从宏观上看,西周时期的“礼”与“刑”都是当时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规则。
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西周奴隶制法制的完整体系。
西周时期,“刑”是同“礼”相对应的一个
范畴,多指刑法和刑罚。
“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
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即正面地、积极地规范人们,要求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而“刑”则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对于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
凡是礼所禁止的,亦为刑所不容,二者相辅相成,即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缺,“出礼入于刑”。
刑的功能,重在制裁。
由于“礼”在西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广泛的调节作用,所以“礼”也构成了当时不成文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周时期对于各种罪行、恶行的断定,也主要是依据“礼”的精神原则和具体的礼仪规范。
所以说,在西周时期,“礼”与“刑”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40题:唐代把犯有两个以上罪同时被告发被审理的,叫做“二罪以上俱发”,并采取“以重者论”的处理原则。
具体讲,同时犯了两个以上罪,以重罪作为处刑的标准;如果想等,取一罪处理;如果一罪已经论决,余罪后发,又与已判罪相等,不再追究;如果余罪重于已判的罪,则以前后罪的刑差作为定罪的标准,即所谓“通计前罪,以充后罪”。
唐代“数罪并罚”的理论较前轻缓,反映了初唐统治者“恤刑慎罚”的思想,以及谋求王朝长久统治的愿望
41题:第一,中国法律产生于古代中国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它的法律起源具有独自的特点,即实行礼法结合。
第二,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具有早熟性。
第三,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带有维护专制王权的特点。
第
四,因自然经济的稳固,商品经济的不发达,加之过早确立君主专制制度以及礼的规范发展,使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就带有刑事法规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的特点。
第五,由于夏代提早跨入阶级社会,奴隶制未能充分发挥,所以,它的法律在形成时带有氏族社会的浓厚色彩,以及贵族宗法统治的显著特点。
42题:解除婚姻的条件:“七出”,又称“七去”,是男子可以休妻的七项条件。
具体是指: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
解除婚姻的限制:“三不去”,即有下列三种情况不得休妻:有所娶而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七出”、“三不去”制度是宗法制度下父权和夫权专制的典型反映。
43题:(一)《法经》产生的历史背景
①《法经》是战国初期李悝制定的。
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诸侯国新兴地主阶级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著《法经》六篇。
②《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它是适应日益发展的封建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出现的。
③春秋以来,随着土地私有的出现,各诸侯国税亩制的实行,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不断发展,地主阶级在各国掌握政权以后,确立了封建制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有一定的法律措施,加以保护和巩固封建制度。
《法经》就是封建生产关系日益发展的产物。
(二)《法经》的主要内容与阶级本质
《法经》六篇:《盗》、《贼》、《网(囚)》、《捕》、《杂》、《具》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
盗贼许劾捕,故
著《网》、《捕》二篇。
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踰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
)
《法经》的阶级本质:第一,它的锋芒主要是指向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
第二,维护君主制度。
第三,维护封建等级制。
《法经》的历史意义:首先,《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
其次,《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