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学术观点:寒毒说,异气说。
温病若做伤寒,行汗下着必死的理解温病和伤寒性质不同治法上差异很大。
温病属热性病,且多有气津郁闭,在早期也有恶寒等类似伤寒表现,若误认为伤寒而用辛温发汗的方法,则愈耗气液,气津闭阻更甚,病情加重;在中后期,温病火热之性渐显,可表现为恶热不恶寒,此时若误认为阳明病之大热而用下法则气津大伤,更无力驱邪外出。
实质上是在告诉后学者,要注意温病和伤寒的鉴别。
朱肱:《类证活人书》学术观点1从经络辨病位2脉症合参辨病性3正病名以辨病证4论方药加减并补其不足为什么要证病名?朱肱以为:“天下之事.名定而实辨.言顺则事成.又况伤寒之名,种种不同……不得其名,妄加治疗.往往中暑乃作热病治之反用温药;湿温乃作风温治之,复加发汗,名实混淆.是非纷乱.性命之寄,危于风烛。
”因此.他具体地将伤寒与伤风、热病、中暑、温病、温疟、风温、温疫、中湿、湿温、痉病、温毒等病名区分开来.以为“名定而实辨”,这样才可“因名识病,因病识证”.而治无差误。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研究伤寒的方法:以经注论,以论证经。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三纲鼎立学说临床意义,价值(即方有执对伤寒的看法)三纲鼎立学说即:“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之说,意义:明确了外感病的最初阶段。
提出在临床上病邪过了卫表阶段,就不再是单纯外感病;伤寒过了太阳篇,就不再是单纯伤寒了。
故治疗时首要任务就是争取在早期早治,传变之后正邪矛盾就易纷繁复杂。
另外也告诫后学者,应当要准确把握伤寒最初阶段,不要失治误治。
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之中最多杂病A、杂病体质易感伤寒,原因就是其人正气较弱,卫表不足。
B、外感病失治误治,耗损了人体正气,最易造成杂病体质。
C、告诫后学者要将正伤寒和杂病伤寒区分开,临床要辩证论治,根据患者体质来处理。
薛雪:湿热病《湿热条辨》钱乙1、明析儿科病理生理特点。
生理:脏腑柔弱,血气未实。
病理: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小儿病疳,皆愚医之所坏病;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
3、发展儿科诊断方法:面上诊,目内诊。
4、确立儿科五脏辩证纲领:心主惊,肝主风,肺主喘,脾主困,肾主虚。
许叔微《许氏伤寒论著三种》(《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学术理论:1、论治伤寒重视表里虚实2、因虚受邪,留而成实3、伤寒因以真气为主;“阳病易下,真气弱则下之多脱;阴病易温,真气弱则客热便生。
刘完素:《素问元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三消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燥邪的病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学术理论:1、玄府气液说,明确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导致玄府闭塞的原因:热气拂郁。
2、对火热病的阐发:六气皆从火化。
六气皆从火化六气化火:A、风化火:风火同为阳,其性相同,多兼化。
B、寒化火:寒邪郁闭,阳气不能宣散而转为内热。
C、湿化火:湿邪之郁,闭阻气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火热。
D、燥化火:燥邪伤热之阴津,阴津久伤,则烦热气郁,化为火象。
E、暑化火:暑与火同为阳,其性相同,多兼化。
火化六气:A、火化风B、火化暑C、火化湿:热气怫郁,津液不行,淤阻一处,而化湿D、火化寒:大热之后,大伤阳气,证候转变为虚寒证。
E、火化燥:火邪伤人阴津,阴津久亏,机体失于濡养,则燥象遍生。
治疗经验:1、治热病善用寒凉。
表证:凉膈散;半表半里:小柴胡汤;里证:承气汤加黄连解毒汤。
2、对消渴的认识:《三消论》把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消渴的病机:燥热一也,但有微甚耳治疗:“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
”3、重视降心火,益肾水。
4、主张开发郁结,宣统气液。
张元素:《珍珠囊》学术理论:1、总结脏腑辨证理论2、探讨遣药制方理论:①升降浮沉:a:气味厚薄b:与炮制的关系c:论根梢的作用。
②创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3、注重抚养脾胃(养正积自除)李杲(李东垣):《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学术理论:1、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2、元气不足,气火失调,升降失常。
治疗经验:辨内外伤要点。
病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治法:1、补中益气,升阳散火。
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
2、甘温除热。
王好古:《此事难知》、《阴证略例》学术理论:1、内感阴证论(病因:饮食冷物、误服凉药、口鼻吸入雾湿之气)2、“内已付阴”说(病因:内:纵欲、劳倦、饮食生冷、平素体弱;外:不知预防外感寒湿露雾之邪)治疗经验:调中温中、温养脾胃。
治疗阴证经验:1、外感寒湿,调中解表。
2、首重太阴,调中温中。
张从正(张子和)学术理论:1、论病首重邪气:因邪致病,论病重邪,驱邪安正。
2、论天地人三邪发病:天地人邪三者。
3、贵于血气流通。
治疗经验:驱邪三法:汗吐下。
汗法宜忌:凡发汗欲周身絷絷然,不欲如水淋漓,欲令手足俱周遍,汗出一二时为佳。
中病则止,不必尽剂。
常用药:栀子,黄连,苦参,大黄,黄芩,郁金,常山,藜芦,地黄汁,木香,远志。
朱震亨:学术理论1、阳有余阴不足论2、相火论:a:相火为生命之动力b:相火妄动则为贼邪。
治疗经验:1、滋阴降火法(气有余便是火)治火证三法:实火当泻,虚火当补,郁火当发。
2、升补阴血法3、气病治疗经验。
痰证:病因病机:脾虚、气郁。
临床表现:百病兼痰。
治法方药:健脾、顺气:二陈汤。
治疗: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薛已:学术理论1、治病求本:a:辩证施治的原则,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
b:调治脾胃为治病之关键。
2、重视脾胃治疗经验:治虚心得。
孙一奎:《赤水玄珠》学术理论:1、命门学说;a:命门有位无形。
b:命门诶肾间动气。
c:命门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
2、论三焦a:三焦外有经而内无形。
b:三焦相火,为原气之别使。
繆希雍学术理论1、邪入口鼻,证多阳明。
“伤寒、瘟疫…..凡邪气之入必从口鼻。
伤寒瘟疫,三阳证中往往多带阳明者。
”治疗经验1、重用阳明清法,注意顾护阴液。
(速逐邪热)2、调护脾胃,善补脾阴:以甘平、甘淡、甘酸之味治之。
3、治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治吐血三要法的理解A、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则血行经络,不止自止;止血则血凝,发热恶食,病日痼矣。
B、宜补肝不宜伐肝:肝藏血,吐血者乃肝失职不藏血也,养肝则肝气平而有所归,伐之则肝虚不能藏血。
C、宜降气不宜降火:吐血的病机总为气机上逆,故降气则能改变气机上逆的状态,且血随气行,故而降气即可平冲逆之气血。
赵献可:《医贯》、《邯郸遗稿》学术理论:1、命门有位无形,为人身“真君之主”。
2、名门对先后天的作用。
治疗经验:1、治疗先天水火不足:所谓壮火、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真阴。
”痰证:痰之本,水也,源于肾。
张介宾:《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学术理论:1、阴阳一体思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
”2、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
“无火无水,皆在命门,总曰阴虚之病;故治水治火,皆从肾气,此正重在命门。
”3、命门学说。
常用药:熟地。
吴有性(吴又可):达原饮。
喻昌(喻嘉言):学术理论:1、伤寒“三纲鼎立”说2、秋燥论:创“清燥救肺汤”其用药大旨为重视胃气,肺胃兼顾,寓培土生金于甘柔滋润之中。
治疗经验:“逆流挽舟”法治痢。
“下痢必从汗先解其外,后调其内。
主治方剂:人参败毒散李中梓:学术理论1、先后天根本论“治先天根本,则有水火之分。
水不足者,用六味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火不足者,用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治后天根本,则有饮食劳倦之分。
饮食伤者,枳术丸主之。
劳倦伤者,补中益气主之。
治疗经验:治泄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李中梓先后天根本论的内容和意义内容:明确提出肾为先天,脾为后天,先天滋后天,后天养先天。
治先天根本,则水火之分。
水不足者用六味丸壮水以制阳光;火不足者,用八味丸益火以消阴翳。
治后天根本,则有饮食、劳倦之分。
饮食伤者枳术丸主之;劳倦伤者,补中益气主之。
意义:在治病过程中,尤其是在治疗虚损性疾病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一点是注意脾肾状态,恰当地调补脾肾。
叶天士学术理论:1、创立卫气营血论治大法,阐发温病病机,久病入络说2、倡阳化内风说治疗经验:1、久病入络论治2、治疗奇经病证。
奇经用药,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强调以调补肝肾为总的治法,用药多选择血肉有情之品。
王清任:治疗经验:1、瘀血证治:a、补气活血法:补阳还五汤b、活血化瘀法:解毒活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淤汤王世雄(王孟英)学术理论:1、辨析六气,尤详于暑。
“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
”2、论治霍乱,首分寒热。
唐宗海通治血证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血证用药宜忌:忌汗,禁吐,主下,宜和服温热药后为什么会出现频出矢气,甚至泄泻而爽。
这是体内阴寒浊邪为阳所化,排出体外的表现。
温热之药入体,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平人或者虚寒之人服之则安;内热之人可现热势更旺,甚至客热遍生;湿热浊邪内闭之人也可见排矢气、泄泻,但必排气而腹胀转增,泄泻而黏腻不爽;唯气阳不足且有阴寒浊邪内伏之人,阴寒浊邪为温病之力所化,通过汗下等方式排出体外,排后一身轻快。
1、温病若做伤寒,引汗下着必死温病和伤寒性质不同治法上差异很大。
温病属热性病,且多有气津郁闭,在早期也有恶寒等类似伤寒表现,若误认为伤寒而用辛温发汗的方法,则愈耗气液,气津闭阻更甚,病情加重;在中后期,温病火热之性渐显,可表现为恶热不恶寒,此时若误认为阳明病之大热而用下法则气津大伤,更无力驱邪外出。
实质上是在告诉后学者,要注意温病和伤寒的鉴别。
2、伤寒之中最多杂病A、杂病体质易感伤寒,原因就是其人正气较弱,卫表不足。
B、外感病失治误治,耗损了人体正气,最易造成杂病体质。
C、告诫后学者要将正伤寒和杂病伤寒区分开,临床要辩证论治,根据患者体质来处理。
3、李中梓先后天根本论内容:明确提出肾为先天,脾为后天,先天滋后天,后天养先天。
治先天根本,则水火之分。
水不足者用六味丸壮水以制阳光;火不足者,用八味丸益火以消阴翳。
治后天根本,则有饮食、劳倦之分。
饮食伤者枳术丸主之;劳倦伤者,补中益气主之。
意义:在治病过程中,尤其是在治疗虚损性疾病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一点是注意脾肾状态,恰当地调补脾肾。
4、服温热药后为什么会出现频出矢气,甚至泄泻而爽。
这是体内阴寒浊邪为阳所化,排出体外的表现。
温热之药入体,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平人或者虚寒之人服之则安;内热之人可现热势更旺,甚至客热遍生;湿热浊邪内闭之人也可见排矢气、泄泻,但必排气而腹胀转增,泄泻而黏腻不爽;唯气阳不足且有阴寒浊邪内伏之人,阴寒浊邪为温病之力所化,通过汗下等方式排出体外,排后一身轻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