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群落样地调查规范化整理lu入与标准

植物群落样地调查规范化整理lu入与标准

植物群落样地调查的规范化整理录入与标准1 总体目标通过本标准的实施,提出植被、保护植物、特有植物和资源植物的调查、评估的技术规范。

提出植被、保护植物、特有植物和资源植物的数据集成标准。

2 项目的科学依据、意义、特色和创新性某一地区的植被是各种不同的植物与当地的各种自然条件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

因此植被是当地气候、土壤、热量、温度、水分诸生态因子,以及生态系统、景观,甚至地质历史的最好的反映。

植被提供了微生物、动物的直接的食物源,又构成了一切动物的生境。

一定的植被总是与一定的物种相联系,因此植被可以指示生境、指示动植物。

植被的变化必然引起生境、物种的变化。

而植被又是最直观和最便于监测的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因子。

植被是各种生境因子的综合体现,是一切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基础;植被类型及其动态与动物、真菌、昆虫以及其它植物资源密切相关;因此,植被是资源植物、珍稀濒危植物、动物、真菌、昆虫等调查和评估的基础。

植被的调查是最基础和最基本的工作。

然而,目前信息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不利于信息共享,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

所以,在目前的技术和方法体系的支持下,按照科学合理的标准,建立植被调查体系的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有利于进行植被、保护植物、特有植物和资源植物研究。

创新性(1)该标准明确界定了灌木、草本和层间植物的界线,在以往的文献中对灌木、草本和层间植物的界定不明确,造成不同的调查者和文献之间对同一类植物调查的差异,例如,我国南方森林中常见的悬钩子Rubus spp.、拔契Smilax spp.在不同的群落调查中或者被划入灌木层或者被划入层间植物,再如,草质藤本中绞股蓝Gynostemma spp.或者被当作草本层或者被当作层间植物进行调查,导致在进行样地分析时同样类型的样地出现不同的分析结论。

(2)该标准明确确定样地面积为投影面积,避免了坡度大小对调查精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才能与地理信息和森林资源的调查对接,形成统一的标准。

在以往植物群落学的调查中,对样地面积的类型(指投影面积和坡度面积)并未明确,多数调查者使用的是坡面面积,造成不同的样地之间分析结论不具有可比性,也难于用地理信息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3)该标准可以定量计算生物多样性各项定量指标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而以往的植物群落学调查大多用盖度、多度等粗放的等级指标,仅仅能满足对群落类型的划分,而不能全面深入的对生物多样性及物种的空间分布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3 植物、植被调查的技术规程和技术指标3.1 划分植物群落和植被类型的原则和依据本标准采用的植被分类的原则、单位和系统与《中国植被》和《云南植被》等专著中的一致。

在划分植被类型的高级分类单位时,重点考虑植被的生态特征;在划分植被的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时,重点考虑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尤其是建群种、优势种或有时是狭域分布的标志种。

3.2 植被分类的等级、单位及其意义(1)植被型:建群种或优势种生活型相同或相近的群落构成相同的植被型。

就地带植被而言,植被型是特定气候区域的反映;就隐域植被而言,植被型则是特殊地理生境的产物。

如雨林、常绿阔叶林、竹林等等。

(2)植被亚型:在植被型内,根据群落建群种或优势种在生活型上存在的差异,可进一步划分出若干植被亚型。

这种生活型上的差异主要是由气候亚带和一定的地形地貌、土壤基质等条件所引起的。

如在雨林(植被型)之下进一步划分的湿润雨林、山地雨林(植被亚型)等。

(3)群系组:根据组成群落的建群种亲缘关系的相近程度,如同属或近缘属,而且生活型近似或生境相近而划分出不同的群系组。

如:栲类林、石栎林等。

(4)群系:建群种或共建种或标志种相同的植物群落构成为同一个群系。

如:云南龙脑香、隐翼林,滇木花生、阿丁枫林等。

3.3植物群落样地是植物在空间分布的种类、数量及其栖息地等信息的综合反映。

因此,明确植物群落信息数字化的工作内容,严格按要求进行数字化处理是将为我国生物多样性和植被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础。

植物群落调查样地的信息标准化信息主要包括文字信息。

它们的数字化处理过程主要有三个步骤:样地中标本信息的整理、鉴定、录入及审核。

标本信息的整理是指对样地中出现的标本进行采集、调查、鉴定;收集和录入所有的样地原始信息并记录到样地记录表格中;样地标本信息的学名核对与录入是指将整理时收集和记录到的标本信息录入到相应数据库中;样地信息的审核可分为录入人员的自我核对、专家的审核及数据管理人员的审核。

前者主要核对由于录入者失误所造成的信息失真、缺失及偏差,后二者则主要检查录入的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要求、是否符合项目要求、是否按既定进度进行等。

样地数据信息的整理、录入及审核可能会因类群的不同而有一定差别,但其基本原则是统一的,即全面而真实地反映标本的实际情况。

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规范化的整理、录入及审核将有益于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因而将主要的工作内容、要求及工作细则详述如下。

通过事先制定好的系列调查表格,对植被进行深入的定量化和定位化调查,使前后调查的各种数据规范、统一,便于今后比较、分析和应用。

在线路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地形、海拔、坡向坡位、地质土壤,以及植物群落的生态结构和主要组成成分的特点,采取典型选样的方式设置样地。

根据具体群落的复杂情况,设置投影面积为900、500平方米或225平方米的样地,再在样地内建立5*5的网格,调查时以网格为单位进行调查。

调查中,凡是胸茎等于或大于5cm以上的木本性直立植株,视为乔木层种类,进行每木调查,即包括胸茎、树高、枝下高、秆型、生活力及起源等在内的调查;凡是胸茎小于5cm 以下或高度低于5m木本植物视为灌木层,包括未进入乔木层的下木、乔木种类的幼苗、幼树。

进行高度和德氏多度级调查;草本植物也进行高度和盖度调查;藤本及附生植物(层间植物)进行攀缘高度或附生高度及盖度调查,藤本植物还进行基干粗度调查。

见植被样地调查表。

(1)乔木调查:对样地中凡是胸径等于或大于5cm的树木都用油漆编号,进行每木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确定树种,树种起源类型、测量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杆型特征、物候、生活力等。

最后以记录坐标位置和画投影图的方式确定每株样木在样地中的位置,调查的标准格式见附表“植被样地野外调查表及乔木层树种野外每木调查记录表”。

(2)灌木调查:指未进入乔木层的下木、乔木种类的幼苗、幼树,通常指胸茎小于5cm或高度低于5m木本植物。

调查内容包括种类、高度、数量、水平分布格局(群聚度)、物候、生活力等,灌木记载株数、丛数及其盖度。

调查的标准格式见附表“灌木层植物野外调查记录表”。

(3)草本调查:主要指直立草本和匍匐草本植物,不包括草质藤本。

在每个大样地中设10个2m×2m的小样方调查,调查内容与灌木调查基本相同。

草本记载株数、丛数及其盖度。

调查的标准格式见附表3“草本层植物野外调查记录表”。

(4)层间植物调查:包括木质藤本、草质藤本、附生、寄生植物。

对样地中凡是粗度等于或大于5cm的藤本植物都用油漆编号,逐株调查,内容包括确定种类,测量粗度和攀缘、附生或寄生高度等。

调查见附表。

(5)更新调查,在每个大样地中设10个2m×2m的小样方调查,包括更新苗木的种子数量、种子生活力情况、幼苗的年龄和高度、生活力等,及其影响因素。

对部分极为重要树种,如望天树的幼苗进行标记,以便今后追踪观测。

调查的标准格式见附表5“群落物种更新野外调查表”。

技术指标::枝下高:指乔木茎杆最下面的活枝的高度。

冠幅:指树冠的投影面积,通常不是圆形,用树冠的最宽和最窄的尺度表示,如5.5×杆型特征:分为3级。

I级--全杆通直,约80%以上的木材可以作为2米才利用;II级----部分弯曲,约50-80%的木材可以作为2米材利用;III----较弯曲,50%以下的木材可以作为2米材利用。

物候:分为半无叶期、无叶期、芽期、幼叶期、盛叶期、花蕾期、初花期、盛花期、末花期、初果期、盛果期、落果期等等。

生活力:分为为4级,即优、良、中、差。

优----枝叶繁茂;生长正常,也无明显病虫害。

良----枝叶较繁茂,有一定病虫害,但不影响生长。

中----枝叶不繁茂;有明显病虫害,已经影响生长,但可以自然恢复。

差----枝叶稀疏、不正常;有严重病虫害,自然情况下可以预计将要死亡。

草本植物的生活型进一步区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多年生;地上芽、地面芽、地下芽、腐生等类型;层间植物的生活型分为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半附生植物和寄生植物。

藤本植物进一步区分为木质藤本、一年生草质藤本、二年生草质藤本、多年生草质藤本附生植物:指依附它物而生于空中,气生根不入土的类型。

再分为木本附生植物、半木本附生植物和草本附生植物。

半附生植物:指植物主体依附它物而生于空中,但是气生根入土,从土壤中汲取水分和无机盐的类型。

寄生植物:空中寄生(如桑寄生、菟丝子)和根部寄生(如蛇菰、野弧),后者也可以划为草本植物。

坐标位置:调查木在样地中的位置,记录的方法是,调查者面对样地,以样地底线右边的样地顶点为坐标起点,水平方向为X轴,坡面方向为Y轴,记为(X,Y),单位为m。

如(5,6),表明该调查木离开坐标起点的水平方向的距离为5m,离开坡面方向的距离为6m。

样地投影图:用坐标纸,选定比例尺,将每株调查木的坐标位置及其树冠的大小、形状和位置用投影的方式画在坐标纸上。

用于分析样地乔木树种的分布格局,以及影响分布的原因。

存在度::盖度:盖度系数:多度(盖度)级:分为6级,即5--个体或多或少,盖度达3/4以上4--个体或多或少,盖度达3/4—1/23--个体或多或少,盖度达1/2—1/42--个体数量多,或盖度达1/4—1/201--个体数量尚多,盖度只有1/20以下+--个体单株散生群聚度:指被调查的植物在样地中分布的格局。

分为5级,即5--个体成片生长4--个体成大片生长3--个体集中成小片2--个体密集成簇1--个体单株散生样地数量,样地大小附件:调查表植被样地调查样地号:群落类型:样地面积:时间:地点: GPS坐标: 海拔:坡向:坡位:坡度:大地形:小地形:母岩:土壤类型:厚度:地表覆盖特征:调查单位及人员:起源、历史及影响因素:乔木层总盖度:灌木层总盖度:草本层总盖度:附生情况(高度、厚度):表1 ;乔木层每木调查记录表第 1 页<>续表表1 乔木层每木调查记录表样地号:时间:-地点:第页副表2 灌木层调查记录表样地号:群落类型:样地面积:时间:地点: GPS坐标: 海拔:坡向:坡位:坡度:大地形:小地形:母岩:土壤类型:厚度:地表特征:调查人:起源、历史及影响因素:灌木层总盖度:续副表2 灌木层调查记录表样地号:时间:地点:第页小样方灌木层盖度:(样方 1 样方 2 样方 3 样方 4 样方 5 样方6 )表2 胸径5cm 以下木本、幼苗及草本植物调查记录表(本表可作森林类型群落的灌木草本记载及灌丛类型群落的记载)样地号:群落类型:样地面积:时间:-地点:< >GPS坐标: 海拔:坡向:坡位:坡度:大地形:小地形:母岩::土壤类型:厚度:地表特征:调查人:起源、历史及影响因素:灌木层总盖度:草本层总盖度:附生情况(高度、厚度):森林类型群落(小样方面积:2*2.5, 数量5个,梅花形布设) 灌丛类型群落(样地面积10*10) 第页续表2 胸径5cm 以下木本、幼苗及草本植物调查记录表(本表可作森林类型群落的灌木草本记载及灌丛类型群落的记载)样地号:群落类型:样地面积:时间:-地点:森林类型群落(小样方面积:2*2.5, 数量5个,梅花形布设) 灌丛类型群落(样地面积10*10) 第页表3层间植物调查记录表样地号: 时间: 地点:表4 特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野外记录表调查时间:调查地点和线路:调查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