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全册) 精编新修订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全册) 精编新修订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学校姓名任教班级201 至202 学年度第学期1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四时田园杂兴》)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掌握生字词,能够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对整首诗歌有个整体感知,初步体会田园生活的美好。

二、研读品味,理解诗情。

这一教学环节是这节课的主体,通过理解词语,初步感知古诗内容,探究诗意,了解诗情,步步深入,层层理解,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及诗题,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感悟。

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抓住文中的字眼,理解整首诗的诗意。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在此基础上,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本课选取了《四时田园杂兴》“春日”组和本课的“夏日组”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既容易让学生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拓展了学生的类文阅读,可谓一举两得,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不错。

不足之处: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

存在的不足如下:古诗的朗读力度还远远不够。

今后应该在古诗朗读的节奏、韵律上下功夫。

可以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带动,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地读,真正喜欢古诗,喜欢朗读。

第二课时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1.注重诵读指导。

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习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

初读时要读,指名读,听读,齐读,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正确;理解诗句时要读,默读,落重音读,把停顿读正确,把节奏读正确;吟诵时要读,配乐读,看图诵读,把诗意读出来,把情感读出来。

2.图文结合,读中理解诗意,悟出诗情。

图文结合讲求自然,切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需要帮助时引导学生看看图,在部分学生关注时一起分享“成果”来看看图学一学;感受诗情讲求自然,诗人有诗人的情,读者有读者的情,时空不同,老少有异,只要个性的理解来自于对诗意的正确把握,来源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一切情皆可融入那明艳的“暮春扑蝶图”中。

不足之处:在朗读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

今后应该多联系生活,谈体会和感悟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感情朗读,多多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古诗的能力。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一是初读词读通顺,正确。

先让学生自己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读得字正腔圆。

然后,结合词的特点,如“长短句”“韵脚”以及“词牌名”等特点,让学生深入体会,从而读出了词的感觉,品出了词的韵味。

二是理解词意,解决关键词句。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然后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的方法自助解决困惑。

在组织教学中,根据学情,因生而动,紧紧扣住“无赖”“相媚好”等关键词进行交流与体会,大胆放手,鼓励学生探究,抓住诗中关键的词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从而深刻地理解诗词的意旨。

三是图文结合,想象画面。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读出画面,才能让学生深入感悟诗情与诗境。

通过音乐,为学生创设词的情境,让学生轻声诵读想象,感悟诗词的意境美。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从而感悟诗歌的意境之美。

最后,又通过“这是一幅的图画”进行提升,将词的画面用词语进行提炼与升华,学生的“温馨”“幸福”“幽静”“和谐”“欢乐”等感悟将本课教学推向一个高潮。

四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前面的三个环节中,学生不断与作者进行对话,也逐步想探究:辛弃疾为什么要表达一个“温馨”“幸福”“幽静”“和谐”“欢乐”的画面呢?不足之处:教学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走,但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了,互动交流的时间少了,大部分时间老师在讲授,没有真正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课后,我认识到除了老师自身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在备课时还要预设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有应对能力,孩子是有思想的,课堂情况是随时发生变化的,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能不受教学设计的限制,跳出教学预设,将各个环节做扎实且能巧妙无痕衔接过渡,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

2.乡下人家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抓住一条主线。

这篇课文结构清晰,语言朴实自然,读起来有清风拂面之感,这篇文字没有较难理解的词句。

因此在教学中,我围绕一条主线:“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来进行教学。

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在头脑中想一想作者描绘的画面,然后交流品味。

2.多种形式朗读。

在学习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指名读、教师范读、小组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通过朗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在理解课文第4自然段时,从“游戏”中感受到鸭子们生活得很自由很快乐;从“从不吃惊”中知道了这种自由、轻松、和谐的场景在农村是很常见的。

4.启发想象。

城里的孩子没有见过郁郁葱葱的瓜架,也没亲自到过乡间田园,因此,我借助多媒体展示乡村独特的风景,并启发谈话:如果你来到这里,最想做的是什么?乡下人家在这里都做些什么?二、成功之处品读感悟贯串整个教学过程。

通过指名读、评读、抓住重点词感悟读、齐读、引读等方式交错使用,最后配乐读。

这样不同层次的读,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提高了朗读能力。

三、不足之处整堂课下来也有不足之处,如:自己对课前的教学辅助工具准备检查得不够充分;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超出了自己的预想,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不能灵活应对,心理素质还需锻炼。

四、改进措施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安排多层次的朗读,让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

先自读,边读边画边写体会;然后抓住重点词感悟读、齐读、引读等方式交错使用;最后欣赏读、配阅读,把读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

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的理解。

3 天窗教学反思《天窗》是茅盾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课文语言优美,内容通俗易懂但蕴含深刻。

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定教,以读为本,读练结合”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解决问题,结合了学生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实际。

课堂上书声琅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抓住课文中这一中心问题,我首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进行品读,让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引导学生把感受通过朗读展现出来;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交流,一步一步地让学生把课文读出感情。

学生的读书热情明显高涨。

通过读书,学生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了朗读能力。

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的说话训练。

如在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时,我给学生们设问:天窗是怎样给孩子们慰藉的?这一环节的训练重点以学生的读与说为主,运用文中的语句说清楚的同时再让学生将想象的情景变换人称说清楚,最后创造性地表达。

这一训练能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更能训练学生语言的积累,从而唤起学生与课文的共鸣。

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自然对提出的问题不讲自明了。

教学中我还多次采取两种方法:其一,让学生读书提问,然后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理解课文;其二,学生自读课文批注,然后交流学习体会,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差异,取长补短,理解课文。

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前沿,教师的讲课粗略了,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增加了,思考和口语表达的机会也增多了。

同时,这堂课下来,我领会到了教学时要渗透体现写作。

课文中想象部分是重点,学生通过去掉想象部分对比阅读,体会到了想象在生活和写作中的作用,但这还是表层的理解。

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加练笔的环节,如让学生假想有一个天窗,思考通过天窗还可以看到哪些景物,由此能想到什么?用笔写下来,这是对想象的学以致用,是深层的理解。

这堂课上完后我感觉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学整体性不够强,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学习感悟还要加强。

如果再教授此课,我会再整合文本内容,抓住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的核心——“神”,做到主线清晰,大胆删减次要内容,强化训练重点。

再则,关注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语言的运用有些盲目地拔高了要求。

同时,我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大胆发表意见。

4 三月桃花水教学反思《三月桃花水》是一篇富有意境的散文,文意通俗易懂,意境清丽优美,结构严密完整。

尤其是句式上的重复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意味深长。

我抓住第3—6自然段,让学生听师读、齐读、自由读,然后出示学法点拨。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思效)。

第3、4自然段描写三月桃花水的声音,我让学生们自由读,然后勾画相应的动词,又出示学法点拨,由动词讲到拟人句,几个句子又组成排比句。

我告诉孩子这样富有特点的句子就是优美生动的句子,需要我们积累、仿写。

学语言是为了用语言,我立刻又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写给每张图片写一个优美生动的句子。

他们根据刚刚学到的修辞手法来仿写,而且有的孩子非常具有想象力,写的句子特别精彩,拟人修辞手法运用得恰如其分。

我从他们的句子中选了三个精彩的,放在一起,组成一组排比句。

孩子兴致特别高,好像他们就是一个个小作家小诗人一样。

第5、6自然段,我放手让孩子们分小组展开合作学习,让他们先勾画批注修辞手法,然后多读几遍,体会句子的特点,试着进行仿写。

虽然效果不太尽人意,但是孩子认真学习的兴致很浓,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成效。

2.教学收获(思得)。

在这次教学中,我发现每篇课文涉及到的知识上的名词,应该让孩子预习好。

比如拟人这个修辞手法,我们在上这节课之前,应该带孩子们积累拟人这种修辞手法,让他们背诵什么是拟人,背诵两个典型的例句。

虽然孩子们不一定真正理解,但是无妨,他们在一次次实地分析中,肯定会慢慢渗透对这个修辞手法的理解。

如果这个名词突然冒出来,孩子真的无法接受和理解。

所以,我认为作为老师,不打无准备之仗,要给孩子们吃什么,可以先让他们认识什么。

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加顺利地进行。

3.不足之处(思失)。

本文教学中,也有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

比如朗读,本文如诗一般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我们读起来也应该声音甜美,欢快悦耳,可是,这堂课的朗读显得有些死气沉沉,我在指导朗读方面也是有所欠缺的。

另外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多样化的朗读方式,也许更能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4.改进措施(思改)。

关于朗读方面,老师要能做到示范朗读,也可以利用朗读录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