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一般称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以意思表示的方式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具有意思表示要素,而且必须是要产生该意思表示内容的民事法律后果。

我国《民法通则》第54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民法通则》将民事法律行为限定为“合法行为”,使得理论上不得不创设合法行为和不合法行为的上一位阶的概念——民事行为。

据此,民事行为包括合法民事行为与不合法民事行为。

合法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与某些事实行为;不合法行为又包括违约行为与侵权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民事法律行为有如下特征:1.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基本要素意思表示是指民事主体将设立、变更或消灭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在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示于外部的行为。

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构成要素,没有意思表示就没有法律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是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行为任何有意识的活动,都是有一定目的的活动,都能引起一定的后果,但民事法律行为不是要达到一般的目的,而是要设立、变更、终止某种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并能引起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

第二节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一、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和多方行为这是根据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取决于一方还是由双方的意思表示所做的划分。

单方行为是指仅由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能成立的法律行为。

例如,订立遗嘱、放弃债权、抛弃所有权、无权代理的追认等,这些行为,不需要他人同意,就能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

双方行为是指须由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相一致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如合同等。

民法上,又把双方行为分为合致行为和对应行为。

前者是指双方当事人所追求的具体目标是一致的,如合伙等;后者是指双方当事人所追求的具体目标不是一致的,而是相对应的,如买卖合同中,卖方的具体目标是取得价金,买方的具体目标则是取得商品。

多方行为是指由多个行为人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而成立的民事行为,如公司股东会的决议等。

二、单务行为和双务行为这是依据民事法律行为中,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构成而进行的划分。

单务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仅享受权利,而另一方仅负有义务的法律行为,如赠与行为等。

双务行为,是指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双方均享有权利,也均承担义务的行为。

在双方法律行为中,一方的权利与另一方的义务具有关联性。

双务行为中,可以产生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等。

三、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这是以一方当事人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否要求对方给予相应的报偿为标准而进行的划分。

有偿行为,指一方当事人为对方承担某种民事义务时,有权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义务的民事法律行为,即要求对方给予报偿。

无偿民事法律行为,指一方当事人为对方承担某种民事义务时,并不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民事义务的民事法律行为,如赠与合同、无息贷款合同等。

四、诺成性行为和实践性行为这是根据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否以交付实物为条件对法律行为进行的划分。

诺成性行为,指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要约)经对方承诺(也是意思表示)后即告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即一旦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相一致,就能发生民法上的法律效力,如买卖、租赁等都是诺成性行为。

实践性行为,是指除了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相一致外,还须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又称要物法律行为,如定金合同、保管合同等。

五、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以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否必须依照某种特定的形式为标准,可以将其分为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

要式行为,是指必须履行某种特定的形式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如遗嘱须根据法律规定的方式订立方能成立。

要式行为之所以强调其形式要件,目的是为了促使当事人谨慎行事,使法律关系明确具体,并在产生纠纷时有据可查。

不要式行为,指不需要履行某种固定形式,就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即行为人究竟采取何种形式,由其自由选定。

六、主行为和从行为这是依据法律行为之间的相互依从关系为标准进行的划分。

区分的意义主要在于: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从行为随着主行为的成立而成立,也随着主行为的无效而无效。

主行为是指不需要其他法律行为而存在的法律行为,如在当事人为担保债权实现设定抵押权的情形下,债权合同是主行为,抵押合同是从行为。

七、有因行为和无因行为这是根据民事法律行为与原因的关系为标准进行的划分。

区分的意义主要在于:有因行为如原因不存在,则行为无效;无因行为若原因不存在或者有瑕疵不影响行为的效力。

有因行为是指行为与原因不可分离的行为。

所谓原因就是民事行为的目的。

无因行为,是指行为与原因可以分离,不以原因为要素的行为。

例如票据行为就是无因行为。

无因行为并非没有原因,而是指原因无效并不影响行为的效力。

八、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这是根据民事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效果的不同为标准进行的划分。

区分的意义主要在于:负担行为主要产生请求权,处分行为则是直接完成权利转移的行为。

负担行为,是指以发生债权债务为内容的民事法律行为,也称为债权行为。

处分行为,是指直接使某种权利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民事法律行为。

处分行为包括物权行为和准物权行为。

第三节意思表示一、意思表示的概念和特征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要素,指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意思的行为。

意思表示具有如下特征:1.意思表示的表意人具有旨在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意图,该意图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因而发生当事人所预期的效力。

2.意思表示是一个意思由内到外的表示过程。

单纯的停留在内心的主观意思是没有法律意义的,该意思必须表示在外,能够为人所知晓。

3.意思表示依据是否符合生效要件,法律赋予其不同的效力。

二、意思表示的形式意思表示的形式是民事主体为意思表示时,表意人所采用的方式。

依我国法律的规定有以下三种形式:口头形式。

指用语言进行意思表示,包括面对面地交谈、电话交谈等。

凡是法律不要求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的法律行为,都可以采取口头形式进行。

口头形式的优点是简便易行、直接迅速,缺点是没有文字根据,一旦产生争议不易取得确实的证据。

因此,口头形式一般只适用于价额不大或即时清结的法律行为。

书面形式,即以文字进行意思表示的法律行为形式。

包括一般书面形式和特殊书面形式(公证、鉴证、审核、登记等)。

默示形式是指行为人并不直接表示其内在的意思,而是根据其某种法律事实,按逻辑推理的方法或按生活习惯,推断其内在意思表示的形式。

默示的形式包括两种:作为的默示和不作为的默示。

(1)作为的默示。

行为人进行了某种积极行为,根据这种行为,可以推断出行为人的内在意思。

如租赁合同期届满,承租人继续支付租金并租用房屋,而出租人继续收取租金,即可推定双方同意延长租期。

(2)不作为的默示。

行为人没有任何积极行为,但从其沉默就可以推断其内在意思。

例如,依继承法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

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

又如,在买卖合同中,需方收货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产品的数量、质量不提出异议,就可认定交付的货物符合合同规定等。

以默示形式认定当事人的意思表示,通常须有法律明确规定或者当事人的事先约定。

三、意思表示的瑕赃意思表示有瑕疵会影响民事行为的效力,意思表示瑕疵可以分为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意思表示不自由两大类。

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是指表意人的内心意思与外在表示不一致。

主要包括:(1)单独虚伪表示。

又称为真意保留,是指表意人把真实意思保留心中,所作出的表示行为并不反映其真实意思,是一种自知非真意的意思表示。

(2)通谋虚伪表示。

又称为伪装表示,是指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不表示内心真意的意思表示。

例如,债务人和他人虚假转让财产。

(3)隐藏行为。

隐藏行为,是指表意人为虚假的意思表示,但其真意为发生另外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

隐藏行为中的虚假意思表示无效,真实意思表示有效。

(4)错误。

错误,是指表意人为表意时,因认识不正确或者欠缺认识,以致内心的真实意思与外部的表示行为不一致。

包括:动机错误,是指在特别容易发生错误的意志形成阶段发生的错误;内容错误,是指意思表示的内容有错误;表示行为的错误,是指表意人如果知道其实情即不为该意思表示;传达错误,是指由于传达人或者传递机关的错误而使表意人的意思表示发生的错误;受领人错误,又称为误解,是指受领人受错误理解的影响而做出的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不自由,是指由于他人的不当干涉,使意思表示存有瑕疵。

主要包括:(1)欺诈,是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者隐瞒真实情况,使受表意人陷入错误而做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的行为。

(2)胁迫。

胁迫是指一方当事人或第三人向对方或其亲属预告危害,使其发生恐惧心理,并基于这种恐惧心理而作出的违背其真实意思的行为。

(3)乘人之危,是指行为人利用相对人的急迫需要或者危难处境,迫使其作出违背本意而接受对其非常不利的条件的意思表示。

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指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情况。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要件可分为一般成立要件和特别成立要件。

一般成立要件:(1)当事人;(2)意思表示;(3)标的,指行为的内容,即行为人通过其行为所要达到的效果。

特别成立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别成立要件,是指成立某一具体的民事法律行为,除需要具备一般成立要件外,还须具备的其他特殊事实要素。

例如,实践性行为以标的物交付为特别成立要件。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因符合法定有效要件而取得认可的效力。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前提。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包括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民事法律行为只要具备实质要件就发生法律效力,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民事法律行为还须具备形式要件才发生效力。

对于要式的法律行为,如果没有采取相应的形式,该行为无效;对于不要式的法律行为,当事人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用口头形式或书面形式,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

1、行为人合格行为人合格是指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法律行为是要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主体,不能正确判断自己行为的性质和正确预见自己的行为后果,就不能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所以,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法律行为的首要条件。

2、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所谓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行为人的外部表示与其内心的真实意思相一致。

实际生活中,造成行为人意思表示不真实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相对人的威胁、欺诈或乘人之危,使行为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而成立民事行为。

二是由于行为人自己对该行为的重大误解,使其行为与其内在意思不一致。

对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行为,根据不同的情况,应当认定为无效或可撤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