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第一章一、德育原理研究的对象(一)、德育原理研究的对象从德育现象和德育本质、德育规律的关系来看,只有德育问题才是德育科学的研究对象。
(二)、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
1、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整个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德育规律。
2、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①德育规律的涵义和特性:德育规律是德育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具有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
②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前者是后者的反映,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内容和根据;前者的形式是主观的后者的形式是客观的,主观应该符合客观,这是绝对的要求。
③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德育规律有德育一般规律的德育特殊规律之分。
④德育科学规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三)、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经验及德育方针政策的关系1、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经验的关系:德育实践产生德育经验。
德育原理应该回到德育实践中去,接受德育实践的检验。
2、德育原理与德育方针政策的关系:德育原理与德育方针政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德育原理的历史发展(一)、德育原理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1、萌芽阶段2、独立科学阶段3、真正科学阶段(二)、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1、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①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儿童相结合的德育原则②集体教育的思想③劳动教育的思想④纪律教育的思想。
2、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①关于德育的地位和任务②关于道德信念的形成于培养③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④关于自我道德教育(三)、20世纪西方的道德思想:1、杜德海姆的道德教育思想:①个体品德社会化和道德内化过程②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1)要根据儿童习惯性和暗示接受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2)启发自觉,要求适当,切忌苛求和压制(3)奖惩结合,切忌体罚(4)学校教育力量要协调统一。
2、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①道德价值论②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③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
3、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①关于模仿学习②关于抗拒诱惑③关于言行一致。
4、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①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②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二、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循序渐进的进行道德教育;三、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巨大刺激作用;四、倡导道德两难法。
三、德育原理的研究方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德育原理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二)、德育原理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 2、全面系统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三)、德育原理研究的常用方法:1、观察法 2、调查法 3、经验总结法 4、实验法 5、历史法 6、比较法第二章德育的概念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修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
通俗形象的说就是教人学做人的活动。
1、德育实质是育德。
2、德育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统一活动3、把握德育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4、学校德育的定义: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及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传、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是教育内容中四个相对独立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二、品德的定义(一)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及其形式1、哲学2、政治思想3、法权思想4、道德5、宗教(二)、品德的定义:从最广义的意义上说品德是个人按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是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三)、品德与社会意识、社会规范的关系:是两种既相联系有区别的现象。
三、品德的结构和要素(一)、品德的三维结构说和层次结构说述评:1、品德的三维结构说:认为品德是由品德内容、形式和能力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而成的统一体。
2、品德的层次结构说:它是从人的品德动机与外显行为的关系及动态过程和品德动机的层次水平上来考察品德动机层次结构的。
3、对品德三维结构说合层次结构说的简要评说:这两种关于结构的观点和设想都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但也都要有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完善的方面。
(二)、关于品德结构的若干共同一致的认识和趋向第三章现代德育和我国德育现代化一、德育的产生和历史发展(一)、德育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德育1、德育的产生:德育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性活动。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德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起源于生产劳动。
2、原始形态德育的特点:①原始的融合性②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极为简单,原始生活式德育传、习的是一些原始的社会规范③没有阶级性(二)、学校德育的产生和古代学校德育1、学校德育的产生:学校德育是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从原始形态的德育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独立的德育形态。
2、古代学校德育的特点:①学校化组织②阶级性和等级性③内容相对丰富,基本目标是明人伦。
(三)、现代德育!、现代德育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德育:现代德育最初产生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关系。
2、社会主义德育的产生和现代德育的两种类型:在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和进一步分化与集中的财产的基础上,社会上形成了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德育和资本主义德育两种类型。
3、现代德育存在的基础:现代德育存在的基础是以大机器为标志的社会化大生产,发达和成熟的商品经济,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二、现代的德育的基本特点(一)、德育目标的全面发展性:现代德育是一种发展性德育,现代德育是促进人的品德自由充分独创的发展的德育。
德育目标的社会内容的全面性和科学民主性。
(二)、德育功能的全面性:古代学校德育强调和发挥的主要是社会功能,现代德育除了社会功能外,特别重视和发挥它促进人及其品德全面发展的本体性功能。
(三)、德育结构的多样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第一、德育日益社会化和社会日益德育化。
第二、在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的方面也是日益综合系统化或整体结构化。
(四)、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现代德育内容已由固定不变的单一的政治伦理性或伦理政治性教育的内容,转变为现代社会的一般的或普通的社会规范教育的内容,以及法纪教育,人道主义教育、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教育的内容。
(五)、杜宇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六)德育本性的和存在形式的变个性。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性质和特点(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性质: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
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质的德育,也是初级性质的现代德育。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特点:1、社会主义方向 2、科学和民主性 3、变革性4、开放性5、统一性、多样性和层次性6、全面发展性和整体性四、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与继承(一)、我国古代德育批判继承的基本出发点和原则: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德育体系,并面向共产主义德育的最高目标,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人的品德发展的需要,是德育历史变革性和历史继承性的必然反映和要求,也是对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继承的基本出发点和目标。
1、依据德育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及其自身所具有的规律和价值2、依据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德育体系以及追求共产主义德育的最高目标,特别是社会和人的品德发展的总趋势和建设富强。
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的需要。
(二)、我国古代德育批判性继承的主要内容1、批判继承劳动人民的德育思想和传统2、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以及贵和、讲社会责任的思想3、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的民本思想和刚健有为思想4、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具有的全民性、利民性思想(三)、我国新时期德育批判继承中的借鉴和创新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德育体系,是对古代德育和外国德育的批判、继承与变革的过程,借鉴与创新的过程。
变革原有内容和形式,创立新的德育概念,原则和方法。
利用旧有的德育概念形式,赋予它新的时代精神和内容。
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优良德育传统,这对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德育体系,使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第四章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一、品德发展的涵义和基本条件(一)、品德发展的涵义:品德发展是指一个人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人的品德是品德内容、形式和能力构成的统一整体。
(二)、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1、生物因素 2、社会因素 3、实践活动二、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从人的品德是社会的存在的反映、品德内容为客观现实所决定来说,环境和教育对品德发展起决定作用。
(一)、品德发展的内因:一般认为早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人提出的品德要求所引起的品德需要与其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人的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内因。
(二)、德育与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关系在人的品德发展中,内因是根据,是动力;环境和教育是外因,是条件。
(三)、从德育到品德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关系1、领会和掌握是德育与品德发展的中间环节:由德育到品德的发展,必须首先经过人对德育提出的思想道德要求的领会和掌握,然后才有可能促进品德发展,首先是领会教育者提出的思想道德要求和规范,其次是接受被领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规范。
不经过领会、接受、掌握这一中间环节,德育就不可能促进人的品德的发展。
2、从领会、掌握到品德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质变过程。
三、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规律(一)、人的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1、人的品德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2、人的品德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3、人的品德发展具有不均衡和差异性(二)、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规律1、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2、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3、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不均衡性和差异性规律。
四、德育与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关系(一)、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1、儿童年龄特征的概念:儿童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事物发展需要时间,儿童发展是与儿童年龄的增长紧密联系的,儿童身心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年龄阶段性。
儿童身心发展阶段性称为儿童年龄特征。
2、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儿童品德发展也具有年龄的特征规律。
(二)、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1、儿童品德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乳儿期,主要是适应性;婴儿期,主要是两义性;幼儿期,主要是从他性和情境性;童年期,主要是协调性;少年期,动荡性;青年期,成熟性。
2、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期:这是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的一种表现形式,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有量变引起质变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