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防事故的危害性及防止火灾措施

消防事故的危害性及防止火灾措施

消防事故的危害性及防止火灾措施目录前言 (1)消防事故的危害性及防止火灾措施 (2)一、我国消防工作的概念及其指导方针 (2)二、火灾的定义及其危害性 (3)三、预防火灾 (6)四、扑救火灾 (7)五、火情报警 (10)六、火灾逃生的基本知识 (11)前言消防安全是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保证,消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的不断加速,石油化工、塑料制品等一些易燃易爆物品大量的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隐患。

一些恶性消防火灾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人民群众群死群伤,财产损失巨大。

虽然,我国的消防整体水平时时刻刻都在进步,但整体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仍不完善,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设施不健全、人们的安全意识淡薄、消防安全培训覆盖面小等这些都制约着我国消防安全的发展。

消防事故的危害性及防止火灾措施一、我国消防工作的概念及其指导方针"消防"即消除隐患(即预防和解决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人为与自然、偶然灾害的总称),当然狭义的意思是(扑灭)火灾的意思。

我国消防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消防工作就是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的工作,总体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消防工作是以预防为主的工作,努力消除各类消防安全隐患,从源头上预防火灾,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二是一旦发生火灾,就应当及时有效地进行补救,掌握必要的消防安全知识,降低火灾的危害程度。

二、火灾的定义及其危害性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火灾的危害性随着社会发展已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恶性火灾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惨重,财产损失巨大,比如:1.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寨牙乡江口村4组、5组所在团寨发生特大火灾。

经消防官兵5小时的全力扑救,大火被扑灭,火灾共造成58户、248名村民房屋被烧毁,无人员伤亡。

2.上海农产品市场大火,2013年1月6日20时30分许,上海市沪南路2000号的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内因电线线路老化,店里人员忘记关闭取暖设备引发火灾,造成6人死亡,12人受伤。

3.吉林“6·3”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2013年6月3日6时10分许,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的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主厂房一车间女更衣室西面的二车间配电室的上部电气线路短路引发火灾,共造成121人死亡,76人受伤,17234平方米主厂房及主厂房内生产设备被损毁,直接经济损失1.8亿。

4.深圳市光明新区“12·11”火灾事故2月11日凌晨1点30分,深圳市光明荣健农批市场商铺内的冷藏室空气冷却器电源线短路,造成16死亡,5人受伤。

三、预防火灾为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公民人身、公共财产和公民财产的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我国于1998年9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将我国消防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同时在2002年5月1日起颁布《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2009年5月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正式实施,社会上掀起了一轮学习新消防法的热潮,各地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消防法宣贯活动。

预防火灾的措施:(1)严禁违章明火作业,或者携带烟火进入生产区及在生产区吸烟。

(2)严禁违章用电,以及在高功率电器设备下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3)严禁将安全出口上锁、遮挡、占用以及堆放物品影响通道畅通。

(4)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必须加强管理,隔离存放,专人负责使用。

(5)对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应采取特殊的防火措施。

(6)保持灭火器材、安全标志、应急灯、报警玲等消防设施、设备的完好在位。

(7)保持灭火器材位置通道的畅通。

(8)严禁挪用灭火器材和破坏消防设施。

(9)严禁违章关闭消防设施、切断消防专用电源。

(10)定期进行安全大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四、扑救火灾灭火的原理:任何物质燃烧必须具备有可燃物、助燃物和火源这三个基本条件,它们互相作用缺一不可,根据这个原理,只要破坏其中一个条件,燃烧就会停止。

1.通常使用的灭火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1)冷却法:就是降低燃烧物质的温度,当燃烧物质的温度降到着火点时,就会停止燃烧。

(2)窒息法:就是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域或用惰性气体稀释空气,使燃烧物质因得不到氧气而熄灭。

在火场上运用,可采用不燃或难燃物质覆盖在燃烧物质表面,以隔离空气,也可利用水蒸气,不燃气体喷射到燃烧物质上,稀释空气中的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但须注意以下两点问题:a.适用于扑救燃烧区没有氧化剂存在的火灾。

b.采用水淹办法扑救时,必须考虑到水与可燃物接触后是否会产生不良后果,如会则不能用。

(3)隔离法:隔离灭火法是将正在燃烧的物质和周围未燃烧的可燃物质隔离或移开,中断可燃物质的供给,使燃烧因缺少可燃物而停止。

(4)化学抑制灭火:就是使用灭火剂与链式反应的中间体自由基反应,从而使燃烧的链式反应中断使燃烧不能持续进行。

备注:冷却、窒息、隔离灭火法,在灭火过程中,灭火剂不参与燃烧反应,属物理灭火方法。

2.灭火剂的种类、性能、适用范围、注意事项:(1)水:水的来源丰富,取用方便,价格便宜,是常用的天然灭火剂。

在灭火中应用最广,但水在灭火中也有缺点,例如它具有导电性能,不宜扑救带电设备的火灾;不能扑救与水会起化学反应的物质(比如:金属钾、电石等);不能扑救不溶水或比重小于水的物质引起的火灾(比如:易燃液体汽油、煤油等);还有精密仪器、文物档案、图书。

(2)泡沫灭火剂:(分化学泡沫、空气泡沫)泡沫的比重小,可漂浮于液体或附着一般可燃固体表面,形成一个泡沫覆盖屋,使燃烧物表面与空气隔绝,同时阻断火焰的辅射热,阻止燃烧物本身或附近可燃烧物质的蒸发,起到隔离和窒息作用;泡沫发出的水分能使液体温度降低,有冷却作用;由于泡沫比油类轻,对扑灭火油类火灾较为有效;但不适用于电气,忌水性物质火灾的扑救。

并且使用时要先晃动使泡沫充分反应,同时要由四周向中间喷射,否则压力会使油类扩散。

(3)二氧化碳灭火剂:(干冰)此种霜状温度-18.5度的干冰向火焰处立即气化,从而把燃烧处包围起来,起到冷却及隔离氧的作用,当二氧化碳占空气浓度30%以上,燃烧就会停止,因此它的灭火效率是很高的。

二氧化碳不导电,所以可用于扑灭电气设备的火灾,对精密设备最为适宜。

二氧化碳能使救火人员窒息,因此应注意:a.不能逆风喷射;b.要接近火源,喷射距离在2-3米;c.应从燃烧最危险的一面喷起;d.在封闭场所或窄小场所使用后须迅速撤退。

(4)1211灭火剂:它是一种液体灭火剂,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燃烧的连锁反应,中止燃烧,它兼有一定的冷却和窒息作用,它适用于油类易燃液体、气体等火灾;不适用于扑救金属和自身能供氧气的火灾。

(5)干粉灭火剂:是一种干燥的易于流动的微细固体粉末,由能灭火的基料(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磷酸二氢钾)和防潮剂、流动促进剂、结块防止剂组成的一种化学灭火剂;它适用于易燃液体、忌水性物质、油类、电器设备等的初起火灾。

不宜扑灭精密机械设备火灾。

因它的冷却性能差,所以容易发生复燃,而且使用前必须先倒置晃动,抖松干粉。

3.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1)干粉灭火器:先倒置晃动抖松干粉,再正立拔掉保险销,站在上风处,握住喷管下压压把对准火焰根部喷射即可。

(2)1211灭火器:拔出保险销,对准火焰根部喷射即可,但不可倒置使用,在封闭场所或窄小场所使用后,须迅速撤离,防止中毒。

(3)CO2灭火器:拔出保险销,站在上风处对准火焰根部正立喷射即可。

(4)泡沫灭火灾器:先晃动使泡沫充分反应,再拔出保险销,对准火焰,直立喷射即可。

(5)消火栓:往起火方向伸展水带,连接好消防水带、水枪的接头,打开阀门对准燃烧物喷水,先控制燃烧物的火势曼延,然后再扑灭燃烧物。

但必须注意水源接头、水带、水枪的管口直径必须一致,要不然就必须有转换接头方可使用。

管口直径分别为65MM和50MM两种型号。

注明:1211、干粉、泡沫三种灭火器是否有效是通过瓶口侧的压力表来判断的,压力表指针在红色区域表示瓶内压力过低已失效;压力表指针在绿色区域表示瓶内压力正常,处于完好状态;压力表指针在黄色区域表示压力过大;CO2灭火器则是通过重量判断是否有效。

五、火情报警(1)火警号码:119 大家会报警吗(2)报火警时的注意事项:a.讲清楚火灾现场的详细地址及公司名称;b.讲清楚是何种燃烧物及火势的大致情况;c.讲清楚火灾现场附近有无易燃易爆物品及场所。

六、火灾逃生的基本知识(1)先探明火势情况:a.利用窗户、阳台等进行观察;b.利用电话与外界联系,及时打“119”报警;c.根据火势情况,选择逃生的途径。

(2)准备好湿毛巾。

(3)寻找逃生途径:a.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建筑结构的特点逃生;b.自制救生绳;c.利用阳台或窗台翻至室外,避开烟熏烤;d.利用配备的逃生器材逃生。

(4)与火灾搏斗:a.要关紧迎火面的门窗,打开背火面的门窗,保护自身安全,等待外界求援;b.要将房内物品弄湿,淋湿易燃易爆物品,防止起火或爆炸,将门窗淋湿进行降温,把毛巾、衣服弄湿塞住门缝;c.要设法把房门顶住,防止房外的热气膨胀把门推开;d.打开排气扇,降低温度和烟气浓度。

(5)要正确选择临时避难场所。

a.选择临街的房间便于观察火情与外界联系;b.选择有阳台的房间,有较好的通风条件延长救援时间;c.选择从楼梯间便于接近的房间,便于救援人员营救;d.选择有门的;e.公厕,有水且无易燃品;f.充分利用毗邻建筑逃离火场。

(6)火灾逃生中的注意事项。

a.必须看清疏散标志;b.烟气环境中不能直立行走;c.千万不要乘电梯;d.千万不要误入“袋型走廊”;e.在高层建筑中不要只顾往外跑;f.尽可能不要跳楼;g.不要轻易重返建筑物。

姜岸超2018年8月14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