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 social psych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9200410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45(39/6)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3(2.5/0.5)学分:3 学分开课学期:第二学期1.课程性质: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中重要的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理论,并将其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学科。

在课程类别中属于专业教育课;本课程的目的是了解个体在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学生具备下列能力:(1)掌握个体社会心理、群体社会心理和应用社会心理的相关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并能将其运用于分析解释社会心理现象,把握个体心理发展及动态变化。

(2)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树立社会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观。

(3)能够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解决科研、教学及其他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分析和评价意见,通过学科交叉和融合,制定解决方案。

(4)具有合作意识,能够通过团队合作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4.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本课程适用于应用心理学专业。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5.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并实践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以及分析社会心理现象,研究社会心理问题的能力。

6.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社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重要课程,为管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学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

7.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乐国安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三版)参考书:崔丽娟主编的《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版)谢利·泰勒、利蒂希亚·安妮·佩普卢等著,崔丽娟等译《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版)8.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思考讨论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9.课程考试方法与要求: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上课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作业20%,课堂表现20%),期末笔试成绩占60%。

10.成绩评定方法:11.评分标准:12.实践教学内容安排:(1)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分析案例中的社会心理现象,或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2)检索和深入阅读社会心理学外文文献。

(3)小组合作学习,并进行小组汇报。

(4)查阅资料,自学相关章节。

要求:写作格式规范(参照APA 格式);列举参考文献;宋体,小四号字,A4 打印。

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绪论(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3)1.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能够深入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 学时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定义及特征二、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学时一、国内学者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讨论二、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简史(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3)1.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及重要人物;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尤其是实验法。

掌握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变量与操作,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2.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 学时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二、具体研究方法及其评价三、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潜在的问题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 学时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三、社会心理学的扩展时期第三节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两种研究取向 1 学时一、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二、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三、两种取向社会心理学的分歧与整合第三章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3)1.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理解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社会心理实例。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熟悉和了解各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在了解各种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各种理论的关系、解释力及局限。

2.主要内容第一节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学理论0.75 学时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二、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三、对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简要评价第二节社会学习理论0.75 学时一、传统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三、对社会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第三节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简介0.5 学时一、社会认知理论二、社会认同理论第四章社会化(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3、4)1.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了解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因素、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阶段以及主要途径;理解社会化的相关理论及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社会化的概念,了解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了解个体社会化进程的主要阶段以及在不同阶段中的重要他人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意义;深刻理解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个体社会化的任务、目标;特别了解早期社会化,尤其是早期亲子关系的意义。

2.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2 学时一、社会化的定义二、社会化的内容三、社会化的历程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 1 学时一、遗传因素二、社会文化与社会环境因素第三节社会化理论 1 学时一、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二、认知发展论的观点三、社会学习理论第五章社会角色(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3、4)1.教学目的与要求目标:掌握社会角色及其相关概念;理解社会角色分析理论,认识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是社会人存在的具体形式;了解角色表现的具体过程和角色失调与调适问题。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社会角色的概念和社会角色的表现;理解社会角色是社会人的存在方式。

2.主要内容第一节角色的概述0.5 学时一、角色的含义二、角色的分类第二节角色理论0.5 学时一、角色理论的概念与来源二、角色理论的两种取向第三节角色的行为模式 1 学时一、角色学习二、角色扮演三、角色冲突四、角色偏差第六章自我意识(4 学时)(支撑目标1、2、3)1.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和结构;理解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和自我过程;掌握自我意识的几个重要方面。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什么是自我意识的概念,了解自我意识的结构和作用。

理解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了解自我评价、自我美化、自我表现等自我过程;深刻理解自我意识的几个重要方面,理解自我觉察、自尊、自我评价、自我效能、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表现。

2.主要内容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2 学时一、自我、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二、自我意识的结构三、自我意识的内容四、自我意识的特点五、自我意识对个体活动的影响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Th与发展 1 学时一、个体因素二、社会因素第三节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 1 学时一、自我觉察二、自尊三、自我效能感四、自控力第七章社会态度(4 学时)(支撑目标1、2、3、4)1.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了解社会态度与行为的相关知识;掌握社会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应用态度的测量方法。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社会态度的要素结构、社会态度的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动机功能,社会态度与行为,了解社会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模式,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以及态度形成和改变的主客观条件,熟悉态度测量的方法。

2.主要内容第一节态度的实质0.5 学时一、态度的定义及特征二、态度的构成要素第二节态度与行为 1 学时一、结论相互矛盾的研究二、态度如何影响行为三、行为如何影响态度实践课:第三节态度的测量 1 学时实践内容:编制社会心理学态度问卷及测量第四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0.5 学时一、态度的形成二、态度的改变第五节偏见 1 学时一、产生偏见的原因二、偏见造成的后果三、偏见的消除措施第八章社会认知(5 学时)(支撑目标1、2、3、4)1.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了解印象的形成;理解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掌握社会认知的定义和途径、归因理论。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社会认知的途径,理解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同时应该了解印象的形成,掌握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2.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1 学时一、社会认知的定义二、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三、社会认知的特征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 1 学时一、认知主体因素二、认知对象因素三、认知情境因素第三节印象的形成 1 学时一、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二、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第四节归因理论 1 学时一、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二、维纳的归因理论三、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四、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五、归因偏差实践课:运用归因理论解释社会问题 1 学时实践内容:观看教学视频,运用归因理论解释教学视频中的社会心理现象第九章人际关系(4 学时)(支撑目标1、2、3、4)1.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理解人际关系的相关知识;掌握人际吸引的相关知识;应用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的理论。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人际交往、人际吸引和人际关系的定义,了解亲和的解释、亲和的研究,掌握人际吸引的原则及爱情、分离的有关研究。

能够运用人际交往的理论、人际吸引的原则和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对人际交往的社会现象进行解释。

2.主要内容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0.5 学时一、人际关系的含义二、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三、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第二节人际关系的理论0.5 学时一、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二、社会交换理论三、公平理论第三节人际吸引 1 学时一、人际吸引的基础:吸引的回报理论二、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实践课:团体训练——赞美他人 1 学时第四节爱情 1 学时一、爱情的含义二、爱情的类型三、爱情三角形理论第十章人际沟通(2 学时)——实践课(支撑目标1、3、4)1.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了解人际沟通的相关知识;应用人际沟通的理论。

要求:本章采取学生查阅资料,自学完成。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人际沟通的定义,掌握信息沟通的要素及模式,人际沟通的载体和信息交流的障碍;能够运用信息沟通的要素及模式对人际交往的社会现象进行解释。

2.主要内容第一节人际沟通概述0.5 学时一、人际沟通的过程二、人际沟通的功能三、人际沟通的分类第二节人际沟通的工具0.5 学时一、人际沟通的工具二、非语言交流与语言交流的关系第三节人际沟通的障碍和策略 1 学时一、人际沟通的影响因素二、人际沟通的障碍三、人际沟通的策略第十一章群体心理(4 学时)(支撑目标1、2、3、4)1.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了解群体规范、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理解凝聚力和领导者的相关内容;掌握群体决策与问题的解决、群体互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