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阳镇初级中学五年发展规划一、学校概况渑池县洪阳镇初级中学创立于1966年,是渑池县初级中学的品牌学校,是渑池县初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基地。
学校22790平方米,建筑面积11245平方米。
下辖15个行政村,服务人口22000人,服务半径10公里。
现有学生847人,男生425人,女生422人。
设18个教学班,教职工66人,专任教师63人。
学校位于渑池县东部洪阳镇东洪阳村,与新安县交界,毗邻310国道和G30高速公路,交通便利,环境幽雅;博雅楼,布局有致,典雅美观;新建女生公寓和操场已完工,教学楼维修一新,环境宜人。
二、学校发展的远景目标学校经过一个较长时期(五年左右)的努力和奋斗,发展成为内涵丰富、科研领先、质量上乘、特色鲜明、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信赖的实验性、示范性、人文性的豫西名1.队伍建设目标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重点要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着力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名师群体的培育。
五年中,在原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力争培养出省特级教师1名,市学科带头人3名,市骨干教师10名,并有一批市内知名、社会赞誉的青年优秀教师。
2.教学质量目标全力打造“建构式生态课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在各类考试和竞赛中确保全县乡镇学习第一,全市乡镇学校领先。
3.课程建设目标借均衡教育验收的东风,继续整合各种有益、有效资源,力争在三年内,编写三门校级课程和一门县级课程。
4.办学特色目标坚持“以善养徳,以德促学”的办学理念,秉承“明德、启智、养正、至善”的校训,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注意发展体育教学和艺术教学等特色教育,精心编织“创新人才的摇篮”。
三、德育管理策略(一)主要目标加强德育理论学习,认真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工作,选择德育新内容,创新德育新方法,探索德育新途径,形成德育工作新思路。
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形成教育合力。
同时,探索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弱化现象的破解办法。
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德育工作环境。
(二)具体措施1.优化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德育工作网络。
成立家长委员会,将家长代表等纳入领导小组,加强对全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和实施。
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家长委员会、关工委、司法部门和社区教育的作用,形成强有力的德育工作网络。
2.努力推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工程”,要求做到务实、求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形成良好的育人机制。
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认识楼道文化、绿色文化、宣传文化等都是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在这些内容的选择上要雅、精、优,能处处体现文化的育人功能3.认真开展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坚持开展重大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德育社会实践活动,认真做好活动的策划、组织和总结工作,使德育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增强情感体验,养成健全人格。
4.积推进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三结合",校内加强以德育处、年级部、班主任为骨干的德育队伍,班主任例会要有研究德育工作的内容;校外要主动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优化校外活动环境,充分利用德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发挥以热心于教育的家长为主体的校外辅导员队伍的作用;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做好家访工作,对家庭教育进行必要的积极指导。
要建立健全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机制和对教师的考核机制。
在方法上要改变空洞的说教,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使之成为学校德育的又一重要途径;广泛开展集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为一体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
5.重视学生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特别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尽力引导全体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去看待问题、以正确的方法去处理问题。
注意做好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教育学生的渠道畅通,激发学生在做好人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争取最好成绩而努力。
6.进一步加强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7.在教师中积极宣传“大德育观”,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形成上下齐心、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加强德育渗透,每个教师都要充分挖掘学科中的德育教育资源,关注学生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使课堂真正成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
8.关注弱势群体学生,开展爱心工程。
完善党员和行政人员“1+1”结对帮扶工作,壮大爱心基金的实力,通过家访、发放帮困助学金、奖学金等形式,真正关心弱势群体学生,为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9.积极开展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不断完善《学生成长足迹》和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在学校内积极建立形式多样的表彰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10.举办“日积小善”系列活动,特别是爱心存折积分储蓄活动,引导学生“存善心,发善言、做善事”,进而达到“以善养徳,以德促学”的人生境界。
四、课程建设策略(一)主要目标构建和完善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执行国家课程,选开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二)具体措施1.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进一步提高国家课程的实施水平。
2.有选择地开设针对性强的地方课程。
3.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研发小组,对校本课程的设置和开发进行审议和管理。
研发小组由教科室牵头,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负责校本课程的具体研发工作。
4.从我校学生结构特点和需求出发,继续深化校本课程的开设。
制定《渑池县洪阳镇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基本要求,进一步优化实施步骤。
5.要求每个教研组三年中至少能开发和完善一门较为成熟的校本课程。
每一门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能确定课程纲要和实施计划,自编(选)适当的教学内容,细化实施过程,规范实施程序,并保证实施质量,探索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的考核评价机制。
6.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
及时了解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每学年召开总结表彰会议,表彰优秀教师,树立典型,激励先进。
7.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策略,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运用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切实提高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和管理水平。
8.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外课程资源,确立相对稳定的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受益。
五、校园文化建设策略(一)主要目标营造善于学习,勤于反思,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氛围,发扬实中学生质疑和责任意识,形成自主、自律的学生文化。
(二)具体措施1.以校园文化培育镇中学生独特气质。
洪阳镇中学校文化要达到三门峡市中学生独特气质的高度。
广泛发动师生结合实际比较对照,形成实中学生气质、修养、风范要求和培养目标,整合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制定出相应规范标准和操作程序。
(1)精心设计系列传统项目,形成实中独特的校园仪式校园仪式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体育节、三八节、艺术节、教师节、毕业生离校课程等活动要在师生的共同设计和参与下,充满感染力和凝聚力。
借助某些重大节日、纪念日,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2)开展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校园物质建设中的一楼一宇、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校园隐性的物态文化内容。
校园的环境建设不仅仅是硬件质量高,不仅仅在于学习化校园的各种布置装饰点缀,更在于校园景物的人情味和文化亲和力。
各种讲座,主题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校园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
要定期举办专家讲座和各种体育文化科技艺术活动,丰富师生精神生活,陶冶人文精神和理想情操;要把学校、年级、班级学生文化专题活动系列化,为学生提供人文素养养成的经历;要充分发掘社会实践、活动及学生自发的课余闲暇活动的文化功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要发展写作、书法艺术的特长,推动、普及文艺、体育活动的开展。
2.以学习型兴趣小组建设为重点项目,带动学生文化的建设(1)依托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兴趣小组要大力推进学生兴趣活动,配备强有力的教师参与学生兴趣小组指导工作,鼓励学生组建发展多样化的兴趣小组,如文学社、书法兴趣小组等,并逐渐形成高水平的特色、品牌。
每一个实中学生都参与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兴趣小组活动,并在初中毕业时在至少一个方面具有特长。
(2)自主管理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的自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在兴趣小组的运作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管理权。
引导学生选择伙伴形成团队,选定发展目标,自己进行现状分析,自己分析原因,自己制定对策,自己组织实施,自己评价总结。
在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情感等多方面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能力,特别是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自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实中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其相应的行为习惯。
3.以共同愿景凝聚教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使命感让教师参与学校未来愿景的策划,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化为全体教师的共同价值观。
鼓励教师设计自己的个人愿景,在实现学校发展进步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己拥有的成就感、荣誉感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
4.建设多种学习型团队,凝聚教师文化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关心和指导,塑造信任、理解的沟通气氛。
根据青年教师的学科专长、个性爱好等,在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团支部各个层面,引导组织若干小团队,自主规划团队小愿景,通过经常性的学习、交流,或探索学科前沿,或研究教育教学,他们相互间产生的思想碰撞,会产生新的智慧,酝酿新的改革。
学校鼓励各种学习型团队的建设,提供时空保证和政策支持。
六、学校特色发展策略(一)主要目标通过三年努力,从学校文化、社团活动、环境建设和校本课程等方面加大特色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努力形成几个特色项目或活动。
(二)具体措施1.成立特色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推广经验,表彰在特色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
2.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
3.加强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办好艺术节、体育节和读书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多姿多彩、清新高雅的学校文化氛围七、后勤保障:创建一流后勤保障服务(一)外争支持,创设良好社会环境。
学校将加强对外联系,强化学校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积极依靠政府支持,拓展学校与社会交流渠道,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方面的建设工作,使学校走向开放型、公共型的教育之路。
重视对外宣传工作,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工作的广泛理解、认同和支持。
(二)关注成本,努力提高办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