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氨的风险分析及救护知识
1.1 氨的理化特性
氨气是一种无色透明而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相对密度0.60(空气=1)。
气氨加压到0.7~0.8MPa时就变成液氨,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相反液态氨蒸发时要吸收大量的热,所以氨可作制冷剂,接触液氨可引起严重冻伤。
1.2 氨的危险特性
氨与空气混合到一定比例时,遇明火能引起爆炸,其爆炸极限为15.7%~27.4%。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a)液氨泄漏危险性:液氨泄漏将会造成人员伤亡,根据有关资料,1吨液氨泄漏并全部气化,半径48m内的人员将造成严重伤害。
b)液氨贮存和充装危害性:正常情况下槽罐存在20%的气相空间,槽罐内压力是该温度下的液氨饱和蒸汽压。
如果未留有气相空间全部充满液体,则在温度升高时液体体积膨胀没有余地,槽罐内压力大幅上升,而液氨的膨胀系数较大,一旦槽罐充满氨,在0~60℃范围内,液氨温度每升高1℃,其压力升高约1.32~1.80MPa,因而过量充装极易发生物理爆炸。
c)液氨的健康危害性: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氨可引起组织溶解性坏死。
急性中毒:轻度者出现眼、口有辛辣感,流涕、咳嗽,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头昏、头痛,眼结膜充血、水肿,口唇和口腔、眼部充血,胸闷和胸骨区疼痛等。
重度中毒者出现引起喉头水肿、喉痉挛,发生窒息。
外露皮肤可出现II度化学灼伤,眼睑、口唇、鼻腔、咽部及喉头水肿,粘膜糜烂、可能出现溃疡。
d)液氨的火灾爆轰可能性分析:氨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属乙类火灾危险性物质,T1(电气设备的最高温度T1>450℃)组别的易燃易爆气体。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性为易燃,爆炸下限15.7%,爆炸上限27.4%,引燃温度为651℃。
1.3 对环境的危害分析
对环境有危害,对大气可造成污染,对动植物造成冻伤。
1.4 氨泄漏紧急救援与消防措施
1、发生火灾和爆炸时:用泡沫、二氧化碳及雾状消防水进行灭火,喷淋强度15 L /(min·m2),持续时间90min。
消防人员到达后,灭火工作由消防人员进行。
2、吸入中毒时:使中毒人员迅速离开现场,转移到空气清新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并通知医务人员,到现场进行抢救。
3、皮肤接触时:立即除去受污染的衣物,用大量的清水冲洗皮肤或用2%的稀硼酸溶液冲洗。
4、眼睛接触时: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的清水或生理盐水或洗眼液冲洗至少20分钟,并送医院救治。
1.5 SCR氨站进出管理制度
SCR氨站为我公司重点防火部位,为保证其安全运行,任何人必须严格执行如下规定。
1、与工作无关的人员禁止入内。
2、进出氨站人员必须履行登记手续。
3、外来人员若需进入氨站,必须经安全监察部批准。
4、禁止带火种进入氨站,进入氨站前,所有人员应主动将身上的打火机、火柴等物品交值班员妥善处理。
5、氨站内禁止使用无线通讯,进入氨站前,所有人员必须将手机、对讲机、传呼等无线通讯设备关闭。
6、进入氨站人员必须用手触摸静电释放仪消除自身静电。
7、禁止穿化纤、棉化混纺服装或穿带铁钉的鞋进入氨站。
8、禁止将食物、餐具带入氨区,禁止在氨区饮水或进食。
9、非当班值班人员不得乱动氨区设备、设施。
1.6 氨站安全管理制度
1、公司储存、使用、维护脱硝氨站系统设备,必须遵守本规定和《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2、氨站区域作业(含运行、维护)人员必须经安全与技术培训并经过考试、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作业。
3、禁止与工作无关的人员进入氨站。
非当班运行人员进入氨站,必须经过氨站运行人员许可,按规定办理登记手续后方可进入,
4、氨站严禁烟火,进站人员应穿防静电工作服,严禁穿化纤类衣物和可能产生火花类鞋进入,进站前应触摸释放静电。
5、进入氨站工作的人员,应穿好化学防护服或防静电服,并使用必要的防护用品。
6、进入氨站区域人员必须关闭手机等无线通讯工具,将火种交与氨站运行人员保管。
7、运行人员应每天测定一次氨站空气中的氨气含量,氨气含量不得超过35ppm(体积浓度)。
8、设备阀门操作时,应均匀缓慢地开启,使气体缓慢放出,禁止剧烈的排送,防止因摩擦而引起爆炸。
9、设备运行时不准敲击、撞击设备和管道,不准带压修理和紧法兰等,以防造成泄漏。
10、氨气设备系统检修、运行操作时,应使用铜制工具,如果必须使用钢制工具时应涂上黄油或采取其它措施,手和衣服不应粘有油脂。
11、氨站内施工检修工作必须保持通风良好,防止明火和其它激发能源。
12、氨站检修需要动火时,必须办理“一级动火工作票”,应由消防队对工作区域的氨气含量进行测定和监护,氨含量必须小于35ppm(体积浓度)。
13、氨区设备维修时,应用氮气对相关设备和管道进行吹扫。
当进入设备内部进行维修时,除用氮气对相关设备和管道进行吹扫外,在进入前,还应保证设备内氧浓度达到18~22%。
14、在雷雨天气禁止液氨接卸和倒罐作业。
接卸和倒罐必须执行操作监护制度,按照操作卡执行,操作结束前监护人不得离开现场。
15、氨站大门进出后应随时关闭。
但在进行接卸、倒罐或检修作业时必须将应急通道门打开,保持应急通道畅通。
16、未装阻火器运送氨、氮的机动车辆禁止进入氨站。
1.7 液氨接卸安全管理规定
1、卸氨操作及相关人员必须遵守液氨储存区安全管理规定。
2、卸氨操作及相关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技术、防毒知识教育,并考试合格。
能掌握防毒器具的性能,使用操作熟练,否则禁止操作。
3、卸氨时周围的环境温度应<40℃。
4、严禁在恶劣天气(大风、大雨、雷电、大雾)以及能见度低的情况下进行卸氨操作。
5、卸氨操作必须使用卸氨操作卡并严格执行。
6、卸氨前应确认液氨储存区无漏氨现象。
7、进行卸氨前应确认液氨储存区液氨泄漏监控设备工作正常,消防设施是否好用,确保在出现异常时能及时施救。
8、卸氨操作人员必须穿防护服,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防毒面具)等安全防护用品,严格执行装卸安全操作规程,开关阀门应缓慢进行。
9、液氨槽车在公司门口接受车辆状况检查(主要包括阻火器、接地线及随车文件),如检查不合格,严禁驶入公司厂区。
随车必须携带的文件和资料包括:汽车罐车使用证、机动车驾驶执照和汽车罐车准驾证、押运员证、准运证、汽车罐车定期检验报告复印件、液面计指示刻度与容积的对应关系表;在不同温度下介质密度、压力、体积对照表以及车辆运行检查记录本等。
10、液氨罐车在厂区内应严格按照指定的行车路线行驶,在指定位置停车。
11、液氨罐车就位后,车轮使用防滑墩进行固定,发动机熄火,车前后放置安全警示牌。
12、槽车人员必须服从氨区运行值班员指挥。
液氨卸料时,押运员、氨区值班员不得离开操作岗位,驾驶员必须离开驾驶室,汽车点火钥匙交氨区值班员保管。
13、进行卸氨前由消防队对氨储存区周边道路进行封闭,设立警戒区。
严禁车辆、人员进入警戒区域。
卸氨操作完成后才能解除警戒。
14、液氨槽车在装卸液氨时,必须规范接地。
装卸工作完毕后,应静置10分钟方可拆除静电接地线。
15、接卸中值班员应随时检查液氨储罐液位,注意有无鼓包、泄漏、压力、温度急剧变化及其它异常现象。
16、液氨储罐严禁超装、混装(通过送货单、出厂检验报告和鼻嗅确认)。
液氨装卸时,应注意储罐的装载程度,不得超过其容积的70%。
17、液氨槽车应保留0.3MPa余压,卸车完毕,驾驶员和押运员检查车辆的安全附件完好、槽车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并确认车辆与接卸装置完全脱离后,在运行人员允许放行情况下,方可启动驶离现场。
18、卸氨过程中如出现液氨泄漏,必须立即关闭液氨槽车的供液氨阀、抽氨气阀,关闭液氨储罐的进液氨阀、抽氨气阀,根据泄漏情况进行轻微泄漏处理或汇报值长启动液氨大量泄漏紧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