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业环境 案例分析

行业环境 案例分析


(5)成本结构 固定成本所占的比重较高 (6)退出壁垒 埋没成本 人员安置、库存处理等退出成本 客户关系、企业信誉和形象 结论:很高的退出壁垒
13
4. 乘用车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1)规模经济 一般认为单个企业整车产量在40万~60万辆、零 部件100万~200万件,才能达到最小经济规模的 要求 但在中国,由于市场容量较大且增长迅速,大量 未达到起始规模经济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水平的 利润,从而抵消了规模经济所造成的壁垒。 (2)资本投入规模 资本密集程度很高的行业 一般整车项目资金规模都在100亿元以上
日系 19.8%
9
2008年汽车厂商销量排行榜 2008年汽车厂商销量排行榜
厂 1 2 3 4 5 6 7 8 9 10 京现 车 东风 产 长 车 众 众 家 2008 销 (辆) 586,036 498,867 490,087 458,637 366,044 356,092 350,520 307,814 306,230 284,454 07 销 (辆) 496,628 464,074 456,394 500,308 282,592 380,000 261,178 324,186 295,299 231,137 长 (%) 18.0 7.5 7.4 -8.3 29.5 -6.3 34.2 -5.1 3.7 23.1
21
4. 乘用车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5.供应商的交涉力 5.供应商的交涉力
乘用车的上游产业:钢铁、电子仪器仪表、模具、 化工、零部件等 其中,交涉力较强的产业:钢铁产业、电子产业 等 ‐汽车用特殊钢材 ‐ABS防抱死、车身稳定控制(ESP) 零部件厂商大部分规模较小,交涉力也相对较弱 ‐目前国内无像日本电装、德国博世之类的 大型的高技术零部件供应商
10
4. 乘用车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1.行业内企业竞争 1.行业内企业竞争
(1)产业的集中度 14家汽车集团,56家小规模企业 集团类企业中,年产超过100万辆的企业只有3家 结论:集中度不高,竞争激烈 (2)不同性质的竞争者 外资企业主导乘用车市场 内资企业在低档乘用车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11
4. 乘用车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17
4. 乘用车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作为轿车的替代品有SUV,MPV等 3.替代品的威胁 3.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品 ‐2007年,SUV的销量增长近60%,MPV的销量 增长23% 电动汽车 ‐比亚迪的一款纯电动四驱轿车混合动力汽 车E6,预计年内上市 混合动力汽车 ‐丰田汽车的混合动力汽车普锐斯全球销量 已经超过百万辆 结论:近期替代品的威胁还不是很强
15
4. 乘用车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5)流通渠道 2003年新进入汽车领域的比亚迪,截止2008年, 其全国经销商的数目已经达到600家。 结论:流通渠道尚不构成明显的壁垒 (6)产品差别化 高、中、低档品牌俱全 各种排量齐全 各种用途的乘用车俱全 已形成产品差别化市场
16
4. 乘用车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7)政府规制 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轿车项目一律由国家审批立项 严格的安全、节能、排放标准 (8)现有企业的报复 企业普遍处于强劲需求拉动下的生产扩张时期, 由于汽车整车数量较多,在位企业对新进入者对 市场影响的敏感性较低,所以很少采取策略性进 入遏制行为。
6
7
2007年各车系乘用车市场占有பைடு நூலகம் 2007年各车系乘用车市场占有率
德系 14.9%
韩系 其他 5.3% 3.3% 自主品牌 44.2%
美系 16.1%
日系 16.2%
8
2010年 2010年1-8月各车系乘用车市场占有率
德系 14.3% 美系 10.1%
韩系 其他 7.4% 2.6% 自主品牌 45.8%
企业战略管理 Strategic Management
第三章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乘用车行业竞争结构案例分析
0
1.分析框架: 1.分析框架:波特的产业结构分析模型 分析框架
潜在 进入者
供应方
行业内企业的竞争
购买方
替代品
1
2.基本概念的确立 2.基本概念的确立
乘用车的概念 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 身行李和/或临时物品的汽车,包括驾驶员座位 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 乘用车种类 乘用车下细分为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多功能 车(Mini Passenger Van, MPV)、运动型多用途 车(Sport Utility Vehicle, SUV)等。
14
4. 乘用车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绝对的成本优势 相对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的绝对成本优势较为明 显 ‐零部件的供应 ‐产品工艺 ‐经验效果 (4)技术优势 跨国公司以其丰富的设计、制造经验和雄厚的产 品开发能力,对于缺乏轿车工业背景的新进入者 形成了较高的进入壁垒
1.行业内企业竞争 1.行业内企业竞争
(3)产品差别化 产品差别化程度较高 低档、中档、高档车市场界限比较分明 (4)剩余设备 年产不到1,000辆的企业或停产企业有17家 2007-2008年“零产量”的汽车生产企业近10家 产业内存在剩余设备
12
4. 乘用车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1.行业内企业竞争 1.行业内企业竞争
22
5. 结论
乘用车行业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收益 率将会下降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不是很大,但产业内将会出现 大规模的并购 供应方的协商力将会增强,特别是在电子等精密 配件生产领域 替代品的威胁将日趋显现,应加大环保、节能、 替代能源方面的研发投入 国内企业应积极开发海外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23
2
轿车: 轿车:宝马
3
MPV:本田奥德赛 MPV:本田奥德赛
4
SUV:大众途锐 SUV:大众途锐
5
3.中国汽车产业的基本概况 3.中国汽车产业的基本概况
2007年销售879万台,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 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是美国,2007年销售1,646 万台 2009年,生产1,379万台,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 汽车生产国 无进入全球前十强的汽车企业 2007年汽车保有量每千人30辆,是世界平均水平 的1/3
18
4. 乘用车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近期替代品的威胁还不是很强 3.替代品的威胁 3.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品 ‐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 ‐对安全、质量、性能方面的要求较高
19
丰田混合动力车丰田混合动力车-普锐斯
20
4. 乘用车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乘用车时已形成细分化、差别化 4.购买者 4.购买者的交涉力 购买 消费者对乘用车安全性能、经济性、质量、服务 等方面要求较高 结论:购买者的交涉力较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