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泾源总规说明书

泾源总规说明书

第一部分概述1、现状概述1.1、地理位置泾源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南端六盘山南麓,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六盘山腹地,跨东径106°12′-106°29′,北纬35°14′-35°38′。

东与甘肃省平凉市接壤,西与宁夏隆德县毗邻,南与甘肃省华亭、庄浪两县相邻,北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连接。

距固原市79公里,距自治区首府银川市420公里,距甘肃省兰州市350公里,至陕西西安市360公里。

1.2、自然条件1.2.1、地形地貌泾源在陇东黄土高原西部,位于六盘山东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为低山丘陵区,海拔在1608-2492米之间,海拔最高处为六盘山主峰米岗山,海拔2931米;最低处为胭脂峡谷柳家河坝,海拔1608米。

界域内西部为六盘山天然次生林区,有以米岗山为脉络的大小山峰41座,林木茂盛,自然资源丰富;中部为河谷地区,地势较为平缓,形成不同走向的香水、永盛、白面三道川和赵家、秦家、红旗三架塬,另有新民河、沙塘河等8条河流,溪流343条、33道梁、111条大沟,东部为与六盘山余脉相连的土石山地,构成了峰峦迭障,河壑交错,川塬相间,河流密布的地形地貌,形成“三山夹三塬,七水分三川”之势。

以土石山为主,通常分为西部六盘山山地、中部低山沟壑和东部崆峒山前山三个地貌类型。

1.2.2、地质泾源县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处于中朝地台的西南边缘和昆仓秦岭地槽褶皱区的东段,在祁(连山)、吕(梁山)、贺(兰山)山字型复杂结构体系脊椎贺兰山带马蹄盾底部,下白垩地层发育较全,复背斜构造典型,六盘山构造线在县境内南北向、弧形构造突出。

地质大部分为火山岩系及沉积岩系构造。

泾源县属六盘山东麓华北地层区,陕甘宁盆缘分区,平凉——永寿小区。

古生界地层东部出露有寒武系,奥陶系。

泾源县位于中朝准地台的西南边缘和昆仓秦岭地槽褶皱区东段,横跨地槽和地台两个一级构造单元。

分别属于昆仓秦岭地槽褶皱区走廊过渡带和中朝地台鄂尔多斯西缘拗带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地质构造历经加里东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等构造运动。

县境内断层都为燕山——喜马拉雅期的产物,近南北向延伸切割下白垩系六盘山群和下第三系地层,多为逆断层,倾角5°-60°。

有松林沟—南台、松树台—马家新庄、秋千架—沙南峡、南沟4条深大断裂。

1.2.3、地震泾源县在区域地质构造上位于地台与地槽的过渡带上,处于我国南北地震区的六盘山地震活动带之中。

在区内受南北向的几条深大断裂的控制,由于其深大断裂的长期发展和多次复活,导致断裂带上的构造地震较为活跃。

根据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划分泾源县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近10年未发生大的地震、滑坡、塌陷、冲沟等地质灾害。

1.2.4、气象条件泾源县受六盘山地形影响,具有明显的中亚大陆性气候特点,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

其气候特点是:春寒夏旱秋雨多,气温偏高,降水、日照偏少,气温日差大,无霜期短。

县境内近十年平均气温6.8℃,极端最高气温32.2℃,最低气温-26.1℃。

县境内近十年平均日照时数2242小时,降水量650.90mm;平均风速2.3秒/米,最多风向西北偏西,出现频率为18%;最大风速18.4秒/米,极大风速28.5秒/米。

十年平均无霜期164天;平均蒸发量1480mm,相对湿度60%-70%,冻土层深度在0.8-1.2m之间。

1.2.5、水文资料泾源县水资源充沛,境内水系均属泾河水系,呈西向东流向,较大河流从南向北依此为新民河、东峡河、泾河干流源头、盛义河、香水河、羊槽河、沙塘河和颉河。

1.地表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泾源县多年平均降水量718mm,年降水总量7.06亿m3,平均地表泾流约2.62亿m3,水质较多,人均水资源量1722m3。

2.地下水:浅层地下水较为丰富,泾河流域地下水补给模数5-15万m3/年·km2,地下水资源1.15亿m3,埋深较浅,一般在4-20m之间,易开发利用。

1.2.6、矿产资源1.矿产种类: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油页岩、砖瓦粘土和水锈石等,另外还有矿泉水、古生物化石、地热、河砂、石膏以及铜、铁、锌、铅等资源。

2.矿产储量及分布:石灰岩主要分布在三关口红沙石沟矿区(储量约9亿吨);秋千架矿区(储量约43万吨);园子沙南矿区(储量约7.4万吨);大湾乡杨岭矿区(储量约29万吨);秋千架二级铜储量约845吨,沙南C级铜金属储量约290吨,老龙潭水锈石储量约3万立方米,秋千架白云岩储量约162万吨。

1.2.7、旅游资源1.文物古迹:泾源县历史悠久,地方文化积淀雄厚,文物古迹主要有水沟秦汉遗址、制胜关、石窑湾石窟、凉殿峡、堡子山、北伍清真寺。

2.风景名胜区:泾源县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六盘山腹地,这里山翠水碧、风光竟秀、佳景天成,是六盘山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

主要自然景观有老龙潭、二龙河、鬼门关、野荷谷、香水峡、沙南峡、胭脂峡、秋千架、花崖子、米岗山、延龄寺、凉殿峡。

2000年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成立,将6个旅游景区确定为长期重点开发建设区,老龙潭、二龙河、凉殿峡、野荷谷、胭脂峡及独立景点为6个旅游景区,共65个景点。

1.2.8、土地资源2008年末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13094.17公顷,其中农业用地面积101941.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0.14%;建设用地面积2762.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4%;未利用地面积8389.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42%。

1.3、历史沿革商周时期,泾源属雍州,为古卢国地。

唐代属关内道陇州华亭县。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析华亭县地置安化县,为泾源建县之始。

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安化县名为化平县,隶属风翔路平凉府。

清国治十年(1871年),设置化平川直隶厅,属平庆泾固化道。

民国二年(1913年),改化平直隶厅为化平县,隶属陇东行政专区。

1950年9月18日,经甘肃省政府批准,改化平县名为泾源县,隶属甘肃省平凉专暑。

1953年5月11日,改称泾源县回族自治区。

1955年5月又改为泾源县回族自治县。

1958年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为固原专署所辖,复称泾源县。

至1998年,全县共辖2个居委会,6个乡,2个镇,一个经济开发区,共辖76个行政村,334个村民小组。

2003年7月固原撤地设市时,将原固原县的大湾乡、什字镇、蒿店乡划归泾源县。

1.4、社会经济资料1.4.1、行政区划及人口2003年撤地设市及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由原来的6乡2镇调整为4乡3镇。

4乡是:大湾乡、黄花乡、兴盛乡和新民乡;3镇是:六盘山镇、香水镇和泾河源镇。

11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468个村民小组。

2009年末,全县总户数33092户,总人口123364人,其中:回族人口93167人,占总人口的75.52%;农业人口113487人,占总人口的91.99%;自然增长率11.59‰,人口密度109.08人/平方公里,户均人口3.72人/户。

乡村劳动力66430人,占总人口53.85%。

辖区面积:县域南北长约61.2公里,东西宽约27.3公里,全县总面积1130.94平方公里。

1.4.2、社会经济发展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5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1.8%,增长18.1%,其中一、二、三产业完成1.27亿元、1.33亿元和1.96亿元,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95.7%、102.3%和105.3%,增长6.3%、33.2%和16.6%。

人均生产总值3688元。

全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545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2亿元。

1.4.3、交通条件近年来随着“旅游县”的开发建设,全县公路建设特别是干线和旅游公路得到完善,交通十分便利。

“312”国道(县境内22.125公里)从六盘山镇东西横穿,西通隆德县,东至平凉市;“101”省道(县境内76.649公里)南北穿越,南通甘肃省华亭县,北至固原市原州区;另有泾隆、泾平、泾白、泾彭县道(县境内78.039公里);基本形成“二纵四横”干线的主骨架。

全县通车里程627.36公里。

1.4.4、公共服务设施1.教育设施:2009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学校(园)106所,在校学生22119人。

其中:公办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401名;民办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86名;学前班23个,在班幼儿715名;小学90所,在校学生14205人;初级中学10所(含一中、什字中学和职业中学初中部),在校学生5592名;完全中学2所,高中在校学生697名;职业中学1所,职业班在校学生423名。

全县中小教职工1307人,其中小学教职工806人;初级中学387人;高级中学114人。

全县生均校园占地面积为12.6㎡,生均校舍面积为4.8㎡,全县校舍危房率为18%。

2.医疗设施:2008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医疗服务机构12所,职工总数24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4人,床位数192张;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69人,各乡镇的行政村各建有一所卫生室。

3.文体娱乐和社会福利设施:2009年底,全县有文化站7个,从业人员14人,藏书约9000册;文化馆1个,从业人员23人;公共图书馆1个,从业人员13人,藏书约23000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从业人员2人,文物藏品216件;体育机构1个,从业人员7人,专职教练员6人。

全县有敬老院9所,从业人员25人,共养老人162人(县中心敬老院、六盘山镇敬老院、蒿店敬老院、黄花敬老院、香水镇敬老院、园子敬老院、东峡敬老院、新民敬老院、县社会福利院)。

全县110个行政村各有一个村委会(党员活动室),一个农民科技培训站,各个乡镇有一处公共娱乐广场,清真寺186座,寺庙3座。

2、总则2.1、规划编制背景2.1.1、战略背景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努力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泾源县必须充分利用区位、交通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抓住发展的有利时机,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据自身特点,提出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策略。

2、新的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建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指导思想。

“五个统筹”中,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泾源县城乡协调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而随着泾源县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发展,城乡在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协调显得越发重要;在新的发展观的指导下,研究泾源县的城乡协调发展道路是本次泾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一个重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新发展观的提出,对于确定泾源城市发展战略、本次规划的原则和重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