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艺术之我见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说它常用,是因为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新授到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说它有效,是因为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的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
另外,它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培养表达能力,对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有一定的益处。
本文就教学中怎样使提问更艺术化提出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提问艺术、课堂教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
”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明确这一点尤为重要。
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
一、瞄靶心射箭打靶要瞄准,目标要对住中心点,设问亦当如此。
当前,许多名师极力呼吁:要打破程式,冲破樊篱,那么如何“破”呢?笔者以为可从“瞄靶心”入手。
课堂教学的“靶心”主要有两个,即重点和难点。
高中学生是具备了一定文化基础和社会经验的阅读群体,课文教学已无需从头至尾,逐词逐句逐段讲解。
应打破程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设计课堂提问应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
1.扣住重点。
抓住了重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
鲁迅的《祝福》一文,其篇幅较长,可让学生通读课文。
在大体了解全文的情节、结构、环境等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研究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
笔者让学生划出有关语句后提问:在三次肖像描写中,鲁迅先生是怎样用“画眼睛”的技巧写出祥林嫂的眼神变化的?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领悟祥林嫂一次次备受摧残和令人辛酸的悲剧命运,从而激起学生对被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无比憎恨,同时学习到鲁迅先生“画眼睛”的高超艺术技巧。
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
2.抓住难点。
所谓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
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
抓难点,体现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比如《拿来主义》一文,第一至第六小节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呢?笔者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既然标题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这里要用那么多的篇幅来写“送去”“送来”?第二节和第五节删去,文章也顺通,这两节是否可有可无?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兴味盎然地讨论开了。
研读后同学们各抒己见,热情大胆地交流,从而顺利把握了作者的思维过程,也为把握后文的内容打下基础,同时加深了对全文的理解。
“瞄靶心”之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 犹如写文章之开门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
但须难易适度,巧而不死。
只有这样,才是有主攻目标、有针对性、有激发力、也有实效。
设问之“靶心”瞄得准,无疑是切中肯綮、正中要害。
二、牵牛鼻牛鼻子是牵引的关键处。
如将学生乐而好学,勤奋钻研精神比之“牛劲”,那么教师的设问当如何才能牵动学生学习钻研的牛鼻呢?笔者以为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牵牛鼻的方法也有不同。
课堂设问要能牵动“牛鼻”,就必须有针对性。
高中生的思维和心理已比初中阶段更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尤其高一、高二年段程度中等以上的学生往往爱各抒己见,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他们大多能举一反三,敢于假设,严于论证,他们对老师的讲授已不轻信盲从,课堂上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从而找出新路,挖出新意。
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常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创造性的问题,牵动学生思考这牛鼻,这样既可增强其思维深度,又可发展其思辩能力。
分析祥林嫂的人物性格时,笔者问道:祥林嫂的“一逃”(逃婆婆逼嫁),“一撞”(不愿改嫁),“二捐(怕死后两夫争执),”“一问”(有无灵魂、地狱),说明她是封建礼教的顺从者还是反抗者?有的学生满足于“知其然”,而不去思索“其所以然”;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标准答案,而不善于通过自己的思维主动去获取结论。
对于这类学生设计问题的重点就放在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的能力培养上。
有的学生思考浮躁,缺乏耐心和逻辑性,读书走马观花,思考问题带有很大成分的“想当然”;他们不善于思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又不善于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
笔者设计问题就尽量引导学生顺藤摸瓜,揣摩透作者的思路,以便他们能较好地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在联系。
有的学生已开始注意通过概念思维去获取新知识,但他们求同往往多于求异,他们还不善于对学过的课文进行比较、鉴别和联想。
因此,教完《阿房宫赋》后,笔者提出这样三个问题:1.《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三文作者发议论的事实是什么?2.三文的主题有何不同?3.三文的议论方法有何区别?现今之高中生,随着知识的日益丰富,视野的日益开阔,逻辑思维也日益完善。
所以,要牵好牛鼻,问题的设置必须有一定的深度。
牵牛鼻,“牵”不同于“拉”和“扯”。
前者之牛是主动的,只是顺着“牵”而走,而后二者之牛则是非常被动的,甚至极不愿意的。
故课堂提问题的设计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实际,才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样才会有较强的效用。
三、扔石子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
”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
那么是否真的“全懂”没问题呢?有经验的教师,常会提出些“出人意料的问题,平中见奇,”一石激起千层浪。
《警察与赞美诗》一文,初看情节那么荒诞不经,语言那么风趣而又俏皮,给人一种独特的幽默,学生较感兴趣,但又容易仅此就产生一种满足感。
至于如何深入地思考,怎样挖掘深层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扔石子”了。
可这样设问,这小说倘若改为剧本,它该是“喜剧”还是“悲剧”?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从而增强小说的批判威力,也体会到欧·亨利小说既深刻反映阴暗悲惨的现实,又体现了幽默诙谐的风格特点。
有人教《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就在预习之初扔了两枚“石子”:1.到底谁断案?2.为什么是葫芦案?而后课堂围绕这两问题展开讨论,并从而引出:主人公贾雨村和门子两人的性格特征,“护官符”的由来情节的发展变化,统治者断案的内幕,揭露黑暗腐朽的主题等六方面内容。
此两石可谓精彩之至、其“千层浪”也真是波翻浪涌。
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教学中有意设置矛盾,创造一种“愤悱”的心理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疑窦丛生;创设问题情境,激起认知冲突。
正如陈献章所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当然,这石子不宜过重过大,问题的设置,最好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
否则教师还须“引猴上树”或“架桥搭梯。
”那还得有另外一番工夫。
四、点豹斑成功的教学往往是点“一叶”,而能使学生“知秋”之至,成功的课堂问题设计,往往能“四两拨千斤”。
点豹斑,是指课堂问题设计,应通过“一斑”以引出“全豹”。
《守财奴》一文,通过对抢夺梳妆匣这一情节的设疑,可引出作品的人物分析,从而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中心。
笔者这样设问:针对精美的梳妆匣,葛朗台、其妻子和女儿三人各想到什么?葛朗台想用刀撬匣夺金的行为可能产生什么后果?葛朗台是怎样一个人?一篇小说通过一处设疑,点示豹之一斑,顺势而下,牵动全文,为学生理解课文开辟了一条蹊径。
点豹斑还包括抓关键词句设置提问,如《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对开篇“余幼即嗜学”一句进行设问:这句中“嗜学”一词改为“好学”行不行?为什么?这两字在全篇中有何作用?这两问有一定的思考深度,学生需认真阅读全文并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回答得好,所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通反复阅读推敲,学生领悟到:1.作者幼时特别好学的急切心情;2.也正是这种好学精神,才有后文无所畏惧地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3.“嗜学”二字统摄全文,又与段末“勤且艰”相应,与篇末“善学”相照应;4.“嗜学”“善学”既是作者对马生的勉励与希望,也是全文的主旨。
点拨两字而能牵动全篇,语文教学提问中抓关键词是很有实效的。
教《鸿门宴》一文,让学生从范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和“吾属今为之虏矣!”二句的比较设疑中感悟其内涵的区别。
学生通过讨论明白,前句是范增召项庄,指示其舞剑,伺机击刘邦于坐时说的。
时间副词“且”意味着:今日若不击杀刘邦,明天就会惨败在他的手下。
主语“若属”意在正告项庄:成为阶下囚的,首先是你等部将。
范围副词“皆”强调了到被俘那一天谁也跑不了。
在此范增机智地用上了“激将法”,同时也表现出范增当场急切焦灼的心理。
后句是范增得知刘邦逃走,项王却无动于衷时说的,换上时间副词“今”句意大变,败局已定岂,用不着将来了,主语改为“吾属”,意在正告项王:我们已是阶下囚了,包括你项羽在内,结合前句“竖子不足与谋”,可看出,范增是在指桑骂槐,“吾属”句表现出范增此时万般无奈的沮丧和按捺不住的愤怒。
一篇长长的课文,仅从两个句子的比较提问讨论中,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人物刻画的特点,可谓是窥一斑而知全豹。
结束语课堂设疑提问要有目的性、艺术性。
一、问点要准。
“准”一是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从课文内容的重点出发,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二是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所提问题的难度应与中等以上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所提问题能让学生“跳一跳”,确实能摘到“果子”。
三是要抓住课文知识的逻辑关系,所提的问题应丝丝入扣,不蔓不枝。
忌空、大、难。
总之,问题是你教学手册上的另一项工具,因为它们所具备的无穷变化,所以它们也是你教学手册上最灵活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利用了提问这个机会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快乐,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的学习。
参考文献:1.[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2.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作者单位:江西省分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