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对学生学业评价的意义何在?答:学生学业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业评价就是以我们现行的课程标准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搜集学生在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进行具有价值的判断的过程。
评价意义“表现型评价”的依据是学生的公开展示和表现,它倡导“学以致表”,让学生将个人内在的素质充分地外化展示出来.让别人能够具体地、客观地和形象地感到和观察到他内在的品质。
通过学生的展示让他们获得表现的喜悦,从而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同伴之间彼此交流和合作学习,相互激励,发挥同伴在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共同提高。
教师对学生学业评价意义在于:1.深入推进学生学业评价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2.推进学生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学思结合。
3.推进学生评价改革,促进知行统一。
总之,教师对学生学业评价为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业评价的新理念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学业评价的新理念:(1)音乐学业评价要立足发展;(2)音乐学业评价要注重过程;(3)音乐学业评价要提倡多元。
学业评价的基本原则(1 )导向性原则;(2 )科学性原则;(3 )整体性原则;(4 )可操作性原则三、你在音乐课中常用的评价技巧有哪些?对你的教学有何促进作用?请举例说明。
答:音乐课中常用的评价技巧有:分层评价技巧,延缓评价技巧,语言评价技巧,情景评价技巧,过程评价技巧,代表作评价技巧。
语言以其独具的节奏美、音调美、色彩美、韵律美和线条美等特点成为人类情感交流的独特工具。
语言可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
有声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沟通的桥梁。
在日常教学中我多用无声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面部表情、眼神、肢体和仪表等来配合有声语言传递信息。
如在欣赏贺绿汀的《摇篮曲》时,我允许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音乐,他们有的律动、有的模仿声音、有的模拟情境、有的画图形谱等形式,孩子们几乎都参与到活动中,我便向孩子们翘起拇指:“你们也都将成小音乐家了!”教学中,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或许你的一句话就发现了一个“音乐天才”,或许一个动作将让学生学会终生学习的方法,或许……带给我们的思考太多。
作为音乐教师,决不要吝惜你的微笑、动作、眼神、语言等等。
学习中没有绝对的“差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
”采用合理有效的多元化评价,充满兴趣的学习、投入的学习,才能激发创新的思维,培养能力,才能充分享受音乐。
在时代的召唤,素质教育改革推进的今天,教育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探索、大胆创新,为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接班人而努力吧!四、《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你在实际教学中是如何做的?答:音乐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培养心灵的美感,陶冶情感,激发创造性,以达到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音乐是感性艺术。
钢琴之王李斯特曾说过:“音乐表达感性比用其他方法优越,通过音乐,人可以传达自己心灵所体验的印象,表达出任何内心运动来。
”要突出音乐的体验性㈠创设环境,美化情境.首先教师观念和模式的改变,摒弃课堂主宰,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自由欣赏,给学生充足的听觉冲击。
情境是音乐教学“感性化”和“审美化”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要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意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感情共振中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比如教《动物狂欢曲》时,可以事先在音乐教室布置“小动物交响音乐会”的水粉画,以鲜艳的色彩,小动物吹、拉、弹、唱的形象感染学生,使他们进入音乐的情境当中,然后,在欢乐的乐曲声中,让他们随着音乐的节拍扮演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翩翩起舞……这样,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激发起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充分发挥音乐的怡情作用和教育功能。
此外,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无异更容易营造气氛,比如教《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在幻灯映出的“青山、白云、河水、梯田、果树、松柏、麦浪”背景下,然后播放歌曲的演唱录音,这样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氛围里,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
㈡聆听音乐,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独特见解和感受,利用画图描述法、故事描述法、情绪描述法、演奏描述法、动作描述法让学生感受。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通过音响塑造音乐形象的,要引导学生听懂每一段音乐的情趣。
如在欣赏《思乡曲》时,教师可以根据传统文化“诗乐舞”统一的特点,轻声吟诵着古诗,营造出古色古香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品味到作者对家乡亲人的那种无限关怀、思恋之情,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㈢想象意境,品味音乐如果前面两种方法都为学生感受音乐提供了某种凭借,那么这一种方法意在让学生提高独立欣赏音乐的能力。
可以播放一段反映童年生活的轻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浆》,让学生闭目体味,然后指名描述他们感受到的不同的情景,教师都加以鼓励。
最后播放整首歌词,让学生再次感受原作表现的情景。
如此学生品味音乐的能力、想象力都会得到提高。
突出音乐的创造性音乐教学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学生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伟大的作曲家根据故事创作改编歌剧,这就需要坚实的艺术功底,强烈的创作欲望,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学生暂时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而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编成小故事,那倒是他们完全能做到的,并且还将对这种形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教师本来应该把小故事讲给学生听,但如果让学生在欣赏完乐曲,发挥想象,自己编一个小故事,将会把学生的创作欲望充分激发起来。
能力强的学生在编好故事之后,甚至会伴着乐曲娓娓动听地叙述故事。
这种方法其实是上面“想象意境,品味音乐”基础上的再提高。
五、让学生获得完整的音乐体验需要聆听具体的音乐作品并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实际教学中你是通过对哪些音乐表现要素的学习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答: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它的情感表现源自音响和精彩的形式。
获得情感深入体验,首先要聆听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影响着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也影响着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构成音乐的形式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
由低到高的顺序可分为:节奏、力度、速度、旋律、和声、调性、曲式。
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 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 它与人的脉膊律动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关联。
特别对人的心理, 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
我在教学中会把握好抓住音乐的各个表现要素进行分析和聆听,培养学生具有音乐的耳朵,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基础。
对于一些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筛选音乐作品中最具审美性的内容,作为欣赏的精华,进行重点聆听。
让学生反复聆听体验。
我也要不断提高自身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与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更好的把握教材,这直接影响我在教学过程的实施及对学生的影响。
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中的表现因素,在分析处理乐曲的力度、速度、音色等表现要素上下工夫,注意因材施教,并渗透于各个教学活动之中。
让学生在亲身感受音乐的活动中积累知识,提高技能。
六、你认为对学生音乐创造的评价应从哪几方面着手答;我认为对学生音乐创造的评价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活动,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
对音乐创造的评价有: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活动,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声音作为音乐素材融入音乐课堂,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作潜能。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主动、自信、有表情地参与律动、歌曲表演、集体舞、音乐游戏和简单的音乐剧、歌剧、戏曲、曲艺等综合艺术表演活动称为“综合性艺术表演”。
“综合性艺术表演”在课堂上具体开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可以把他们的动作进行律动化、舞蹈化,表现的形式可多样化,不应该只着眼于现实生活的再现,而应该着眼于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体验,让学生从音乐艺术的充分表现中来感受表演的快乐和艺术的美。
真实的评价,可以唤醒精神,鼓舞行动。
我们要用真实的评价去寻找学生生命中的亮点,促使不同的学生都最大可能的获得发展。
音乐课堂是学生、教师、音乐三者感情碰撞的空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我们可以把充满鼓励、支持的爱用富有真情的评价语言送到学生的心坎上。
用眼神、体态、微笑等传递关爱,显示信任,表达理解,缩短师生间的心距,让学生感到被欣赏的幸福、被肯定的喜悦。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有民主、有互动,就会有评价。
可以说评价是动力器,它将教学引向深入。
音乐课堂评价丰富而灵动,以真实打动学生,以真情感动学生,以智慧引领学生,以生动吸引学生,真正发挥音乐评价的激励功能,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获得美的熏陶。
七、中学音乐课堂学习过程评价中,课堂及时观察评价的三种不良倾向是什么?课堂问答评价中存在的误区是什么?答:三种不良倾向是:●学业评价存在功利性倾向●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公平●课堂教学资源分配不公平课堂问答评价中存在的误区是:一是命令、控制、指挥。
这种信息会让学生感到他们的感受、需求和问题都不重要,他们必须顺从教师的感受和需要,使学生产生对教师权利的内在恐惧和自己内心的软弱感。
例如:“你以后不许去网吧!”因为是教师单方面发出信息,并没有顾及学生的情感,学生往往会把此当成“耳边风”,甚至会产生怨恨或敌对情绪,从而破坏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别说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师生关系。
二是警告、威胁。
这种信息与命令、控制、指挥很相似,只是加上了不服从的后果。
例如:“你若再去网吧,我就把你家长叫来!”警告和威胁常会引起学生的敌意。
学生对此会做出教师不希望的反应:有的学生会偷偷摸摸地去,有的学生即使叫来家长,也是完全保持沉默,干脆不与他们交流,致使沟通失败。
三是贴标签或泛泛之辞。
“你那么贪玩,还想考大学?”“你从不交作业,还想评三好学生?”这种给学生贴标签的思想容易中伤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随之出现反攻击的心态。
用“别难过,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等泛泛而谈的方式来安慰一个痛苦中的人,无异于隔靴搔痒,对学生也没有意义。
四是不愿聆听,强加于人。
不管学生的内心真实感受,一味地把注意力放在说服学生上,因为没有聆听,只是教师单方面输入,导致沟通无效。
“强加于人”则是一种更微妙的下命令的方式,它可以巧妙地隐藏在貌似很有礼貌、富于逻辑的陈述中,但这种交流方式所产生的后果是带给学生防卫和抵触,削弱学生对教师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