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恋爱与心理健康

恋爱与心理健康

第十章恋爱与心理健康青年大学生性生理已发育成熟,性意识增强,他们渴望爱情,因此,在现代大学中恋爱已成为普遍现象。

大学生谈恋爱对学校工作和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和一系列心理问题。

要从这些负面影响中走出来,必须认真地审视大学生恋爱现象,分析大学生恋爱心理,帮助大学生作好爱的心理准备,并学会爱的艺术。

一、审视大学生恋爱现象爱情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也是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

了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客观地审视性与恋爱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及现代大学中的大学生恋爱现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1.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的阶段大学生恋爱心理一般要经历理想对象建构、初恋、热恋、心理相撞调适到感情平静等四个阶段。

理想对象建构阶段。

即爱的意识萌生阶段。

大学生恋爱意识的准备阶段是自中学时代开始的。

起初是恋爱意识的朦胧期,约始自初中三年级。

高中为恋爱意识的探索期,高中生有了恋爱的意向和关于爱的思考,然而,背负高考前的重压,无暇顾及恋爱问题。

进入大学之后,重负释去,恋爱意识便萌生了。

开始考虑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或“娟美淑女”,建构自己理想中的对象的内在和外在的素质模型了。

初恋阶段。

即现实对象的确定阶段。

当大学生觉得自己已找到了那个心中的他(她)时,初恋就开始了。

有人把初恋的心理发展细分为成醉我、疑我、非我、化我四个阶段。

“醉我”是指被追求对象迷住而陶醉。

“疑我”是怀疑对方是不是爱上了我,他(她)今天对我多说了三句话,是不是想表露和我的亲密?“非我”则进入了实质的求爱,可以为对方抛弃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一切以求适应对方。

“化我”指恋爱初步固定,恋人把对方利益置于自身之上。

由于初恋是情窦初开时的第一次对异性敞开的爱的体验,双方的内心往往都充满了一种新奇的兴奋和激动。

初恋具有单纯性、强烈性、持久性等特点。

单纯性指初恋是第一次向异性敞开爱,恋情往往单一、纯真;强烈性指初恋是爱情积聚的爆发,常出现强烈的亲近欲;持久性指初恋的感情影响旷日持久,人们一生中会长存着初恋的感情记忆。

热恋阶段。

也称激情热恋阶段。

与初恋相比,初恋时爱的感受十分强烈,但表达方式较为含蓄,关系也不过于密切。

而热恋阶段,求爱已经完成,便进入恋人朝夕相处,关系十分密切的阶段。

这一阶段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常常使他们忘记了时间和空间,即要求相处的时间更长,空间距离更短。

处在此阶段的青年男女,其理智处于脆弱的地位,感情几乎支配了一切,看不到对方的缺点,诸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一阶段的典型反映。

处在此阶段,在性冲动中很容易发生越轨行为,而对其后果也不可能冷静地做出理智的判断。

心理相撞调适阶段。

热恋是甜蜜的,但过后会随即进入心理相撞调适阶段。

由于热恋中的朝夕相处,双方增进了互相了解,热恋过后,双方都会想去证实自己在求爱阶段对恋人的一些理想化看法,发现另一些在求爱中并没有注意的优缺点。

恋爱双方根据这些优缺点的综合印象作出判断,看这段感情值不值得延续下去。

因此在这一阶段双方会发生争论、冲突,心理碰撞,感情也会起伏波动,时而达到最高峰,时而进入低谷甚至破裂。

感情平静阶段。

如果在心理相撞调适阶段作出了肯定的判断,恋爱双方就进入感情平静阶段。

在这一阶段,恋爱双方既爱慕对方的长处与优点,又能容忍对方的缺点与不足,彼此心平气和,心灵上达到了融为一体的境地。

这样恋爱就可以慢慢发展到家庭角色扮演阶段。

恋人从浪漫的迷雾落回现实,开始考虑柴米油盐,谋生途径。

这种家庭角色扮演就为以后的婚姻生活打下了基础。

反之如果在心理相撞调适阶段作出了否定的判断,就会导致恋爱的破裂,出现失恋。

2.现代大学中的大学生恋爱现象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当今大学校园里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恋爱学生约占在校生的1/3甚至1/2以上。

应该说,大多数学生的恋爱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但不能否认的是在一部分学生恋爱中也明显地存在着种种不良倾向,这些倾向对这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构成了很大威胁,这不能不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以及同学们的关注。

恋爱价值观是人们的价值观在恋爱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回答为什么恋爱、选择什么样的恋爱对象以及怎样追求爱情生活等的观念系统。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恋爱价值观在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和方式、婚恋道德的价值取向方面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恋爱动机的多元化。

恋爱动机是产生恋爱行为的内部动力,它由恋爱需要引起,并直接指向恋爱目标。

恋爱动机决定人们的恋爱目标及恋爱生活方式的选择。

因此,恋爱动机是恋爱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对大学生恋爱动机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明显具有多元化特点,满足生理心理需要、打发无聊的岁月和调剂紧张的学习及选择人生伴侣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宣传教育的要“选择人生伴侣”的恋爱动机在选择中仅2.7%。

这可能与大学生持有的“恋爱并不一定要结婚”的价值取向有密切关系。

相反,满足生理需要、打发无聊岁月、调剂紧张学习三者比例之和达到72.5%,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够纯正,多数大学生的恋爱并不直接指向“选择人生伴侣”这一恋爱应该追求的目标。

二是主张重内在素质轻外在条件的择偶标准。

择偶标准是人们选择婚恋对象时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对恋爱对象条件的要求。

择偶标准是婚恋价值观的核心成分,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地位和条件存在差异,不同的群体表现出不同的婚恋择偶标准。

有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存在以下特点:①注重对方的个性心理品质。

人品、能力、才华、兴趣、个性在其择偶标准中占有突出位置。

②相貌、健康两项身体条件被看重。

③家庭地位、家庭财产、学历等条件不再为学生看重。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代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更加自主,不再受传统的家庭地位等外在条件所制约,更注重对方的内在素质。

而大学生对恋爱对象的个性、人品中最注重的是体贴人、心胸宽广、专一、孝敬父母等个性品质。

男、女生比较发现,男生较女生更重视温和、尊敬父母、热情、贤惠、善良、聪明,女生较男生更重视心胸宽广、事业心强、好学上进。

三是坚持自主的择偶方式。

恋爱自由是法律赋予青年的权利,是青年人获得幸福的恋爱和婚姻生活的必要条件。

恋爱自由的保障和青年自主恋爱方式的确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男女双方确立恋爱关系的唯一途径。

随着社会进步,自主追求恋爱对象成为当代大学生缔结恋爱关系的主要方式。

对“你认为大学生恋爱主要靠谁”的调查发现,91.4%选择自己认识,3.9%选择他人介绍,0.4%选择父母介绍,其他4.3%。

可见,大学生的婚恋自主性水平很高,而且大多数能够自主选择恋爱对象。

而男女生比较发现,更多的男生在婚恋问题上自己拿主意,而更多女生喜欢听取父母意见,一定程度上表明男生的婚恋自主性高于女生。

这可能与女生对父母的依赖性较高有关。

同时调查还表明当恋爱遭到父母反对时,大学生中屈服于父母压力的是少数,多数学生是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

但是不会因为父母的反对就轻易放弃。

他们相信通过长期的做工作,会使父母改变态度。

四是持宽容的婚恋道德价值取向。

婚恋道德价值取向中比较敏感的是婚前性行为、性解放的价值取向问题。

此项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容许度相当度,对于婚前性行为,认为“道德堕落”的仅有10.8%,而多数持“可以理解”或者“说不清楚”态度。

在婚前性容许程度的研究中,人们常常使用“双重标准”,即男女标准不同,男人可以比女人更开放些。

从“如果你的恋人向你提出婚前性行为要求,你将……?”的调查统计发现,大学生在恋人提出婚前性行为要求时“答应”或“有可能答应”的占44.8%,而表示将予以拒绝的只占41.4%,可见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容许度较高。

婚前性容许度的增大势必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婚前性行为,由此可能引起一系列学生心理和社会及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值得充分注意。

由于大学生的恋爱价值观的以上特点,当今大学生恋爱现象中也出现了一些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恋爱起点低龄(年级)化。

大学在校生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正日趋成熟,男女同学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相交相知,产生爱情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问题是现在约有1/3的大学生崇尚感觉和一见钟情,他们恋爱前的交往时间已明显缩短,开始恋爱的年龄和年级也有越来越低之势。

恋爱追求时尚化。

有的大学生谈恋爱是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追求时髦的结果。

他们认为能谈到女(男)朋友是有本事,谈不到朋友就会被人瞧不起。

在这种“压力”下,他们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开始“爱海泛舟”了,而且“相爱”的方式方法也是时下最为流行的。

日益普及化的校园恋爱趋势也对部分同学过早涉足爱情起了很大的示范和催化作用。

恋爱态度体验化。

现在有不少的同学是抱着一种体验的态度在谈恋爱。

他们往往并不是要寻觅终身伴侣,而仅仅是在寻求一种两性情感生活上的即时满足和人生体验,真正以婚姻为主要目的而恋爱的不多。

因此,“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恋爱的结果不一定是婚姻”的流行爱情观在大学里得到了多数同学的认同。

恋爱目的实用化。

无论是利用恋爱来打发时光,还是用来满足虚荣心,亦或用来体验情感生活,都是爱情价值观日趋实用化的一种表现。

这种实用化倾向还有一个更加危险的表现,就是用爱情作为交换条件来达到自己追求的特殊目标,如为了毕业留城、找好工作,恋爱对象可以“老少皆宜”、“美丑不分”;还有极少数同学为了功课考试及格或弄到考研信息等而“以情相许”,甚至不惜“以身相许”,可谓“爱否不限”。

恋爱过程快餐化。

与大学生恋爱人数越来越多,恋爱进展越来越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恋爱的过程越来越短,恋爱关系的稳固程度越来越低,恋爱成功率也越来越小,就像人们进快餐店,进去就吃,吃了就走;这餐在这里吃,下一顿却换了另一家。

恋爱交往放纵化。

大学生们现在对恋爱中男女双方交往的尺度普遍采取一种宽松甚至放纵的态度。

大多数同学认为大学生可以和应该谈恋爱,并对婚前性行为表示支持或理解,近一半人认为多角恋爱是无可非议或不应干涉的,甚至有近1/4的人对一名女生与几名男同学发生性关系而受到开除学籍处分表示反对或异议,4/5的学生表示在热恋中可以接受爱抚行为,可以接受性行为的也占1/4,而承认自己发生过性行为的约有1/7至1/5。

可见,大学生恋人之间的交往密度(包括交往频度、亲密度和相处时间)已越来越大,交往方式也更加开放,以致达到了一种放纵的程度。

这一切都表明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恋爱道德意识,特别是责任意识和法纪意识弱化,甚至无视这种意识的倾向。

当前大学生恋爱潮中存在的种种不良倾向,对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十分不利,对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社会风气也构成了很大危害。

除了用校规校纪规范大学生恋爱行为外,更重要的是进行心理引导。

二、做好爱的心理准备从性生理、性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恋爱是一种无可厚非的正常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