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00分)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召唤(zhào) 迤逦(lǐ) 参省(xǐng)B、约(yāo)二斤鸡蛋参(cān)乘饿莩(fǔ)C、嗫嚅(rú) 孝悌(dì)废墟(xū)D、刀俎(zǔ) 数(shù)罟远瀛观(guàn)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斑斓沮丧遐想残骸B.寒喧斟酌雾霭炫耀C.涵养狙击饿殍暴躁D.高亢讪笑啃噬胡诌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北京人爱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他们总是__________,冷眼旁观。
②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__________,逆来顺受。
③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__________。
④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__________的。
A、置之不理安分守己和和气气翻天覆地B、含糊其辞安分守己奉公守法沸反盈天C、置之度外安分守己和和气气翻天覆地D、置身事外安分守己奉公守法沸反盈天4、下列句中没有名词做状语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天下云集响应,景粮而影从C、项伯杀人,臣活之D、常以身翼蔽沛公5、《废墟的召唤》中,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 )A、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意在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一样的废墟的关注,并付诸行动改变它。
B、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一样凝固的事物的关注,召唤起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C、宣扬废墟的警示作用,呼吁人们正视废墟。
D、让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6、下列文言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判断句)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C、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状语后置句)D、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句)7、下列对文章的主旨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B、《兰亭集序》主旨在于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
C、《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楚汉之争结束后的个场宴会。
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空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D、《过秦论》的主旨是言秦之过,用借古论今的方法劝诫汉朝皇帝施仁政。
8、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
B、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C、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D、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
每题1分,共5分)1、《胡同文化》是作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
( )2、《孟子》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3、“秦孝公居殽函之固”中的“殽”指殽山,“函”指“函谷关”;“山东豪杰”中“山东”是指“泰山以东”。
()4、废墟的“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而响应“召唤”,是每个人的责任。
( )5、“过万重山漫想”,“过”是线索,体现空间切换;“漫想”是组材,反映时间链接,指不受拘束地畅想。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16分)1、总结一般由标题,和三部分组成。
2、《过秦论》作者是,“过秦”意思是。
3、《废墟的召唤》的作者是著名女作家,文中的“废墟”即指被法国文豪雨果盛赞为“东方艺术奇迹”的。
4、《胡同文化》的作者是。
5、《鸿门宴》节选自,作者是,这部史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通史,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
全书共篇,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
6、《四书》是指《论语》、《孟子》、。
7、小说的三要素是指:人物、和故事情节。
是小说的核心。
四、阅读理解(共30分)(一)现代文阅读(13分)阅读《一个人的遭遇》,回答下列问题:他从右边走来,我打开车门,让他坐在旁边,开动车子。
他是个很活泼的小家伙,却不知怎的忽然沉默起来,想了一会儿,一双眼睛又慢慢地从自己那两条向上卷曲的长睫毛下打量着我,叹了一口气。
这样的一个小雏儿,可已经学会叹气了。
难道他也应该来这一套吗?我就问他说:“凡尼亚,你的爸爸在哪儿呀?”他喃喃地说:“在前线牺牲了。
”“那么妈妈呢?”“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
”“你们是从哪儿来的呀?”“我不知道,我不记得……”“你在这儿没有一个亲人吗?”“没有一个。
”“那你夜里睡在哪儿呢?”“走到哪儿,睡到哪儿。
”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
我就一下子打定主意:“我们再也不分开了!我要领他当儿子。
”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
我向他俯下身去,悄悄地问:“凡尼亚,你知道我是谁吗?他几乎无声地问:“谁?”我又同样悄悄地说:“我是你的爸爸。
”天哪,这一说可说出什么事来啦!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厢都震动了:“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
我也全身打战,两手发抖……女主人给他在盘子里倒了莱汤,看他怎样狼吞虎咽地吃着,看得掉下眼泪来。
她站在火炉旁,用围裙擦着眼泪。
我的凡尼亚看到她在哭,跑到她的跟前,拉拉她的衣襟说:“姑姑,您为什么哭呀?爸爸在茶馆旁边把我找到了,大家都应该高高兴兴,可您却在哭。
”而她呀,瞎,听了这话哭得更厉害,简直全身都哭湿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每空1分)(1) 狼吞虎咽.( ) (2) 衣襟.()2.填空(每空1分)《一个人的遭遇》作者是,(国)作家,1965年获。
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2分)A.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B.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
c.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D.有时候,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
4.上面一段文字是主人公命运的三大波折,六次起伏的哪个阶段?请按顺序分别对其他五次起伏进行概括。
(6分)(二)文言文阅读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回答下列问题: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将文中的横线处补充完整。
(1分)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数(cù)罟洿(kuā)池弃甲曳(yâ)兵B.孝悌(tì) 饿莩(fú) 养生丧(sānɡ)死C.狗彘(zhì) 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D.衣帛(bó) 畜(chù)养请以战喻(yù)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2分)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⑧ D.②④⑤4.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 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5.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分)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河东凶亦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弃甲曳兵而走走:逃跑C.养生丧死无憾憾:遗憾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申请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鼓:敲鼓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树木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上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孟子之所以赞扬梁惠王“好战”,是因为“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暗示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邻国国君治国不尽心无本质区别。
C.孟子在文章中提到的“王道”,实际上是儒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即以仁义治天下。
D.孟子认为“行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顺应农时,合理发展生产,保障民生,施行教化。
9.“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概括成语为:(2分)10.翻译下列句子:(3分)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五、作文(30分)有一种经历叫成长,有一种坚持叫成功。
逐渐长大的我们,要面对许多的事情,需要责任,需要理智,需要坚持……以“长大”为话题,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要求:600字左右,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