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价值观建设相对落后。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维护自身的核心价值已成为各国共识。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内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和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探索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制度层面进入到价值观层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和考验:(一)社会思潮复杂性的影响随着我国的社会改革和转型,开放性的现代社会环境、多样化的社会存在,深刻地影响了社会个体的思想活动。
社会大众思想观念的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社会主流格局受到挑战。
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多元文化表现为:既有进步向上的、正确科学的、积极健康的、高尚文明的思想,又有反动落后的、错误偏颇的、消极腐朽的、低级庸俗的思想。
同时,错误的资本主义的思想和观念、残余的封建主义思想和观念,以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和观念,甚至少数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和观念等,都将长期和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和观念、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观念一起存在。
多元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对社会大众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很大冲击。
(二)价值观念多样化的考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这必将导致多种价值观相互摩擦、碰撞、冲突,导致了人们在价值追求、价值判断上产生犹豫不决、迷惘不定、无所适从。
同时,开放带来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等消极因素和腐朽文化,也会使一部分人们的价值观念摇摆不定、失去依托,甚而出现价值紊乱和价值真空。
甚至一些媒体价值引导出现偏失,只顾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忽略了精神文化产品的价值向度,新闻媒体低俗化、娱乐化操作,误导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价值判断。
少数社会精英阶层出现行为失范,政治精英权力寻租、生活腐化,财富精英唯利是图、挥霍浪费,知识精英道德滑坡、良知丧失,严重影响了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实践。
(三)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带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挑战。
其一,发展中国家所处的经济劣势地位,将会影响到国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通过控制信息网络、经济网络、金融网络等手段,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这必将使一部分人只看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物质生产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进而对外盲目崇拜,对己妄自菲薄。
其二,经济全球化削弱国家、民族的概念,影响国民爱国主义精神文化的发扬传承。
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大肆鼓吹“国家主权过时论”、“全球价值观”和“全球公民社会”等方式,使我国少数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逐步在弱化。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一些西方国家逐渐加紧了对我国文化意识形态的进攻,公然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党领导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歪曲中华民族的历史,甚至否认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正义斗争,丑化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形象,宣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贬低革命精神和崇高道德,淡化理想信念等等,以此涣散人心、瓦解斗志,腐蚀和削弱我们的民族精神。
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一些人甚至崇尚西方的“海洋文明”,全盘否定中国的“黄土文明”,崇拜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二、多措并举,着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大力宣传引导,营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环境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营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环境,首先要确保舆论导向正确。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武装人民。
深入开展共同理想教育,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决心。
深入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使广大群众明确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其次,构建一个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现代的文化氛围不再局限于人们日常生活领域具体的文化环境的布置,更为重要的是指各种文化载体,如电视、网络、媒体、书籍、报纸、商业广告等,对人们日常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所以,构建一个好的社会文化氛围,首先必须要加强对各种文化载体,如电视、网络、媒体、书籍、报纸、商业广告等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的理想价值导向。
最后,发挥典范的重要作用。
树立道德模范、英雄人物等善的榜样,抑制和禁止电视、网络、书报、暴力攻击等恶的榜样的宣传,对社会伦理生态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从道德模仿的对象来看,家长、教师、公务员、公众人物、模范人物等都是社会模仿的榜样。
2、完善政策法规,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重要保证政策法规是全社会行为的准则和准绳,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障。
目前,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未能得到有效地遏制,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观未能完全实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转型时期法规不全,执法不力。
为了充分实现法治在核心价值观构建中的重要作用,我们首先应当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加强立法工作,保证有法可依。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注重自主、竞争、平等、公正、诚信等观念,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这些要求应在法律中得到体现。
我们应通过法律的形式,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颁布一些新的法律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
3、加强制度建设,激励和约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践行吉登斯说:在社会总体中“时空延伸度最大的那些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称其为制度。
”首先,制度设计应强调维护社会正义。
以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项机制中不能充分体现社会正义的内容并予以变革,同时尽快建立起刚性的行政伦理制度以实现对官员道德的有效约束。
其次,制度设计还应注重在社会分配中体现公平法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充分肯定劳动价值,对分配制度进行伦理评价,就应该突出对劳动的尊重。
再次,制度设计还应体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每个公民承担起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在制度层面上就不能一味地要求公民对国家、社会承担责任。
国家和社会也同样应该对公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当社会对个人补偿的制度长期缺失或者不到位时,个人对制度的信心、对国家和社会的诚意就会逐渐减退。
4、建立道德约束体制,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长效机制其一,建立健全道德舆论引导机制。
通过塑造道德典型对现实生活中高尚的道德行为和良好的道德现象进行宣传、表彰、赞扬和褒奖,以榜样示范力量和道德鼓舞力量引领社会发展,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舆论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变为现实、由抽象化为具体。
其二,建立健全道德评价导向机制。
道德评价是对他人或自身的行为品质等所作的价值判断和所表示的褒贬态度,并通过评价引导人们的行为。
通过道德评价,既可以调节并制约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又可以不断反省和调整不符合社会要求和自身利益的行为。
其三,建立健全道德利益导向机制。
以利益为手段进行道德引导,使人们达到道德认同,是道德利益导向的重要功能。
要通过利益激励,使道德高尚者的利益得到肯定和提升,通过利益惩罚使道德低下者的利益受到限制和削弱。
三、以身作则,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层干部来说,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务必要更加主动自觉、全面实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四正”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正能量。
1、气正心清。
《大学》说:“身有所忿愤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人类不可能避免忿愤、恐惧、好乐、忧患等感情,但防止、克服不正当的感情、欲望还是必要的。
“气正心清”就是要防止个人感情、欲望的偏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廉洁从政。
基层干部要做到心清气正,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摆正自己的公仆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帮民之所需,心系群众冷暖,情牵百姓疾苦。
2、言正为民。
“言正”就是要敢讲真话,不讲套话、空话。
在讨论问题、反映情况、汇报工作和考察干部的时候,要尊重事实、敢说真话、敢讲实话;同时,坚决做到有损党的形象的话不说、不符合党性原则的话不说、不符合政策要求的话不说、影响团结的话不说,对把握不准的事不妄评乱语,更不能信谣传谣。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言为心声,情真才能意切。
“言正为民”还要求我们的基层干部认真学习群众语言。
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群众的语言词汇是丰富的,既生动活泼而又切实有力”。
作为基层干部,要时刻关注老百姓关心热议的话题,了解、掌握群众常讲喜讲爱讲的俗语、俚语和顺口溜,必要时还要尽量学会讲方言、土语,娴熟运用群众语言,用充满感情和乡土气息的话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施教于民、取信于民。
3、行正品端。
古人云“政者,正也。
”意思是说,为政者要品行端正,办事公正,堂堂正正做官为人谋政。
“正”系为政之本,行政当“行正”。
我们常说的讲正气、讲正义、讲正道,这是做人的准则,为官从政者应该做得更好。
“行正品端”要求我们的基层干部要求真务实,深入基层、深入实践,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着力解决事关民政对象切身利益的等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公正地惠及每一个民政对象,使惠民利民政策更多更好地落实到每一位民政对象,从而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
4、身正自好。
身正就是要洁身自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廉洁自律、公道正派,要立足于“干净”,从“纯洁”出发,时刻严格要求自我,模范遵守法律法规,规范工作圈,净化生活圈,管住活动圈,纯洁社交圈,讲家庭美德,守职业道德,扬社会公德,树个人品德,始终保持自身清正廉洁的本色。
“身正自好”要求我们的基层干部大力弘扬新风正气,特别要自觉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