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论选读》期末考试B卷答案

《西方文论选读》期末考试B卷答案

《西方文论选读》期末考试B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 莱辛的诗画界限论
莱辛认为,造形艺术和诗歌,它们有异中之同,即都要模仿自然;也有同中之异,主要表现在四方面:1.就存在形式说,诗是一种时间艺术,画是一种空间艺术,诗的表现范围要比画广,画适宜于表现美,诗则除了美其他丑、怪、悲、喜、滑稽等均能表现。

2.就模仿的媒介说,诗用人为的符号,即时间中动作发出的声音;画用自然的符号,即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和色彩。

3.就模仿的对象说,诗描绘时间中先后持续的事物即动作;画描绘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即物体。

4.就追求的效果说,诗求其真,再现人的动作的复杂冲突;画求其美,即姿态和表情上的静穆或静穆的伟大。

上述诗画各自的特殊规律是相互不能超越的,否则就会招致失败,但这些规律也不是绝对的。

2. 黑格尔的情境·情节·情致
为了实现艺术美的理想,黑格尔探讨了文艺创作的具体问题,如人物、环境、冲突等问题,并且提出和论述了情境、情节、情致这样一些重要概念。

分别介绍情境、情节、情致。

3.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的继承者,他在美学上的一大贡献是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个唯物主义命题。

他是在批判当代的美学思潮,特别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思潮的过程中提出这个命题的。

他对“美是生活”作了这样的解释: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这个命题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恢复了现实的权利;其次是它揭示了美对生活的依附关系;三是它在唯心主义美学思想泛滥的情况下,为美学的研究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4. 象征主义的理论主张
象征主义的最大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差异性和暧昧性去揭示它们所暗示的事物现象的内在性。

象征主义的目的在于以主观变形来构成它的作品;把主客观两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是波德莱尔的“普遍相似性”的思想;象征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象征;语言成为象征主义的中心;象征主义还要求诗歌的音乐性和绘画性。

5. 尼采的日神、酒神论
尼采认为悲剧是在日神和酒神这两种至深本质的二元冲突中产生的,日神和酒神是二元对立的两种冲动或精神。

日神代表着对生命个体的肯定,酒神代表着对生命本原的肯定;日神代表梦的形象世界,酒神代表醉的现实世界;体现日神精神的艺术是造型艺术和史诗,体现酒神精神的艺术是音乐和抒情诗。

6. 穆卡洛夫斯基的“主体的移心化”
传统的艺术主体仅指作家,穆卡洛夫斯基主张多功能艺术主体论,除了作家,艺术品的保护人、商人、检察官、出版家、批评家等都可承担主体的功能,此即所谓“主体的移心化”。

正因为主体不是单元的,是同环境联系的,故穆卡洛夫斯基强调对话,把它作为联系实际的方式。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简答题除说到要点外,还应展开论述。

光有要点不能给及格分。

1. 简述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虽说是古典学问的再生,但它是从中古世纪的遗产起步的,而且经历了一个逐步发的过程。

文艺复兴是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开始的,但丁开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河,代表了文艺复兴的最早阶段。

1370—1450年是文艺复兴的第二阶段,是文艺全面繁荣的时期,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对教育的改革,把人文学科放在对神学学科的优先地位;其次是知识的发展,或知识的世俗化,主要是对古典文化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古典文化的再生;最后是文艺的全面繁荣。

恩格斯曾称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只是一个贵族运动,它并没有普及到人民大众之中;文艺复兴还只是一场文化思想运动,它虽然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然而仅仅是初步的,还没有上升到政治层面。

2. 简述夏夫兹伯里关于美的思想。

夏夫兹伯里关于美的思想,就是以天赋能力为出发点的,表现为下列方面。

其一,美是形式,是和谐的形式,或形式的和谐。

其二,丑是无形式的物质,它同美是对立的。

其三,真、善、美是统一的,它们有共同的基础。

(上述内容需展开论述)
夏夫兹伯里背离了大不列颠的唯物主义传统,最后导致同经验论感觉论的对立,但他的影响从孟德斯鸠到尼采是巨大的,他开辟了英国美学的新时代。

3. 简述左拉的自然主义理论主张。

左拉是自然主义创作和理论的真正代表,他的自然主义理论主张有:
首先,自然主义是19世纪特殊历史时代的产物;
其次,自然主义的方法是科学的方法;
第三,自然主义最基本的要求是真实;
第四,自然主义要求艺术的社会道德目的。

(上述内容需展开论述)
4. 简述萨特美学思想的特征。

萨特美学思想的出发点是他的存在主义,而人是存在主义的基础和出发点。

他一反传统上“本质先于存在”的说法,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把人即主体性作为一切的前提。

萨特的文学作品,是他这种人道主义哲学的感性表现;他的美学思想则是这种人道主义这些的理性表现,他把自由看作一切写作活动的题材。

萨特认为人们之所以当作家,并不是由于要表达某些东西,而是决定要以某种方式去表达它们。

萨特美学思想的特征主要是:
其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二,文学作品是写作和阅读、创作和欣赏的统一;其三,想像是文学创作的基础。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论述题必须有述有评,要有展开论述。

如只有述而无评,则最多只能给及格分。

1. 康德美学思想述评。

康德的美学是世界美学史的一场革命,过去的哲学都围绕着自然转,从康德开始,才围着人转,人认识到自己是绝对的、具体的、自由的、至高无上的,是一切的一切。

康德以“先验综合”为基础,构建了以知、情、意及相应的批判为框架的先验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他在《纯粹理性批判》探讨了人们的认识能力,即“知性”。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探讨了人们的实践能力,即“意志”。

康德把美和艺术作为沟通自然与自由之间的桥梁。

康德对美的分析,是从区分审美判断和逻辑开始的,他从质、量、关系和方式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康德对崇高的分析,是从美与崇高的比较开始的,并对崇高和美作了区别。

康德对艺术的分析首先是分析了艺术本身的规定性;其次,要创造艺术,就要靠天才;第三,分析了艺术规定性和天才之后,康德把注意力集中在美的理想和审美意象问题上;最后,康德根据语言的表达方式,对艺术进行了分类。

康德美学思想包含着惊人的矛盾,最大的莫过于,美学本来是填补他哲学体系空白的一个筹码,但当他论述美和艺术问题时,他强调的却是它们的独立自主性,这就为近代艺术打开了一条新路,他埋葬了古典主义时代,开了浪漫主义的先河。

2. 马尔库塞的“造反的美学”思想述评。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被造反学生作为革命的《圣经》即“批判的武器”来使用,他鼓吹“反抗暴力的暴力”的思想。

但革命风暴过去后,他却扎进美学研究中以求解脱,从造反哲学家又复归诗人哲学家。

其实,马尔库塞之所以注重艺术,与其说是处于革命的需要,毋宁说是他这些的整个逻辑结构所使然。

他指出,在现代工业社会里,人的爱欲与社会文明是对立的,爱欲受到文明的压抑。

他把压抑分为两种:出自本能的压抑为“基本压抑”,出自人为的压抑为“多余压抑”,这两种压抑分别受内外因素的制约。

马尔库塞所说的艺术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修正。

他对流行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六个命题提出质疑并加以否定,这六个命题概括起来,就是反映论、现实主义阶级论。

他在艺术革命论中提出了三个命题:艺术即形式、艺术即异化、艺术即反抗。

艺术即形式针对艺术的反映论,艺术即异化针对艺术的现实主义,艺术即反抗针对艺术的阶级性。

(对此三个命题要展开论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