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75-01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古代的贤达之士用诗歌的形式,将他们对人生的体验和情感流传下来,通过对古诗的学习,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的喜怒哀乐,可以品味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可以欣赏到属于他们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美。
小学生对于古诗的含义、美感和韵律具有独特的认识,稍加引导就能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在诗词理解方面容易产生偏差,在课堂上兼顾应试的理解内容和文学美感培养还有一定的难度,在比较深层的含义和意境的领会上有明显的不足。
所以,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究,笔者认为,应当通过提升教师能力、引导体验教学、充实教学资源等三个方面,提升小学古诗课堂教学的美育水平。
1 教师能力的提升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小学的语文教师责任重大。
由于小学生思维活跃度高,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记忆力强,但是精神集中能力差。
所以,如何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而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是一个难度系数很高的任务。
在传统的古诗课堂上,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在背诵整首古诗的同时,还要背诵大段的情景描述和内含描述,学生在繁重的负担之下,根本无法体会到古诗的美感所在,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美学体验是一种扼杀。
所以,如要将美育课程真正和古诗课堂,教师必须要对自身进行改变。
将古诗课堂变成美育的古诗课堂,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决定人是教师。
唐代文学大家韩愈在他的《师说》中说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在美育的古诗课堂中,作为传道者,教师的责任十分重大。
所以,需要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的能力,否则就无法成功将美学教育引入古诗课堂中。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要求教师有极强的汉语言文学功底,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熏陶感染和引领的作用。
作为汉语言文学中的精华,古诗是古人在汉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文字的凝练与筛选,不但要求合辙押韵,更是需要内涵丰富、意境深远。
所以,要引导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心灵的解放,教师必须首先领会到诗人所要表达出的意境和诗词内在的美感,从单纯的死记硬背到心灵上的融会贯通,进而做到理解诗人并且达到与古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形成自己独到的体验与理解。
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教师再进行讲解与诵读的时候,才会在潜移默化之间向学生传达古诗的内涵,才能真正达到古诗美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2 体验教学的引导
如果说,教师能力的提升是教师的内功修炼,那么体验教学就是拳脚功夫的提升了。
正如中国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亦多数矣,运用在乎人。
”具体进行的课堂体验教学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朗诵和吟唱。
心理学中有一门分支学科,叫做心理暗示,即通过一些常识上不会对人造成影响的因素对人的行为和想法进行引导。
在古诗课堂中,朗诵和吟唱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诵和吟唱起到心理暗示作用,从而将学生引领到美学的新层次上。
由于古诗都有各自的韵脚,平仄合辙、韵律明快,所以特别适合用来朗诵。
在课堂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文中的意境,对古诗进行朗诵。
通过改变朗诵过程中的语气和重读音节,让学生们可以更好的进入古诗的美感意境,得到美的体验。
第二,情感的引导。
以教学文天祥的《过伶仃洋》为例,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那个时期的作品大多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达出了他在人之将死时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担忧和无奈,以及那种视死如归的勇气。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那份对于祖国的热爱与忠诚。
第三,想象的启发。
学生对于审美的体验,是介于自
身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一种互联,是一种心灵上的认同,而想象力更是体验诗歌中的美点的关键所在。
所以,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让学生更好体会诗中存在的美。
《早发白帝城》中提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彩云、猿啼、轻舟等意象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山水景色画面,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大脑中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美景,不仅欣赏到了白帝彩云,更能将白帝江陵的沿岸风光收入眼底,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了诗词的韵律,也能透过诗词欣赏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 教学资源的充实
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充实古诗教学资源,主要做好网络资源利用。
我们可以利用电脑网络制作的教学课件以及网络上可利用的古诗词资源,它们具有“形象、生动、快捷”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获得美的教育。
俗语说:“功夫在诗外。
”学生的美感培养,关键就是要读懂诗外之意,了解诗外之境。
老师可以引导建立完整的古诗词教学资源网站(即:文字、图片资源库)。
包括古诗词背景资料(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教学古诗词的意境图片、教学建议、教学课件、古诗词翻译、教学设计、相关拓展、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以及经典古诗词的配乐朗诵、
歌曲、动画、课本剧录像等。
在学习古诗词的课前,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引导他们登陆网站,搜索有关诗词信息,选择感兴趣的记录在课内交流。
上课时,老师也展示自己搜集或制作的课件,和学生一起挖掘文字以外的内涵。
学生通过丰富的信息资源,了解古诗背后那些传奇的故事,体味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审美水平也就在丰富意境的浸润中得到提升,语文素养、人文素养也就在美学教育的熏陶中得到提升。
总之,古诗课堂引入美学教育,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相信通过我们不断的创新与探索,一定能将美育教育引入小学语文古诗课堂,为弘扬传统文化和深入实行素质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汤磊.试论新课标下古典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10).
[2] 李小臭.新课标与小学古诗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
[3] 王贤才.把审美教育融入小学古诗教学之中[J].甘肃教育,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