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安塞县招安中心小学柴虹
内容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

”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最近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

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

学生只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才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关键词:学前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培养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老师、家长社会要齐心协力,相信我们谁都不怨自己的孩子成为希特勒式的人物。

“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正确引导教育,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会成为一个德智体美的好孩子的。

参考文献:康得英《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学前教育》杂志2005年出版
一、抓好开端,严格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结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从新生学前儿童就抓好习惯的养成。

开学伊始,首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行为习惯教育。

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

其次,按时到校以编儿歌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养成习惯。

如在训练学生课前静息,按时上学和认真做作业时,把要求和方法编成儿歌指导学生。

儿歌的内容是:“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安安静静坐坐好,等着老师把课上。

”“做早操快静齐。

吃饭时静悄悄。

”再次,注意良好习惯形成后的巩固。

这是一项重要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对技能的形成会产生遗忘,因此反复抓,抓反复,成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这一阶段,班主任每天每节课上都要在上课前检查一下,同学之间比比谁的准备工作做得好。

二、顺应心情,日常导行
教师应以心理学为依据,把儿童的性情详细研究一番,指导他们也走上正当的轨道。

只有善教善导,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好习惯才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活动常常逾越常规,就是因为他们对环境感到新奇,非常羡慕,于是引起了求知、求行、求享受的欲望。

顺着他们欲望的倾向,以此作为教育的突破口,使他们如愿以偿,是教育者的艺术。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从学生特点出发,为学生着想,能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抓住典型,锲而不舍
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允许有反复,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就能够养成的。

要养成一种好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

”要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关键在于仔细观察学生,找到典型,锲而不舍,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如要求学生养成“先完成作业再玩”的好习惯,一方面树立正面典型教育学生;另一方面要抓那些贪玩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要求他们从不完成到完成,从马马虎虎完成到认认真真完成,逐步把老师的督促转为自觉的行为,当然这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并不能就此放弃。

其实,这是正常反复,只要再次提醒,再次督促,以前的好习惯还会回来。

养成好习惯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是不断与坏习惯较量的过程。

四、破立结合,不断强化。

培养良好的习惯要与纠正不良习惯相结合。

原有的不良习惯对于培养新习惯是一种阻力,要破立结合,去掉不良的习惯,才能建立良好的习惯。

教师要通过比较,讲清道理,提高认识,再提出要求,加强监督,不断强化。

班集体中有半数左右的学生基本形成习惯之时,教师要及时地将此共识作为班集体的一种行为规范,利用集体规范的定向作用、认知标准化作用。

相关主题